方盛東 金雅麗
(浙江省寧波市寧海縣梅林第二小學 浙江 寧海 315600)
1.1 古詩詞靈動精煉,是漢語藝術發展的產物。古詩詞講求一個“意境”。以最簡單的古詩詞為例:“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短短十個字、五個數字,就能勾勒出一幅煙雨朦朧之下的小山村的恬靜和悠然。古詩詞的語言特點是語言精煉、意象豐富、意境深遠,尤其是其中意境,古詩詞的“意境”之美,展示了中華文明的發展,也是漢語文化發展到巔峰的產物,具有很高的學習價值。
1.2 中國語文課本詩詞教學的補充,開拓學生文化修養。根據最新的《語文新課程標準》規定,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中國中小學生需要掌握160首古詩詞,江蘇省高中詩詞背誦數量需要達到72篇,以前的背誦數量標準是16篇,但是在語文課本中,詩詞學習數量完全達不到這一標準。同時,在學科課程內容上有一定刪改,刪除了部分現代文,增加了《論語》、《涉江采芙蓉》等詩詞內容,部分在課本上沒有的內容需要教師自行選擇權威版本教學。同時在高考難度上,語文科目的難度有所提升,在全新的教育標準要求下,中小學更應當重視國學教育,不斷開拓學生的文化修養,以適應教學改革的要求。
1.3 陶冶學生情操,讓學生更加堅定豁達。“腹有詩書氣自華”,古詩詞學多了,身上也有一股書香氣息,能達到陶冶學生情操的作用,學好了古詩詞,在心靈中多了幾分靈動,并且能對生活有全新的認識。現在很多中小學生都面臨很大的學習壓力,古詩詞中的句子可以起到一定的啟迪作用。“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給學生更多的鼓舞;無論遇到怎樣的艱難困苦,牢記一句“一蓑煙雨任平生”,堅定方向,命運要由自己主宰……堅定了學生學習的信心和生活的方向,對學生的思想情操具有很高的陶冶和啟發作用。
2.1 詩詞比賽發展現狀分析。近幾年中國詩詞類和文化類的綜藝節目大火,在微博等新媒體平臺上也掀起了非常高的討論熱度。根據相關數據,2018年中國各大衛視關于詩詞和古文類的節目有近10檔,2016年~2019年播出的相關節目大約有20檔。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中央電視臺的《中國詩詞大會》、浙江衛視《向上吧!詩詞》、河北電視臺《中華好詩詞》等,在比賽中很多大學學霸、外國友人、中小學生同臺競技,共同探求詩詞之美,也帶動了大眾的廣泛關注。以央視的《中國詩詞大會》為例,根據中國廣視索福瑞媒介研究數據,其收視率和市場份額成效顯著,尤其是第四季,其總決賽居當日全頻道節目收視第一,在激烈的收視競爭中成績顯著。具體見表1。大多數詩詞節目具有以下通性,具有一定的競技性、藝術性,并且具有很高的觀賞性和學習價值。在詩詞節目熱播的背景下,大眾再次感受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美妙。古詩詞的學習,是在學生心中種下美的影子,生活多了幾分趣味,并且提升了學生的文化修養。

表1 CCTV《中國詩詞大會》四屆總決賽收視和市場份額占比
2.2 中國詩詞比賽熱播的原因分析。眾多中國詩詞比賽欄目熱播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三點,第一,彌補了中國黃金檔綜藝節目缺少文化性不強的空缺。在市面上不乏靠明星撐場面賺收視的節目;第二,大眾對民族文化的渴求程度提升,大眾對外來文化了解廣泛,但是對中華文明的了解少之又少,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和影響力的提升,全球人民的追捧下在世界上掀起了一股“國學熱”;第三是教育部對語文教學改革的影響,在國家的重視下,也有更多的家長愿意帶領學生一起看這類文化益智類節目。
3.1 競賽的方式開展,提升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中國詩詞比賽欄目的開展形式各有不同,但是基本上采取競賽的方式開展,以《中國詩詞大會》為例,有個人追逐賽、反擊賽、攻擂資格賽、擂主爭奪賽四個環節。每個環節的比賽形式不同,但是比賽形式刺激激烈,并且具有很強的感染性和參與性。以反擊賽為例,學生必須在一定的時間里答對題目數量才可晉級,比賽形式是競賽和角逐,具有很高的參與度,也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在實際教學活動中,也可以按照此模式,積極開展古詩詞誦讀競賽。具體的開展形式可以參考以下:
(1)選手自愿報名,但僅限開展活動班級學生;(2)選手可以自主選擇兩名學生作為智囊團,智囊團成員可以為本班學生、鄰班學生,但是智囊團每次比賽的使用次數只有兩次(每名智囊團成員只有一次助力機會,且答對的分數得分減半);(3)比賽采取輪流制,從一號選手開始發言,輪流答題,但是背誦的古詩詞不可重復,比賽可設計5~8輪,詩詞范圍包括但不限于寫四季、明月、花草、山川、友誼、田園的詩句。得分最高的三名選手進行終極PK;(4)采取搶答的方式進行下一輪比賽,主持人(老師)出示詩詞前兩句,選手舉手搶答,答對得一分,答錯對手得一分,得分最高的學生取勝。
3.2 講解的方式提升,豐富學生的古詩詞儲量。中國詩詞比賽欄目涉及的詩詞數量多,需要學生具備很高的詩詞儲備量,但是按照絕大多數學生的詞匯儲量,根本打不到這一標準,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對陌生的詩詞進行針對性地講解,這樣才能不斷讓學生豐富其詩詞儲備,并對詩詞的描繪意境有深層次理解。在考試大綱中也包含有部分關于詩詞鑒賞的內容,并且在課改背景下這類題目的比重也更高,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也可以借鑒中國詩詞比賽欄目中詩詞講解的模式,豐富學生的古詩詞儲量。在具體是講解過程中,重點對描寫主體意象、詩詞意象詩詞的意境三方面進行分析,并在與中高考相接軌的基礎上,盡量全面細致地講解詩詞。對詩詞的寓意、文章的內涵進行講解分析。另外,如果采取競賽的模式開展教學,可以對學生選手出錯的題目進行具體分析,讓全體學生對古詩詞的內涵有深層次的理解。在進行詩歌講解的時候,需要重視講解的次序,以詩詞中的人物鑒賞為例,以人物形象分析——人物特征分析——形象象征含義分析這一步驟開展,讓學生對詩詞中的人物形象特征有更深層次的理解,明確理解形象的象征含義,按照一定的邏輯性和步驟進行講解,也能帶領學生形成正確的分析習慣,遇到相類似的詩詞,應當如何分析理解也迎刃而解了。
3.3 新媒體途徑傳播,創新古詩詞的傳播途徑。《中國詩詞大會》這類中國詩詞比賽欄目在電視上的宣傳推廣并不多,但是其在新媒體渠道上的傳播非常廣泛,尤其是在微博上,很多節目片段深深吸引了廣大觀眾的注意。因此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也可以積極以視頻片段的形式,在課堂上向學生展示中國詩詞比賽欄目中選手的風采,以視頻的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另外,教師也可以積極創新古詩詞的教學途徑,積極采取“新媒體”進課堂的教學模式,以在抖音、快手、微博等新媒體平臺上發布的古詩詞學習視頻為學習參考,積極向學生推薦有趣、有價值的媒體作者賬號,通過觀看小視頻,不斷提升對古文的理解和涉獵廣泛性。此外,還要重視朗誦對詩詞學習的重要作用,“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鼓勵學生每天聽網上的詩詞誦讀音頻,在悠揚、娓娓動聽的音像中感受詩詞中表達的思想情感,做到“目視其文,心同其情”。教師需要重視新媒體和互聯網教學起到的積極作用,針對中國詩詞比賽欄目這些文化類的綜藝節目,也可以積極倡導學生觀看,并且從看綜藝節目中汲取中華傳統文化,提升自身的思想素養。
3.4 正確的思想引導,增強學生的文化自豪感。教師應當積極開展多樣的教學活動,并對學生進行正確的思想引導,重視學生詩詞情懷的培養。不僅要讓學生學會誦讀、默寫、理解詩詞含義,讓學生體會詩詞的獨特魅力,從而形成學習詩詞的習慣和興趣,中小學生處在具有詩意的年齡,但是學業的壓力卻令其對古文的興趣程度不高,對詩詞的理解不敏感,這無疑是非常可惜的,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正確的思想引導,并盡可能革除教條化和模式化的詩歌教學模式,積極以中國詩詞比賽欄目為切入點,提升學生對詩詞的興趣和民族文化自豪感。另外,教師也可以借助其中部分選手的故事對學生進行激勵,很多學生對學習古詩詞非常沒有信心,認為無論自己再怎么努力都不可能學好,但是在中國詩詞比賽欄目中,不乏很多小學生、外國友人參賽,教師可以以其參賽片段激勵學生:只要肯努力,完全可以學好古詩詞,以此提升學生的學習自信心。這樣學習起來更有干勁了,學習效率也會提升很多。
總而言之,正如葉嘉瑩先生所說,“我特別希望,古詩詞之美,我們和孩子都能慢慢體會,一代代傳承。”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積極提升學生的詩詞學習興趣,并在其中滲透優秀文化的傳承,在詩詞的學習中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開拓文化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