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宏 劉心怡
(中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
股權質押是指控股股東以其所持有的股權作為質押標的物,從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借入資金的行為。股權質押作為上市公司控股股東融資的一種重要手段,既緩解了其資金壓力,又保留了公司控制權,具有高效快捷、安全靈活的優勢,因此備受股東青睞。近年來,我國A股上市公司控股股東股權質押的融資行為日益火熱。股權質押規模從2014年起快速擴張,隨后幾年保持持續大幅增長,每年新增股權質押規模從2014年的1.8萬億元快速增長到2016年的最高點4.8萬億元。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6月15日,A股曾進行股權質押的上市公司有3453家,占全部上市公司數量的97.96%。股權質押存量規模高達7.14萬億元,占A股總市值的12.21%。
股權質押融資快速發展也衍生出一些新問題。對于控股股東來說,質押比例過高時,股東表決權等權利受到限制;當公司股價下跌至警戒線時,不追加擔保股權就會被強制平倉,公司面臨控制權轉移的危機(郝項超和梁琪,2009)[6]。對于上市公司而言,披露大股東股權質押行為實際上向市場傳遞出控股股東資金短缺的信號(艾大力和王斌,2012)[5],可能會引發控股股東的代理問題,例如控股股東可能會通過股權質押變相套現,繼而利用不變的控制權轉移上市公司資源(黎來芳,2006)[8]。這些都會引發投資者對于上市公司經營的擔憂。由于投資者對股權質押的認知與反應會反饋在公司股價變動中,因此控股股東股權質押公告披露可能會導致上市公司股價下跌,甚至引發股價崩盤風險(鄭國堅等,2014)[25]。近年來上市公司股價下跌、質押爆倉、繼續下跌、最終爆倉的現象頻頻出現。因此,尋找降低股權質押風險、穩定股價的途徑對市場、上市公司以及投資者都具有重要意義。
現有研究認為,為了降低控制權轉移風險、防止股價下跌,進行股權質押的控股股東會有很大的壓力和動力進行市值管理(謝德仁等,2016)[23]。目前較為常見的市值管理措施有三種:盈余管理、稅收規避和信息披露管理(朱敏迪和曹志鵬,2019)[26],但盈余管理和稅收規避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盈余管理使用次數有限,難以應對股價的頻繁變動,并且局限于用會計數據操縱,不包含訴訟、股票回購、重大資產重組、兼并收購等重要的非會計軟信息,難以穩定地維持股價(謝德仁和廖珂,2018)[24]。稅收規避的正向效用主要適用于結構靈活、代理成本低的公司(王雄元等,2018)[21],也存在公司管理層利用稅收謀取私利的可能。因此,信息披露管理成為公司規避風險、管理市值最常用的方式。部分企業在股權被質押后股價不跌反升,就與公司采取了適當的信息披露措施有關。
信息披露是指公司通過信息公告形式向投資者和社會公眾公開披露公司及與公司相關的信息。信息披露有助于投資者了解公司經營狀況,緩解公司內部控制者與投資人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學者研究發現控股股東進行股權質押后,為了避免股價出現不利波動,會利用自身的信息優勢對信息披露內容和時機進行選擇性披露。例如,大股東股權質押期間,公司更可能披露好消息而隱藏壞消息;股權質押公司更可能及時披露好消息而延遲釋放壞消息(錢愛民和張晨宇,2018)[15],存在股權質押的上市公司更傾向于在交易日披露好消息,在非交易日披露壞消息(李常青和幸偉,2017)[10]。控股股東進行股權質押時,會讓利好的業績預告在股權質押日前公布,讓壞消息在股權質押日后公布。大股東在股權質押期間的機會主義行為加劇了內部控制人與投資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程度,導致信息披露質量下降,而非國有企業的這種情況更加嚴重(黎來芳和陳占燎,2018;張晨宇和武劍鋒,2020)[9][27]。
上述研究對股權質押行為如何影響信息披露的內容、時機和質量進行了探索,但以下三點還有待完善:第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內容的劃分標準并不統一。例如,關于好消息和壞消息的判斷標準,部分研究根據信息披露后的股價波動(陸蓉和徐龍炳,2004)[13],部分研究根據業績預告的內容(錢愛民和張晨宇,2018)[15],較少以非財務信息披露內容對于公司價值和現金流的影響作為判斷標準,未進一步根據經營、投資和籌資等企業主要行為標準進行分類。第二,現有研究關于信息披露及時性的判斷標準和研究結論也存在差異,Aboody and Kasznik(2000)[1]認為CEO偏好于延遲好消息,提前發布壞消息,讓壞消息導致股價下跌發生在股權質押正式披露日之前,好消息使股價上漲發生在股權質押信息披露日之后。錢愛民和張晨宇 (2018)[15]以業績預告發布日距會計年度結束日的時間跨度作為信息披露及時性的判斷標準,認為股權質押公司為維持股價,更可能及時披露好消息,隱藏或延遲釋放壞消息。第三,上述研究主要聚焦于股權質押對信息披露行為和質量的影響,關于股權質押公司信息披露的市場效應研究還不夠全面。比如,市場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行為的真實反應是否與控股股東的判斷一致?股權質押背景下公司信息披露的內容和時機選擇是否真正發揮了穩定股價、管理市值的作用?目前僅有少數學者在單一方面進行了探索,張馨藝等(2012)[28]研究了市場對擇時披露信息的反應,發現休息日披露的壞消息與交易日披露的壞消息沒有顯著差異,而休息日披露的好消息會產生更加顯著的正面市場反應。宋迪和楊超(2018)[7]研究發現,應提高股權質押的信息披露水平,限定可用于質押的股票范圍,強化動態監管并及時處置風險,以防止控股股東通過控制上市公司股利政策來緩解控制權轉移風險。謝德仁等(2016)[23]發現股權質押公司的股價崩盤風險更低,說明控股股東采取的市值管理行為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這只是權宜之計,控股股東的股權質押解除后,公司的股價崩盤風險會相應提高。
本文可能的創新之處在于:第一,以信息披露內容對于公司價值和現金流的影響作為好消息和壞消息的判斷標準,綜合分析了控股股東股權質押對中小板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內容和時機選擇的影響;第二,將披露的信息根據內容劃分為經營性好消息、經營性壞消息、非經營性好消息和非經營性壞消息四種,比較四種信息披露管理的市場效應是否存在差異;第三,以股權質押日后披露的信息距離股權質押日的時間間隔長短作為及時性判斷標準,研究股權質押上市公司好消息和壞消息在不同時機披露的市值管理效應差異。本文豐富了控股股東股權質押期間的信息披露管理及其市值管理效應研究,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內容和時機選擇提供了經驗支持,研究結論對于上市公司、監管層和投資者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信息披露制度是保障證券市場健康有序運行的基石,能有效規范市場秩序,保護投資者權益。我國頒布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內容、格式、時間進行了詳細的規定,例如除定期公告外,當涉及對公司資產和股價有重大影響的事件時,公司要以臨時公告的形式向投資者披露相關信息;重大事件的消息一般在兩個交易日或一定時間段內及時對外公布。然而,由于一些“重大事件”尤其是定性事件的標準難以量化,上市公司可以自行判斷,具有較大的操作空間。另外法律法規對業績預告等信息發布的具體時間也沒有明確規定,上市公司可以在一定時間段內自行選擇發布時間。因此,上市公司對信息披露時間有一定的選擇權和具體內容的自由裁量權(吳冬梅和劉運國,2012)[22]。與投資者相比,控股股東和上市公司擁有更多的內部信息,很容易利用信息優勢選擇策略性披露信息滿足自身需求(Brockman et al.,2008; Clinch et al.,2016; 李志生等,2017;魯桂華等,2017)[2][3][11][14]。尤其是進行股權質押的控股股東為避免股價下跌、強行平倉、控制權轉移的風險,有更強的動力利用信息優勢,采取策略性信息披露手段進行市值管理,謹慎選擇信息披露的內容和時機,從而穩定股價。
現有研究通常將信息披露內容劃分為好消息和壞消息。好消息是有利于增加公司未來現金流的消息,例如取得發明專利、引進戰略投資等;壞消息則是增加公司未來不確定性、帶來現金流風險的消息(吳育輝和吳世農,2010)[20]。一般來說,投資者對好消息的積極反應有助于緩解股權質押帶來的股價下跌風險,因此股權質押的公司可能更多地隱藏壞消息、披露好消息來穩定股價(史青春和徐露瑩,2014)[17]。劉磊等(2019)[12]認為存在股權質押的公司,尤其是在熊市時,披露業績預告的自愿性更強,預告內容更加詳細。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H1:控股股東進行股權質押的公司披露好消息的意愿更強。
由于個人投資者普遍依賴簡單的投資規則,且投資者的注意力有限,在不同的時段反應程度不同(權小峰和吳世農,2010;譚偉強,2008)[16][18],因此控股股東可能在不同時機發布不同的消息,從而達到市值管理的目的。由于投資者在非交易日注意力集中程度低、對披露的新消息反應較慢(張馨藝等,2012)[28],此時披露壞消息可以減少投資者的關注度,降低對股價的負面影響;同樣,在投資者關注度較高的交易日發布好消息的利好效果比在非交易日披露更好,因此股權質押公司傾向于在休息日公布壞消息,在交易日披露好消息(李常青和幸偉,2017)[10]。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H2:控股股東進行股權質押的公司更愿意在交易日披露好消息,非交易日披露壞消息。
如果在股權質押后馬上披露壞消息,可能會使市場受到雙重打擊,帶來股價崩盤風險,因此股權質押的公司不僅有動機隱藏壞消息,而且會推遲披露壞消息(Kothari et al.,2009)[4],以減少投資者對壞消息的關注,降低市場負面反應。錢愛民和張晨宇(2018)[15]認為股權質押公司為維持股價,更可能及時披露好消息,隱藏壞消息或延遲釋放壞消息。為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H3:控股股東進行股權質押的公司更愿意及時披露好消息,推遲披露壞消息。
根據有效市場假說,股價是市場對公司歷史信息的反應,并會根據新的信息及時進行調整。一般來說,利好消息能得到投資者的積極認可,有利于股價上行,而壞消息將增加股價下行壓力(吳育輝和吳世農,2010)[20]。田昆儒和田雪豐(2019)[19]發現股權質押公司披露的好消息能夠顯著降低公司股價崩盤風險,尤其是內部信息環境和外部制度環境較差的公司。進一步細分,現金流量表將影響公司現金流的信息分為經營活動信息、投資活動信息和籌資活動信息。投資者對于不同類型信息可能會有不同的敏感性。投資活動對公司現金流短期不利長期有利,籌資活動在增加現金流的同時也帶來債務增加或股權稀釋等問題,相比之下,經營活動帶來的現金流最能反映企業經營成果,與凈利潤密切相關,能傳遞出企業發展態勢良好、利潤質量高的狀況,因此投資者對于經營活動好消息的反應最積極。如果股權質押公司披露經營活動相關好消息,投資者對公司經營風險的擔憂減少,轉而關心公司經營利潤和未來的發展方向,增加對公司的投資信心,有利于提升股價、穩定市值。為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H4:控股股東進行股權質押的公司披露的好消息有利于提升公司股價,穩定市值。相比非經營性好消息,經營性好消息在提升股價、穩定市值方面發揮著更明顯的作用。
同一類型的信息在不同時機披露也會對股價產生不同影響。在投資者注意力集中程度低的非交易日披露壞消息可以減少投資者的關注度,降低對股價的負面影響;而在投資者關注度較高的交易日公布好消息則可以充分發揮好消息對股價提升的積極效應。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H5:控股股東進行股權質押的公司在交易日披露好消息,非交易日披露壞消息,有利于提升公司股價、穩定市值。
雖然好消息立即披露會引起市場的積極反應,但對于股權質押的公司而言,股權質押信息披露后,公眾和投資者對企業的信心下降,這時候公司披露利好消息對股價的積極作用是低于非股權質押時期的。而在股權質押信息發布較長時間后,人們對股權質押的不信任逐漸消退,公布好信息對于穩定市值的積極作用會更加明顯。因此在股權質押消息披露后一段時間再發布好消息,對公司股價上漲更有利。然而,如果在股權質押信息剛剛披露后就公布壞消息,對股價的消極作用可能會被分散一部分,如果推遲公布壞消息,會使得市場信心在股權質押消息的不利影響剛剛淡化后又遭遇到新的打擊,導致股價下跌持續更長時間。因此股權質押公司越推遲公布壞消息,越不利于公司穩定市值。為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H6:控股股東進行股權質押的公司推遲披露好消息、及時披露壞消息有利于公司穩定市值。
1.實證模型構建與變量定義
為了檢驗股權質押對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內容與時機選擇的影響,本文將信息披露內容和時機作為被解釋變量,構建了模型(1)~(3)分別用于檢驗H1、H2和H3。

其中,被解釋變量GvsB為虛擬變量,如果披露的好消息數量超過壞消息數量則取1,否則取0。NNumDif為虛擬變量,如果交易日披露的好消息和非交易日披露的壞消息數量和超過交易日披露的壞消息和非交易日披露的好消息數量和,則取1,否則取0。本文借鑒李常青和幸偉(2017)[10]的做法,將有利于增加公司現金流、聲譽、發展能力以及改進公司經營狀況的消息定義為好消息,將有損公司聲譽、增加不確定性和不利于公司經營的消息定義為壞消息,并結合財務報表中對于經營性行為和非經營性行為的劃分標準,進一步劃分為經營性好消息、非經營性好消息、經營性壞消息和非經營性壞消息。1TimeLag可取GoodLag或BadLag,分別表示好信息和壞消息披露及時性的虛擬變量。業績預告是公司重要的信息披露活動,也是大股東信息披露管理的重要對象,因此本文用上市公司業績預告發布日是否在會計期末日之前來衡量信息披露的及時性。如果盈利增長、扭虧和續盈等好消息預告在會計期末日之前,則表示好消息及時披露,取值為1,否則取0;如果盈利下降、轉虧和續虧等壞消息預告在會計期末日之后,則表示壞消息推遲披露,取值為1,否則取0。
解釋變量Pledge為股權質押虛擬變量,如果控股股東有股權質押行為,則取值為1,否則為0。Control表示控制變量,包括公司規模(Lnsize)、凈資產收益率(ROE)、資產負債率(Lev)和托賓Q(TobinQ)四個公司特征變量。公司規模(Lnsize)用公司年末總資產的自然對數來衡量;凈資產收益率(ROE)用稅后利潤與所有者權益的比值來衡量;資產負債率(Lev)用總負債與總資產的比值來衡量;托賓Q(TobinQ)用企業市值與總資產賬面價值的比值來衡量。
2.樣本選擇和數據來源
相比國有大企業,非國有中小企業控股股東進行股權質押后,利用信息披露進行市值管理的機會主義更明顯,因此本文以深交所中小板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研究股權質押對公司信息披露內容和時機選擇的影響。本文搜集了中小板公司在股權質押規模最高的2016年發布的所有信息,為避免異常數據影響,剔除了金融行業、ST、PT和數據缺失的公司,剔除了IPO、定期報告、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等自主選擇空間較小的信息,最終獲得815家上市公司的23017條信息披露數據,并經過手工分類匯總整理得到了815個樣本。本文的信息披露、股票價格、公司財務等數據來自于深交所上市公司發布的信息公告和國泰安數據庫。
3.描述性統計
表1是模型(1)~(3)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GvsB均值為0.877,說明公司更多披露好消息。NNumDif均值為0.805,說明大部分公司傾向于在交易日披露好消息,或者在非交易日披露壞消息。GoodLag和BadLag均值分別為0.995和0.119,說明好消息一般會及時披露,但壞消息并沒有延遲披露。相比非股權質押公司,股權質押公司的GvsB、NNumDif、GoodLag和BadLag四個變量的均值都更高,分別為0.903、0.823、0.998和0.134,說明股權質押公司上述信息披露傾向更明顯。

表1 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計
4.實證結果分析
本文通過Eviews9對模型(1)和(2)進行了Logit和Probit回歸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股權質押Pledge對于GvsB和NNumDif的影響都顯著為正,說明股權質押會增加公司披露好消息的傾向,并且更愿意在交易日披露好消息,在非交易日披露壞消息,與H1和H2基本相符。為了驗證H3,本文根據公司業績預告的內容將總樣本進一步劃分為好消息和壞消息,對模型3進行回歸,結果顯示股權質押Pledge對于GoodLag和BadLag的影響都不顯著,說明股權質押對好消息及時披露和壞消息延遲披露行為都沒有顯著影響。
1.實證模型構建與變量定義
為了檢驗公司信息披露內容和時機的市值管理,本文用超額收益率CAR作為被解釋變量,建立模型(4)用于研究信息披露內容Goodnews(是否好消息)對公司市值管理效應的影響;模型(5)用于研究在交易日披露好消息、非交易日披露壞消息是否對穩定市值有利;模型(6)用于研究信息披露及時或推遲對公司市值管理效應的影響作用。



表2 股權質押對信息披露內容和時機選擇的影響

解釋變量PledgeRt為股權質押率,用股東實際股權質押的股數與總股本的比值來衡量。Goodnews表示好消息的虛擬變量,將臨時公告(不考慮定期公告)披露的信息劃分為好信息和壞消息,好消息則Goodnews取1,壞消息則取0。NewsDif表示交易日信息披露虛擬變量,如果公司在交易日披露好消息或在非交易日披露壞消息,則取值為1;如果在交易日披露壞消息或在非交易日披露好消息,取值為0。NewsLag表示信息披露時間間隔,用信息披露日與股權質押披露日之間的間隔天數來表示。2Control為公司特征的控制變量,與前面一致。
2.樣本選擇和數據來源
本文收集了2011—2018年在中小板上市并且控股股東曾進行股權質押的A股上市公司股權質押信息披露日后30天的信息披露數據,剔除了金融行業、ST、PT公司以及股權質押公告日前后30天內發生增發或兼并收購等重大事件的公司,最終獲得488家上市公司的967個信息披露樣本。本文數據主要來自于上市公司發布的信息公告和國泰安數據庫。
3.描述性統計
表3為模型(4)~(6)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累計超額收益率CAR的均值為0.244,說明信息披露后上市公司的超額收益率整體為正;Goodnews和NewsDif均值分別為0.834和0.723,說明公司在股權質押公告披露后一個月內發布的消息主要是好消息,且傾向于在交易日披露好消息,在非交易日披露壞消息。股權質押公告與信息披露的平均間隔(NewsLag)為10.331天。

表3 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計
4.回歸結果分析
本文用Eviews9對模型(4)和(5)進行OLS回歸,選擇穩健標準誤來避免異方差的影響。為檢驗H4,進一步根據信息內容劃分為經營活動信息和非經營活動信息(包括籌資和投資活動信息),考察經營性好消息與非經營性好消息對超額收益率的影響。結果如表4所示。
表4 顯示,除了非經營性樣本,股權質押比率(PledgeRt)系數均顯著為正,說明股權質押披露后,公司的信息披露行為發揮了一定的市值管理效應,且股權質押比率越高,市值管理效應越大。這可能是因為股權質押比率越高的公司,控股股東進行市值管理的動力和力度越強,帶來了較好的市場反應。Goodnews系數在全樣本和經營性樣本中都顯著為正,說明披露好消息有利于公司股價提升、市值穩定,且相比非經營性好消息,經營性好消息對提升股價、穩定市值的正向效應更顯著;非經營性好消息對提升股價沒有顯著影響,與H4基本一致。披露時機(NewsDif)對股價的影響并不顯著,說明在交易日披露好消息或非交易日披露壞消息,對于提升股價、穩定市值的作用并不顯著。這與H5并不一致,可能是因為市場有效性發揮了作用,使得上市公司在交易日披露好消息和非交易日披露壞消息的信息管理策略難以發揮穩定市值的作用。
為檢驗H6,本文將樣本劃分為經營性好消息、經營性壞消息、非經營性好消息和非經營性壞消息四個子樣本,比較不同類型信息披露的時間間隔對于超額收益率的影響。結果如表5所示,發布經營性好消息、非經營性好消息時,信息披露時間間隔(NewsLag)對于超額收益率的影響都顯著為正;發布經營性壞消息、非經營性壞消息時,信息披露時間間隔(NewsLag)的系數并不顯著。這說明好消息披露日距離股權質押公告日越長,對于公司提升股價、穩定市值的積極效應越顯著,壞消息披露日距離股權質押公告日的時間間隔對于穩定市值并沒有顯著影響。

表4 信息披露內容和時機的市值管理效應回歸結果
1.替換被解釋變量
為了檢驗上述結果的穩健性,本文通過替換被解釋變量的方法對模型(1)~(3)進行驗證:用上市公司披露的好消息超過壞消息的數量INum來替代模型(1)的虛擬變量GvsB,用交易日披露好消息和非交易日披露壞消息的數量超過交易日披露壞消息和非交易日披露好消息數量的差值NewsNum替代模型(2)的虛擬變量NNumDif,用上市公司的業績預告好消息發布日距離所對應的會計期末日的時間間隔均值GLag替代模型(3)的虛擬變量GoodLag,用上市公司業績預告壞消息發布日距離所對應的會計期末日的時間間隔均值BLag替代模型(3)的虛擬變量BadLag。結果如表6所示,股權質押變量Pledge對于INum和NewsNum的影響仍然顯著為正,說明股權質押行為會增加上市公司披露好消息、在交易日披露好消息、在非交易日披露壞消息的傾向,與前文結論基本一致。Pledge對于GLag和BLag的影響都顯著為正,分別為2.202和5.250,說明股權質押會推遲好消息和壞消息披露,并且對于推遲壞消息披露的影響更大。

表5 信息披露及時性的市值管理效應回歸結果
2.替換股權質押變量
本文用股權質押的次數PledgeNum代替股權質押虛擬變量Pledge,重新檢驗模型(1)~(3)。結果如表7所示,PledgeNum對于GvsB和NNumDif的影響系數分別為0.141和0.095,并且都在1%水平下顯著,與前文一致。
股權質押是近年來備受上市公司股東青睞的一種融資方式,在滿足股東融資需求的同時也帶來了股價下跌、強制平倉的風險。公司管理者為應對風險、穩定股價、避免公司控制權轉移,傾向于通過選擇性信息披露策略進行市值管理。本文研究發現,在控股股東股權質押行為發生后,公司存在通過干預信息披露進行市值管理的行為,如披露更多的好信息,并且好消息更多在交易日披露而壞消息更多在非交易日披露。披露好消息尤其是經營性好消息、延長好消息披露日距離股權質押公告日時間間隔能顯著發揮提升股價、穩定市值的作用,但試圖通過交易日披露好消息、非交易日披露壞消息來穩定市值的效果不顯著。

表6 替代被解釋變量的穩健性檢驗結果

表7 替代解釋變量的穩健性檢驗結果
基于上述結論,本文提出以下建議:第一,上市公司應注意控制股權質押自身的風險,而不是試圖通過選擇性信息披露行為進行市值管理。通過信息披露管理維持股價的行為不僅違規,會損害公司誠信,導致投資者信心受損,不利于公司健康發展,而且效果短暫,有些甚至是無效。只有加強公司治理、努力提高經營業績和核心競爭力,才能真正持續提升股價。第二,監管部門需進一步完善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制定詳細的信息披露指引,通過充分信息披露使投資者了解公司狀況,并加強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行為的監管,加大對違反信息披露規定的上市公司的懲罰力度。第三,投資者應樹立理性投資的觀念,不盲目追逐利好消息,通過上市公司的臨時公告和定期公告盡可能全面地了解公司經營狀況、股權結構、償債能力等,提高對信息的理解能力和決策的成熟度。
注釋
1. 例如:項目投產、盈利增加、日常經營重大合同、專項補貼、簽約、中標、銷售合同、項目預成功、獲獎、新產品啟動、全資子公司、專利證書、高新技術認證、經營合作協議、分紅增加等被視為經營性好消息;股東減資減持、風險提示、敗訴、行政處罰、盈利減少、分紅減少、銷售下降、并購重組失敗、產品召回、產品缺陷、研發失敗、自然災害或事故造成經營損失、高管辭職或大規模更換等屬于經營性壞消息;發公司債、增資擴股、低風險理財、對外投資、政府補助、向股東借款、獲得銀行授信等屬于非經營性好消息;轉讓子公司股權、為子公司提供擔保、出售股份、延長質押期限、股份被司法凍結、拍賣出售固定資產等被視為非經營性壞消息。
2. 具體計算方法是:以股權質押公告日作為基期,用股權質押公告日后30天內披露的臨時信息公告日減去股權質押公告日,計算兩者的天數差異。例如,股權質押公告日是2016年1月2日,臨時信息披露日是2016年1月15日,則信息披露時間間隔為1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