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夏晨皓 王佳楠
(海南大學管理學院,海南 海口 570228)
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第一推動力,而科技的進步對于農業發展有著不容忽視的推動作用。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廣義上是指農業科技對于農業總增長的反映,能夠說明在農業總體增長當中由于科技進步而導致份額的所占比例[1],也能夠成為對目前農業經濟增長方式的一種很好地體現。目前,國家對于農業重視程度不斷提升,尤其關注農業科技創新和促進科技水平提升,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能夠在農業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中發揮重要作用,所以在此基礎上對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的研究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國內很多學者對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的測算進行了研究。朱希剛采用索羅余值法同時在其中加入土地變量,對于全國“八五”期間的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進行了測算,并且對相關方法進行總體說明[2];王佳、余世勇等運用了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與索羅余值法二者結合對1986—2006重慶市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進行了測算[3];李雙奎、談存峰等運用了Cobb-Douglas生產函數對1998—2005年甘肅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進行了測算[4];張永麗,葛秀峰等運用1978—2007甘肅省時間數列作為分析基礎,并且在C-D生產函數基礎上加入了制度和農業結構2個因素,結果顯示,農業結構調整作用不顯著,但制度因素對農業增長存在顯著性作用,分析得出技術進步依然是核心動力[5]。現階段我國對于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的主要測算方法還是采用C-D生產函數模型,在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測算當中大部分學者還是選擇該類方法。海南省農業目前已經處在農業物質投入相對固定,耕地面積小規模減少的現狀,對于農業的提升必須要依靠科技的進步,所以對海南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的測算,能夠從一定程度上說明海南省目前的農業科技進步水平,利于從總體了解現狀,幫助在農業經濟未來發展當中提升科技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主要使用海南省2008—2017年的數據利用C-D生產函數模型進行測算。數據主要來源于《海南統計年鑒》、《中國農村統計年鑒》。在使用相關模型的基礎上,利用時間序列數據與截面數據結合的辦法進行測算[6],對農業進步貢獻率涉及到的指標選取如下。
以農林牧副漁業總產值為主,為了避免價格因素影響,采用2006年之后進行統計的比較價格所計算出的數據。
本文選擇農業中間消耗費用,為了避免價格因素所帶來的影響,對于相關的數據進行一定處理,最后所采用的數據處理方法為:
農業物質費用=(農業中間消耗/農業總產值(按照當年價格計算)×農業總產值(按照比較價格計算)
采用的是統計年鑒當中第一產業的勞動力數量。
本文采用的是海南省年末耕地面積現有的數據(但是其中不包含果園、茶園以及林地等其它面積)。
因為其中涉及到時間序列數據,所以對時間變量要進行確認:t1=2008,t2=2009,t3=2010……t10=2017。
主要采用C-D生產函數模型[7]:
Y=AKαLβMγEσt
式中,Y為農業總產值,A為常數項,K為農業物質費用,M為農業耕讀面積,L為農業勞動力投入量,α為農業物質費用投入產出彈性系數,β為勞動力投入產出彈性系數,γ為耕地投入產出彈性系數,δ為科技進步貢獻率,t為時間變量。
假設模型報酬不變對模型進行變形[8]:
Y/M=A(K/M)α(L/M)βeσt
對式子左右兩邊取對數,并且將取對數之后的農業物質費用,農業勞動力數量以及常數項用A、X1、X2進行表示。
Y=A+αX1+βX2+σt
通過科技進步貢獻率的數據測算,可以通過相關公式對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完成計算,就能夠得出最后的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的數據。
利用SPSS 20.0的線性分析對表1中的數據進行處理分析,可以從結果中(表2)看到相關大部分的變量t值還是大于2的,但是X1的t值為1.71,明顯小于2,所以X1本身的顯著性不強,要對原模型進行相關的處理,對小于2的X2進行刪除,對新的模型進行確定:

表1 2008—2017年海南省農業產量及影響因素

表2 農業物質費用、勞動力人數以及耕地面積對農業總產值的回歸分析
Y=A+βX2+σt
其中,刪除X1的方式就是令α=0,對完善后的模型再進行線性分析,可以從表3中看出分析結構,各個變量t值全部大于2,而大部分變量的t值有一個顯著的提升,而各個變量在模型中的顯著性有所提高,F值從265.443提升到310.360,提升較為顯著。從總體上來看調整后的模型要比初期模型質量相對較好,可以看出在變量當中農業物質費用對于農業總產值的影響不是那么明顯。

表3 勞動力人數以及耕地面積對農業總產值的回歸分析
通過線性回歸能夠求出具體的模型:
Y=-121.29+3.674X2+0.063t
可以看出農業科技進步率δ=0.063。根據測算公式:
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農業科技進步率/農業總產值增長率
農業總產值增長率=(11%+21%+5%+17%+22%+8%+4%+10%+5%+8%)/10=11.1%
通過回歸分析測得農業科技進步率為0.063,所以2008—2017年的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計算公式為:
δ/(ΔY/Y)×100%=0.063×11.1%×100%=56.8%
計算得出2008—2017年海南省農業科技貢獻率為56.8%,比國家同比的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2017年中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為57.5%)還是略低0.7%。
通過2008—2017年的各要素增長率的分析,對海南省2018—2020年的要素增長率進行估計(見表4)。

表4 2018—2020年海南省農業產量及影響因素預計
根據2008—2017年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的確定模型進行計算:
Y=A+βX2+σt
項目采用歐盟水框架指南(EU Water Framework Directive)的標準,在德國專家的具體指導下,在北京開展了6條示范小流域88km小型河(溝)道的生態調查、評價、規劃、設計和示范工程建設工作,目的是修復和保持水體的生態功能,增加水體的景觀和生態價值。
通過SPSS進行線性回歸分析,從表5可以看出,X2和t的t值都明顯大于2,調整后R2為0.992,模型整體P值為0.000,可以看出模型的擬合程度較高,顯著性較強,得到的數據也較為可信。

表5 2018—2020年勞動力人數以及耕地面積對農業總產值的回歸分析
ΔY/Y=(11%+21%+5%+17%+22%+8%+4%+10%+5%+8%+16%+11%+15%)/13=11.62%
2008—2017年海南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σ=0.07,所以根據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公式對海南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進行計算:
σ/(ΔY/Y)=7%/11.62%×100%=60.24%
計算得出2008—2020年海南省農業科技貢獻率為60.24%,根據《海南省現代農業“十三五”發展規劃》當中所提到的,到2020年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要爭取達到60%以上,通過對海南省2020年的數據預測,最后對2020年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進行推算,可以看出,海南省在2020年能夠實現達到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0%的預期目標,農業勞動力本身對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存在較為顯著的作用。
測算得出農業勞動力投入量對于農業生產總值的貢獻較為明顯。可以看出,在農業勞動力每增加1個單位的時候,農業生產總值的增加為3.674,也就是對于農業生產總值來說農業勞動力的增長是作為主要的影響因素,雖然農業勞動力的提升對于農業總產值具有明顯促進作用這一點是較為積極的,但是也從側面反映出目前農業總產值的增長還是依靠人力的增長,不是依靠科技的增長來實現的,說明了目前海南省還是處于對勞動力過度依賴的階段,沒有真正實現從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過渡。隨著農業勞動力資源的充分利用,如果想通過勞動力人數的增加來提升農業總產值會變得更加困難,通過大規模的勞動力投入也是不現實的,要想真正的通過農業勞動力來提升農業總產值不單單只是著眼于農業勞動者的數量,更應該重視農業勞動者的質量。
如何提高農業勞動者的質量,其本身就要提高農業勞動者的學歷水平,通過增加高學歷勞動者來帶動整體農業生產總值的增加。農業高學歷勞動者可以一定程度上加快農業勞動的效率,提升農業勞動的手段從而增加農業產值;高學歷農業勞動者可以成為農業科技研發人員,幫助實現農業科技的進步和創新,從而提升農業整體效率,進而增加農業生產總值。
通過模型測算農業物質費用在農業生產總值中的影響顯著性較低,可以看出農業物質費用在促進農業總產值的增長方面并沒有充分發揮作用。但是通過歷年數據分析,農業物質費用還是在持續增長,產生這個現象的原因就是農業物質費用的利用率不高,雖然農業物質費用的投入每年不斷提升,但是能夠對農業生產總產值影響的比例不高,大部分農業物質費用在農業生產中被額外的方面消耗,所以對農業生產總值并沒有產生較為明顯的影響。
想要真正地通過農業物質費用來促進農業總產值的提升,就不能忽視對農業物質費用使用的監督。不能只是著眼于對于農業投入的增加,而是要對投入的資金進行合理的規劃,資金的投入與資金的使用相比同樣重要。因此,要將每年增加的農業資金投入真正地運用到農業生產中去,制定管理規定,使得增加資金投入能夠直觀地帶來農業生產總值的提升。農業物質費用的合理利用提升了資金合理使用比例,能夠對未來的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的提升產生積極作用,通過未來農業物質費用的增加也一定能夠帶動農業科技進步,推動農業的現代化轉型。
通過數據分析可以看出,耕地面積在對農業總產值影響方面雖然沒有農業勞動力如此顯著,但是依然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農業耕地面積的增長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農業總產值的提升。但是對耕地進行預測數據可以看出,未來3a的耕地面積沒有增長反而規模在不斷縮小,這是目前海南省面臨的主要問題。海南省作為島嶼城市,其耕地總體面積有限,而能夠進行耕種的農田更少,隨著海南省對耕地的不斷開發,目前耕地面積已經達到瓶頸,并且由于大規模的種植導致一些耕地肥力有所下降,使得耕地面積持平或者有所降低。雖然耕地面積是影響農業總產值增長的因素,但是在未來想要依靠進行大規模土地種植來顯著提升農業總產值是不現實的。
在耕地面積有限的情況下,只能大力發展科技,通過農業科技進步來提升農產品的產出規模,提升農產品單位面積的生產總值,進而提升農業總產值。或者通過農業科技提升增加農業種植和收獲效率,進而提升農業總產值。
通過對2008—2017年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的測算求得,到2017年海南省的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6.8%,雖然沒有超過全國總體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但是和全國相比差距不大。通過2008—2017年數據對海南省2020年的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進行了預測為60.24%,《海南省現代農業“十三五”發展規劃》文件中海南省到2020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的發展目標是達到60%以上,通過預測是能夠實現“十三五”規劃目標的。可以看出,海南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的增長速度還是保持在較高水平,這與近年來海南省對于農業現代化的重視是密切相關的。
總體來看,在海南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的影響因素中,農業勞動力的增加和科技進步的影響較為顯著。農業物質費用對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的影響雖然目前不顯著,但仍然呈現一種增加趨勢;耕地面積對于農業進步貢獻率的影響有所降低,因此在未來要提升海南省農業總產值,增加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就必須依靠一定規模的農業物質費用的投入和農業勞動者質量的提升,從而帶動農業科技的進步,只有農業科技提升,才能提高農業科技進步在農業經濟增長中所占的比重,促進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的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