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龍
(甘肅省祁連山水源涵養林研究院,甘肅 張掖 734000)
在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加強森林資源保護、維持森林生態穩定,成為林業部門的一項重要工作。森林生態系統的保護是一項專業性、長期性的工程,除了要提供必要的資金外,還需要掌握科學的方法,做到因地制宜,才能用較低的成本投入,取得理想的營林效果。近年來,國內許多省市在森林資源保護和森林生態建設方面進行了大量探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祁連山保護區的森林保護與管理中,既要借鑒其它地方的成功經驗,也要立足本區的實際情況,才能順利完成工作目標。
祁連山位于青藏高原、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的交匯地帶,山勢西高東低。祁連山森林主要分布于海拔2300~3300m的陰坡、半陰坡,常以帶狀或塊狀與草原、沼澤、水域等交錯分布,構成山地復合生態系統。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1988年經國務院批準成立的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總面積198.72萬hm2,功能區劃分為核心區50.41萬hm2,緩沖區38.74萬hm2,實驗區109.57萬hm2,設有外圍保護地帶66.6萬hm2?,F有林地87.4萬hm2,森林覆蓋率28.8%。
從林木種類上來看,祁連山保護區的喬木林占比最高,達到了28.6%;喬木林中天然林占比在95%以上。建國初期,祁連山森林資源總面積只有13.3萬hm2,在20世紀80年代一度下降到11萬hm2。進入21世紀以來,在地方政府、林業部門的努力下,森林植被逐漸恢復,森林面積呈現出逐年上升趨勢,截至目前,已經超過了20萬hm2。雖然祁連山保護區內森林資源的總量在不斷增加,但是林分結構不合理、植物種類少的問題仍然存在。調查發現,祁連山保護區的現有林木資源中,中齡林占比超過60%,其次為近熟林和成熟林,最后是幼齡林和過熟林(如圖1)。這種林分結構不利于森林生態的穩定和森林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圖1 祁連山保護區林齡結構
林區內部植被類型的豐富度,與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之間呈正相關關系。即植物種類越多,生態系統越穩定。祁連山保護區的高等植物共有95科451屬1311種,其中占比較高的喬木主要有2種,分別是青海云杉和祁連圓柏,在整個喬木林中占比達到了80%以上,其它類型的喬木在保護區內零散分布;灌木種類相對較少,比較常見的有10余種,如金露梅、高山柳等,但是與東部沿海、東北地區的一些自然保護區相比,生物多樣性仍然較差。如,與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同緯度的昆崳山國家級森林公園,高等植物共有161科536屬1876種,在森林植物豐富度方面明顯高于祁連山保護區。祁連山保護區除了植被種類單一外,還存在過度放牧、林場退化等問題,也成為制約森林生態穩定的主要因素[1]。
在森林生態系統中,幼齡林和中齡林的更新速度較快,也是決定保護區森林生命力與發展潛力的重要因素。目前祁連山保護區內中齡林雖然占比較高,但是幼齡林的比例較低。根據相關的統計數據顯示,祁連山保護區內幼齡林的占比,已經連續數年沒有超過10%。如果按照這一趨勢發展下去,未來幾年內祁連山保護區內中齡林的比例也會逐漸降低,相應的近熟林、成熟林的比例會不斷提升。有研究表明,如果近熟林、成熟林、過熟林的總占比超過50%,森林將會逐漸衰退,森林資源的各種價值也會受到影響[2]。同時,由于近年來異常氣候頻發,許多幼齡樹苗也因為管護不及時,立地條件差,導致樹苗的成活率低,長勢羸弱,這就導致后備資源不足,對森林的持續經營和健康發展造成了負面影響。統計數據表明,目前保護區郁閉度在0.7以上的林地占27.2%,郁閉度為0.4~0.6的林地占63.8%。在郁閉度較高的情況下,保護區內枯枝落葉較多,林內光照條件差、通風效果不理想,也不利于幼齡樹苗和低矮灌木的健康生長。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利于保護區內森林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隨著保護區管理力度的加強,森林各類災害的發生率相比往年有下降趨勢,但是由于災害類型較多,因此對保護區內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仍然構成了威脅。從2018年至今,祁連山保護區內森林災害發生次數較多的分別有蟲害、病害、鼠害、旱災等幾類。僅2019年,祁連山保護區內,有36.7萬hm2的森林遭受有害生物侵襲,占保護區森林總面積的18.5%。其中,各類森林害蟲超過1000余種,常見病害將近150余種。除此之外,由于祁連山保護區的海拔較高,并且相對落差達到1000m,保護區內地勢險峻,道路交通條件較差,進一步增加了森林管理難度。同時,保護區的管理部門由于設備比較落后,無法實現對森林資源的實時化、全面化監管[3]。即便是有災害問題,也很難第一時間發現,錯過了最佳的防治時機,造成了較為嚴重的森林資源損失。
通過上文分析可知,現階段祁連山保護區的森林生態系統仍然面臨著不容忽視的問題,其中生物多樣性差、植被更新速度慢、森林災害類型多是比較突出的問題。保護區的林業工作人員,必須要深入剖析問題成因,然后立足保護區的實際情況,嘗試采取組合式、針對性的管理對策,加強對森林生態系統的保護,從而讓祁連山保護區的森林資源可以得到持續發展和永續利用。建議從以下幾方面著手開展保護工作。
人工造林可以基于生物學相關理論,選擇一些優勢樹種進行搭配種植,提升保護區內森林植被的生物多樣性。要堅持“適地適樹”的原則,挑選甘肅省本地的優勢樹種,如黑刺、山柳、茶條槭樹等。這些鄉土樹種具有更強的環境適應能力,即便是遇到干旱、冰凍等災害,也能夠保證存活,不僅提高了人工林的成活率,而且也減輕了后期森林管理的壓力。在確定人工造林的樹種后,還要科學栽種,也是保證樹苗成活并且能夠茁壯生長的關鍵。優先考慮土壤較為肥沃、地勢比較平坦的地方進行人工栽種,而土壤貧瘠的區域,盡量種植一些生命力較強的灌木。以茶條槭為例,結合甘肅地區的氣候特點,選擇在每年的10月份左右,翅果成熟脫落后收集起來,取出翅果后,于播種前14d左右,對種子進行催芽處理;將飽滿的種子放于5%的H2O2溶液中浸泡48h,取出后再埋入土中,保持恒溫15℃、濕度60%進行育種,經過處理后的種子發芽率可以達到90%以上。人工造林要盡可能選擇多種類型的樹種,構建更加穩定的森林生態系統,提高保護區森林植被對于常見病蟲害的抵御能力。在林中空地上,可以人工栽種華北落葉松、山丹柳等喬木;在河谷地帶,選擇蘚黃小檗、沙棘等灌木;在一些水土條件較差的地方,可以選擇錦雞兒這類生命力較強的植物。通過持續的人工造林,在祁連山保護區內豐富植物種類,讓森林資源的價值更高、穩定性更好,進而實現可持續發展。
森林資源同時具有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但是各類效益的發揮,必須是建立在森林資源可持續發展、森林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基礎之上。因此,在森林管理中,要始終堅持生態優先、保護優先,再進行適度開發。定期進行封山育林,可以讓保護區內的林木得到休養,尤其是對于人工林和幼齡林,可以獲得良好的生長機會,對實現森林植被的更新有積極作用。結合甘肅地區的氣候特點,通常選擇在4月份開始,周期以2~3a為宜。但是封山育林也要講究技巧,同時還要考慮保護區林業管理部門的整體實力。先封育那些人畜活動最頻繁的地方,其次封育那些“臨界區”,即灌木林覆蓋度在30%左右,喬木林郁閉度在0.2左右的地區。但封山育林必須克服死封硬管的做法,在達到封育目的后必須適度經營。
新時期上級部門對祁連山保護區的森林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這也決定了在保護措施、管理模式上,也要與時俱進的創新,才能更好完成上級安排的任務。目前,亟需通過建立起旨在解決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矛盾的長效機制,穩定保護效果。
要建立貫徹落實《祁連山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和推進天然林保護工程向生態公益林保護工程轉變的政策機制。保護區的管理部門,以及廣大的林業工作人員,應當認真貫徹落實這些制度、規范和要求,立足本職工作加強森林生態保護。如,推行“3個1”森林災害調查機制。每周統計1次監控數據,了解森林內部有害生物的分布信息、活動規律;每月開展1次工作報告,總結1個月以來森林管護工作成果,并制定下個月的工作計劃;每年匯總1次森林生態發展情況,以“年”為單位,縱向對比祁連山保護區森林生態的變化情況。
要建立起具有法律效率的生態效益補償機制,解決森林生態系統保護投資不足的問題。通過完善管理體制,能夠為森林生態保護提供制度支持,進而提高森林管護的實效性。結合近年來的工作經驗,從2015年開始,隨著甘肅省對祁連山保護區森林生態建設重視程度的不斷提升,每年投入的財政資金也不斷增加。2015年財政專項撥款為500萬元,之后每年增幅保持在5%~10%。有了政府的財政支持,加上祁連山保護區本身的一些經營收入,為森林生態系統建設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支持,從而實現了保護區森林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和森林資源的永續利用。
要增加資金投入,幫助保護區的林業管理部門更新裝備。如,利用在保護區內安裝生物監測裝置監控害蟲的活動軌跡,做到蟲害、鼠害的早發現、早防控?,F階段一些比較先進的生物監測設備,能夠同時對30~50種常見有害生物進行準確識別和動態監測。以目前普及率較高、應用效果較好的TPCB-II-C7.0Plus蟲情監測設備為例,采用2000萬像素的高清攝像頭,數據上傳速度可以達到1m·s-1,支持Android和IOS2種控制模式,可適應-20~60℃的工作環境,有害生物識別準確率達到95%,最大監測直徑可以達到500m。安裝這類生物監測設備,代替人工實現對森林內部有害生物的7×24h動態監測。再如,采購無人機,代替人工完成對保護區的快速巡查,對解決偷伐林木、違規放牧的問題也有一定幫助。
近年來,祁連山保護區以習總書記提出的“兩山論”為指導思想,探索嘗試了多種森林生態保護和森林資源管理的措施,初步取得了顯著成果,森林儲量持續上升,多種效益已經顯現。在這一背景下,也要清醒地認識到當前森林管理存在的不足,并且在今后的工作中,重點從科學人工造林、適時封山育林以及創新保護方法等方面,為森林可持續經營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