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冠磊
(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康復科學學院,江蘇 南京 210038)
康復治療學是一門技術性、實踐性、操作性很強的學科[1]。康復治療學專業與實踐育人具有天然的契合性,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實踐育人為康復治療學專業人才的培養搭建平臺,康復治療學專業為實踐育人工作的推進提供理論指導和技術支持。實踐育人支持體系的建設是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明確指出,社會實踐對于促進大學生了解社會、了解國情、增長才干、奉獻社會、增強社會責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實踐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必由之路。教育部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教思政[2012]1號)指出,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對于不斷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宅男”“佛系青年”不是新時期大學生應有的處世之道。大學生要主動投身社會實踐,在實踐中了解社會發展的形勢和需求。康復治療學專業的學生還要通過實踐活動接觸老年人、特殊兒童等弱勢群體,了解他們及其家庭的狀況及需求。高校實踐育人包括實踐教學、軍事訓練、社會實踐活動三部分。無論是實踐教學、軍事訓練,還是志愿服務、暑期社會實踐、勤工助學、校園文化活動,對于磨煉大學生的意志,開闊視野,增長見識,增強責任感都有很大的幫助。
趙海瑩等指出,社會實踐是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實現途徑。在實踐過程中,大學生通過實踐了解社會和職場環境,明確職業目標[2]。康復治療學專業的學生通過參加暑期社會實踐活動、見習、臨床實習,感受職場氛圍,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明確職業生涯規劃目標。在經過見習,特別是經過臨床實習后,康復治療學專業的學生能夠相對理性地進行職業選擇。康復治療學專業學生以進醫院做康復治療師作為首要職業目標。
大學生在進一步實踐后,發現自己的有些想法在實際工作中是行不通的,從而在實踐中推進自己對工作角色領悟的不斷實際化[3]。大學教育的實踐環節促使學生接觸社會,在接觸社會的過程中促進大學生提高適應社會的能力,幫助他們找到自己適合的角色[4]。通過社會實踐,有計劃、有組織、有目標地對大學生進行檢驗,在提高能力的同時,幫助學生做好轉變為社會角色前的準備[5]。總之,社會實踐推動了大學生社會化[6],而且對大學生具有加快社會化進程、促進個性發展的重要作用[7]。
很多高校把實踐教育僅作為培養大學生實踐能力的途徑,沒有把實踐教育上升為一種教育理念,一些學校將實踐育人工具化,弱化了實踐的育人功能[7]。
經費的投入影響實踐育人的效果。高校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實踐經費短缺,社會投入不夠[8]。實踐教學水平的提高需要實驗設備的投入和持續更新。開設康復治療學專業的高校若沒有附屬的康復中心或康復醫院,將影響實踐教學的效果,進而影響人才培養的質量。
目前,全國有近百所院校開辦康復治療學專業教育,一百余所院校開設康復治療技術大專和高職教育[10]。相對于越來越多的康復治療學專業的實習生來說,實習單位偏少,帶教教師不夠,這些不利于學生專業技能的提升。實習單位過于集中在一個或少數幾個大城市,這樣的實習安排不利于大學生就業,因為絕大部分高校的康復治療學專業是面向全國招生。另外,實習、實踐基地不穩定,難以實現長期、深入合作。
康復治療學專業應用性極強,臨床實習是培養康復治療人才的關鍵環節之一[11]。高校、院系根據實際情況,遴選實踐、實習基地,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機制。基地建設應朝著集實習見習、就業創業、科研實踐為一體的“六合一”方向建立[8]。
大學生就業關系著其切身利益,關系學校的聲譽和長遠發展,關系社會的穩定和進一步發展。大學生就業質量是衡量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指標。實踐育人需服務于大學生就業創業工作,服務于專業技能的提升,服務于就業核心能力的快速提高,為提高大學生就業質量打下堅實的基礎。
為傳承“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服務精神,康復科學學院依托“殊博匯”項目,開展富有成效的志愿服務,讓更多特殊人群受益,踐行博愛精神,匯聚青春正能量。通過高年級學生帶低年級學生進社區、到康復機構,利用學生所學專業知識服務特殊兒童。2014年康復科學學院“殊博匯”社區康復助殘行動被評為首屆中國青年志愿服務大賽銀獎項目。
基層黨組織應高度重視實踐育人工作。活動的全過程都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師生黨員為實踐活動做好充分準備和細致安排。結合社會實踐活動來開展主題黨日活動,與公益活動相結合,教育師生黨員,力爭取得良好的社會效應。康復治療學專業的學生畢業實習時間長,一般是42周。在畢業實習期間,學生黨員擔任實習小組長,發揮黨員的模范引領作用,定期組織組員參加學習討論會,交流實習的心得,及時與實習單位和帶教教師溝通,反饋實習中遇到的困難,提出合理化建議,為實習的順利進行做出應有的貢獻。總之,實習小組長都能盡職盡責地協助帶教教師做好實習工作,并協助輔導員教師做好實習期間的班級管理工作。
立德樹人是大學的根本任務。美國大教育家杜威指出,教育即生活,在實踐中進行教育的效果更好。利用獨特的專業優勢,鏈接資源,為實踐育人提供專業指導。依托康復治療學、特殊教育、學前教育和社會工作等專業集群優勢,組織策劃“守護星星”志愿服務活動,開展“學習雷鋒好榜樣,爭做特師好青年”雷鋒月系列活動;組織志愿者課余時間到兒童康復機構、特殊學校、敬老院等單位去開展志愿服務。組織學生在愛耳日、孤獨癥日、全國助殘日等重大節日開展主題實踐活動。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康復科學學院的多名學生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參加“創青春”江蘇省2015年大學生創業大賽獲得銀獎;參加2016年“速度中國杯”江蘇省大學生創業大賽獲得銀獎。社會實踐是為了提高學生的溝通交往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創新創業的能力。
在實踐活動中,要依靠教師和學生兩大主體,注重發揮廣大師生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參與質量。教師對學生價值觀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專業教師不僅教授學生掌握書本知識,同時還要教學生學做人、學做事、學做學問。校學工處、團委統籌規劃實踐活動,輔導員負責執行和具體管理。輔導員是學生的人生導師和思想引領者,有責任和義務去組織策劃社會實踐系列活動。充分依托學生社團,發揮好社團的組織優勢和專業技能優勢。選拔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專業教師擔任手語社、手法協會專業社團的指導教師。
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堅持常態化、差異化、規范化,要力爭實現三結合。堅持實踐常態化,定期組織學生到康復中心、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等機構或單位參加志愿活動。堅持實踐差異化和規范化,實踐活動在教師的指導下按照既定的標準進行。
實踐活動中實現三結合,即第一課堂與第二課結合,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結合,校內外實踐結合。總之,因人而異、因地制宜地開展實踐活動,重視實踐的每個環節,爭取全過程育人。
利用好社區資源,就近開展實踐活動,服務社區居民。利用好機構資源,開展和專業相關的志愿服務和公益活動。利用好特校資源,嚴抓學生的基本功。邀請相關專業機構的骨干人員來學校為在校學生做專業教育等方面的講座,開闊眼界。利用好學院資源為學生鍛煉創造各種條件和機會。
培養責任意識,勇于擔當,樂于奉獻。培養服務意識,從事特殊教育和殘疾人康復事業需要奉獻精神。培養感恩意識,讓學生常懷感恩之心。學生付出的同時才能深切體會到他人幫助和支持的可貴。換位思考能理解他人的難處和苦衷,才能懂得理解家人、教師、同學。培養團隊合作意識,提升團隊協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