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莉萍,劉美清
(1.黑龍江農業經濟職業學院,黑龍江 牡丹江 157041;2.亞泰集團吉林大藥房,吉林 長春 130000)
現代學徒制是一項學校與企業深度合作、傳統學徒培訓與現代學校教育相結合的復雜的人才培養工程。2015年開始,我院與全國50強、吉林省最大的零售連鎖藥店——亞泰集團吉林大藥房開展了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試點。校企雙方立足于制藥行業的發展,面向現代醫藥經營企業,明確推動現代學徒制的建設,勢必要打造一支“能教會做”“會經營懂管理”的雙導師教師隊伍。2019年2月,國務院頒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對教師隊伍建設提出更明確的要求。
著眼企業未來的發展,我院與吉林大藥房總結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經驗,針對關鍵職業崗位需要及醫藥行業相關標準,確定培養“擁有熟練的藥品采購、驗收、調劑、檢查銷售、管理、客戶服務等知識與技能,懂業務、會監督、善管理的高級技術技能性人才”的培養目標,并以職業養成訓練和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線,培養“藥品質量第一”的嚴謹工作態度、高度的責任心和安全責任意識。
現代學徒人才培養目標為建設教師團隊提出更高更嚴格的要求。教師不僅應具備開展職業教育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研究、教學管理與評價體系運行、專業課程標準制定與完善的能力[1],還應具備實訓基地建設、實訓指導、社會服務的專業實踐能力,同時應及時將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新標準納入教學內容,并具有熱愛職業教育、關愛學生成長、時刻以身作則的高尚情懷與品德。
在改革的大潮中,高層領導作為團隊的“掌舵人”,其對高職教育發展方向的洞察力及改革創新的執行力,是影響學校發展方向、改革速度的重要因素。學校與企業的高層領導在長期合作的前提下,把握國家的教育方針和政策,認清職業教育發展形勢,高度重視教師隊伍的建設,并有大刀闊斧的創新精神,才能為學徒制的深入改革保駕護航。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要多措并舉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從2019年起,職業院校相關專業教師原則上要求具有3年以上企業工作經歷[2]。事實證明,我院的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已遠遠走在全國前列。現代學徒制是對傳統學徒制和學校教育制度的重新組合,高職教師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學科專業知識,還要熟悉專業所對應的主要職業領域的工作過程知識,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我院建立了外聘教師、兼職教師遴選制度[3],從企業行業遴選經驗豐富的工程師,簽訂長期聘任合同,為我院的專任教師。這類人員已成為我院制藥學徒制培養團隊主力,占70%以上,具有鮮明的優勢和亮點。鼓勵有實踐經驗的高技能人才和社會專家等擔任學校的兼職教師。如我市的藥監局、藥檢所、醫院的專業行政管理人員,在我院可達10%左右。對外聘與兼職教師,要加強職業教育理念與教育方法的培訓;還有內部培養,從高校畢業的高學歷教師,必須達到5年以上工作時間,因其缺乏實踐經驗,我院通過校內校外各種渠道加以培養,在1~2年之后方能加入學徒制專業建設中。
專業建設既要有高屋建瓴的頂層設計者,也需有全局建設的專業帶頭人,還需要有執行力強的骨干教師。我院與企業共同建設了多層次的教學團隊。第一,由我院教學院長、教務處長、系主任、系副主任及吉林大藥房總經理組成現代學徒制建設委員會,把握國家方針政策進行頂層設計與方向引導。第二,聘請我市藥監局、藥檢所領導做行業發展分析與技術指導。第三,實行了雙專業帶頭人制度,專業帶頭人由我院教師和企業高技能專家組建,二者在建設委員會的指導下,共同制訂人才培養目標,負責專業建設、課程規劃、團隊建設及實訓基地打造。第四,擁有互兼互聘互任的教學團隊,擔負教學一線的教學任務及企業的技能培養。第五,為滿足學徒制人才培養,還專門設置了教育及實踐等教輔人員。
3.3.1 完善師資標準“名師出高徒”說明了教師的重要性,更說明了教師的能力將決定學生的培養水平。我院與企業共同制訂了嚴格的師資標準。學徒制班專業課教師必須是藥學專業本科學歷中級以上職稱人員,同時,每年在企業實踐鍛煉時間不少于兩個月,并取得相關職業資格證書。企業或行業的師傅,必須是藥學專業專科以上學歷、工程師以上職稱人員,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他們缺乏的是現代職業教育理念以及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需要在我院或相應職業院校學習提升,每年不少于60學時,并登臺試講,獲得校企共同認定的“講師”資格證。
3.3.2 多舉措全面培養 堅持教師的全員培訓,推動企業工程技術人員、高技能人才和職業院校教師雙向流動,完善教師培養制度,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4]。實施學校與企業管理人員雙向掛職鍛煉,校企員工互聘互任,提高專業教師的實踐能力和教學水平。推動專業教師與企業共同開展技術研發、共同完成教學管理與生產管理。采取集中專題培訓等形式,及時完善和更新相關理論知識。企業專家成立講師團,讓教師定期到企業學習和培訓。組建技能指導專家和考評員專家庫,保障實踐考核工作質量。建立健全過程績效考核制度,評選并獎勵優秀指導教師,形成吸引人才、穩定隊伍的培養機制。
由于師資團隊門檻較高,需要消耗教師額外的時間和精力,因此我校制定了穩定有效的激勵機制。學校或企業教師職稱評聘時,加大“雙師型”的權重,且增加晉級比例;依據教師及員工在學徒制培養中承擔的工作量及難度給予補助;增加該類教師外派學習的機會。同時,職業院校通過校企合作、技術服務、社會培訓、自辦企業等所得收入,可按一定比例作為績效工資來源[1]。
從眾多校企合作成功的案例來看,職業院校選擇的企業有培養人才的內在需求,且有一定規模和知名度,這決定了將來開展學徒制培養的人數和規模,也決定了學生的就業成功率。那么,企業將如何選擇高職院校以達到共贏的目的呢?教學團隊除了培養連續不斷的技能人才,還要與企業聯合研發新產品、創新新技術,為企業提供更先進的管理,實訓基地共建共管。這也為學徒制教學團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要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更高的科研水平,還應掌握企業行業的發展動態與趨勢、學習與使用日益更新的新技術[5],了解國內外行業發展的區別與差距,同時應具備一定的管理企業能力。
“雙師型”學徒制教學團隊的建設與培養不應是職業教育“應急發展”“應需發展”的產物,而是符合國情、校情、企情的系統工程。在我國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職教發展大背景下,開發職教師資培養課程體系、建立師資培養制度、嚴格師資考核標準,探索包括但不限于現代學徒制背景下的“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的路徑與方法,為從根本上解決我國“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問題。
經過四年多的實踐摸索,我院建立健全雙導師的遴選、激勵、培養和考核制度,形成校企互聘共用的管理機制,打造既能掌握現代教育教學理念,熟練應用現代教學手段和方法,又具有嫻熟專業技能的育人教學團隊,為我院現代學徒制建設的順利實施保駕護航。與此同時,我院教師與更多企業探索新的人才培養模式,教學團隊的重要地位和影響力已日益凸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