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科技大學鎬京學院 陜西 咸陽 712046)
2017年1月份,中共中央辦公廳以及國務院辦公廳出臺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明確指出學校教育課程中應當融入中華傳統文化,加強中華傳統文化學科建設,抓好傳統文化教育成果。黨的十九大會議中也強調 “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射藝作為“六藝”之一,在我國“文化強國”的背景下,出現在高校的體育課堂中正體現其文化傳承的功能,應重視運用推廣,以提升大學生民族傳統文化素養。
傳統射藝起源于石器時代人們狩獵而進行的弓矢活動,逐漸形成具有豐富內涵的“射禮”,蘊含深厚的人文精神。直到現代,傳統射藝文化經由千年的沉淀與發展,演變成融合體育、藝術、文化為一體的復合體,但其核心思想未曾改變,依舊遵循 “射以觀德”思想理念。傳統射藝文化曾經有過一段低迷時期,隨著近年來追尋傳統的呼聲愈來愈高,在此環境下,傳統射藝文化重獲新生。鑒于傳統射藝對于國人而言,具有強健體魄、塑造性格與德行、培養傳統中華傳統體育精神等價值,應及時培植傳統射藝文化土壤,使其與現代社會和諧共生,而高校的體育課堂就是利于其發揚的最佳土壤,中華射藝逐漸成為各高校傳統文化方面的熱門課程。
我國是射藝文化的起源國,其發展至今歷史悠久,是我國重要的傳統文化之一。當代大學生不僅是知識的汲取者,同樣是文化的傳播者,更是國家未來的接班人。因此在傳承層面,大學生在了解并學習傳統射藝文化的過程中,能夠切身體驗到射藝的魅力,不斷豐富個人品行修養,學習的過程可視為傳統射藝文化傳承的過程。而在弘揚文化層面,高校學生可利用的學習資源十分豐富,且自身儲備了一定的文化知識,同時,在學習傳統射藝文化過程中,遇到相關問題不僅能夠請教授課教師,還能夠通過網絡搜集與書籍查閱解決疑惑,一定程度上易于反映出傳統射藝文化在運用推廣過程中的不足之處。通過發現不足,解決不足,有望真正達到傳統射藝文化推廣的價值,滿足高校體育教育與人格培養的雙重需求。
信息社會下,高校學生身邊充斥諸多誘惑。經調查發現,影響大學生學習的質量的主要誘因之一就是網絡電子游戲,同時,沉迷于游戲也會導致學生外出活動的時間顯著減少,不利于其身心健康。如果說現代射箭是一種體育,更注重結果,而傳統射箭則是一種文化,注重過程。傳統射藝強調尊禮、敬人、重物,在學習過程中以技能練習與比賽為交流手段,同時對身體素質有較高要求,如肌肉的力量與耐力等。只要學生在體育課堂的學習中對其產生興趣,并延伸到課后,長此以往有利于全面發展學生的身體素質。此外,射藝練習活動可幫助學生緩解心理壓力,鍛煉其對情緒的控制能力,在當下較為浮躁的年代,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射藝運動,不僅是身體素質的提升,更是內心與精神的雙重鍛煉。
傳統射藝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烙印以及濃厚的文化底蘊,其作為一種獨具特色的文化符號,充分融合了我國古代人民的民族精神與價值認同。高校體育課堂開展傳統射藝課程,可推動我國傳統體育文化建設,有效增強民族文化自信。課程開展時,可以通過穿戴中華民族傳統服飾、行射藝禮節等方式,形成獨具射藝特色的教學課堂,久而久之,在校園內營造濃厚的射藝文化氛圍,潛移默化影響更多學生,提高對傳統射藝文化的認可度,從而達到文化推廣的目的。
射藝作為學校教育課程最早可追溯到殷商時期,進入高校則始于民國時期,真正作為傳統射箭課程供學生學習。傳統射藝受現代射箭運動的沖擊,出現一段低迷時期,直至2006年,中國傳統射箭賽事在青海省得到復興,并逐漸推廣。2012年蘭州理工大學自主創辦射藝文化社團,傳統射藝開始出現在高校校園,終于在2013年,作為一項體育課程,正式掀開傳統射藝進入高校課堂的歷史性篇章。
因傳統射藝文化的推廣以及射藝課程的開展,各高校與校園內外,聯合舉辦并積極參與傳統射箭比賽,如,全國大學生射箭錦標賽、區域聯賽、高校聯合交流賽等。2017年,首屆全國大學生射箭(射藝)錦標賽于上海舉行,吸引全國各地共52所高校參與。直至2019年,第三屆全國大學生射箭(射藝)錦標賽中,國內參與比賽的高校增加至68所,由此可知,傳統射藝文化推廣頗有成效,學習傳統弓的高校學生人數不斷增多,射藝規模逐漸壯大,以傳統射藝為代表的傳統體育文化正逐漸融匯到學生教育培養中。有望以“射以觀德”的民族傳統,培育出新時代精益求精的“大國工匠”。
自西南大學開創高校射藝課程后,各地高校紛紛引入傳統射藝文化,將傳統射箭納入課程規劃中,并著手實施。現階段,全國超過60所高校將傳統射藝列為校園課程,百所高校創建了傳統射藝社團。以成都大學為例,該學校射藝課程建設成果頗豐,且課堂形式多樣化,不僅包括全校公共選修課、任選課形式,推廣傳統射藝文化,還包括射藝體驗課、射藝社團,供感興趣的學生參加,并組建了射藝隊,校體育隊專門開設了專業傳統射藝課程。傳統射藝課程走近高校體育課堂,不僅豐富了學校課程建設內容,更是學生體驗文化活動的重要形式,對于良好校園文化以及體育文化的形成與發展具有促進作用。
傳統射藝文化在各高校運用并推廣的同時,以射藝為基礎的課題立項及研習會在全國范圍內展開。清華大學教師 “《儀禮》復原與當代日常禮儀重建研究”中的子課題為“鄉射禮文化研究”,因該項研究在2014年在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立項,因而其對于射禮文化的研究也成為國家社科基金中,首個研究射藝文化的課題項目。2015年,清華大學成立禮射研習會,各高校相繼成立禮射研習中心,全國民族體育學術研討會中,開設了射藝專題的學術研討。目前,有關傳統射藝項目課題的立項以及學術會議的舉辦,能夠為傳統射藝文化的運用與推廣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持。
根據調查統計發現,截止到2019年,開設傳功射藝課程的高校,多采用“三段制”或“四段制”傳統教學模式,少部分高校選擇采用分組教學、自主討論教學、探究式教學模式,教學模式未得有效突破。究其原因,一方面出于安全性考慮,教師不得已采取保守教學模式;另一方面則是師資力量不足,導致教學模式未得到有效創新。傳統教學模式對教師的個人專業能力要求更高,且需靈活運用合適的教學手段才能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但此種方式不僅加重教師負擔,對學生而言,始終處于被動地位,不利于長期發展。
運動教育教學模式遵循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教學形式采用賽季為主導的模塊教學,獨具特色,教學中著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升,適合所有帶有競技性質的運動項目中。該種模式雖尚未在射藝教學中普及,但在羽毛球、足球、田徑等項目中的實踐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具有可行性。在實際教學中,該模式下的中華射藝課程,應遵循以下原則:一是健康性原則,包括身體健康、心理健康、人際健康;二是主體性原則,即以學生為主體,重視學生的差異性,做到因材施教;三是遵循興趣性原則,通過教師的有效引導,激發、挖掘、培養學生體育興趣,形成終身體育興趣愛好;四是創新性原則,致力于激活學生創新動機,幫助其樹立創新意識,做到學、做、創一體化;四是多元評價原則,綜合評定學生效果;五是安全第一原則,保證教學安全性。
在高校體育課堂中采用運動教學模式,實踐證明,學生從對傳統射藝文化零認知逐漸到全面了解,基本掌握了中華射藝特色技法,學會射藝禮儀,達到預期教學目標以及文化修養目標,有效弘揚了中華傳統文化。
強大的射藝師資力量是推廣傳統射藝文化、發展中華射藝課程的基礎。因此,為進一步促進高校射藝發展,各射藝教師應積極參加射藝師資培訓班,同時重視提升自身專業技能與教學水平,高校應重視培養一支優秀的射藝教師隊伍。現階段全國性射藝師資培訓,組織頻率通常每年一次,出于各種原因限制,培訓規模與覆蓋范圍有限,影響師資后備人才儲備進程。同時,因射藝文化在校園推廣時間較晚,在不缺少學生關注的情況下,出現了射藝師資射藝技能與理論脫節的情況。因此,建議高校借助“互聯網+”優勢,依托互聯網技術,將射藝教學與其有機融合,如開設慕課等線上教學,對于教師而言,不受地域、時間、語種限制,快速共享優秀的教學資源,教師與學生均可以通過觀看慕課豐富自身知識儲備。同時,學生觀看慕課可以緩解高校的師資難題,學生可通過慕課獲取更為專業的中華射藝理論知識,更好了解傳統射藝文化。
虛擬仿真是一種集真實圖形、人機交互、真實感圖形實時描繪、圖形變化、動畫生成等多種科學技術為一體的新興綜合性信息技術,具有交互性、沉浸性、逼真性等特點,使用者可產生 “身臨其境”之感。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0年工作要點》中就明確指出:建立“互聯網+教學”、“智能+教學”新形態,促進學習方式變革,提高教學效率,激發教與學的活力。而虛擬仿真技術的運用,則能夠充分滿足智能教學要求,是對體育課堂教學的現有教學方式的有效補充,為深化射藝教育教學改革提供新思路、新路徑。在中華射藝課程以及傳統射藝文化的推廣中運用虛擬現實技術,開展虛擬仿真課程,能夠將有關傳統射藝文化的巖畫、古代弓箭、射禮等實物與場景置于虛擬仿真系統中,為學生創設“真實”的傳統射藝場景,較之傳統課堂的理論敘述,更具體驗感與互動性,利于激發學習興趣,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此外,高校政策引導、支持力度、基礎設施建設直接影響中華射藝課程引入并推廣的效果。如未滿足上述條件,則可能失去中華射藝原有的價值,甚至造成嚴重危害,引起事故發生。一方面是因為練習中華射藝的學生缺乏正確引導與規范指導;另一方面反映了專業射箭場地的必要性。一般情況下,中華射藝比賽中,文射距離20m,武射距離在20m至100m間,對于高校初學者而言,練習射箭的最佳距離不應低于8m。但根據調查顯示,只有少部分高校建立獨立訓練場地,大多數與其他運動共用場地,而部分高校校園內不具備封閉式訓練場或40m以上訓練場地。上述缺陷可通過虛擬仿真技術解決,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且有效規避風險,同時利于學生充分理解技術動作。
統射藝不僅僅是一項體育運動,更是一種文化表現形式。高校積極開設并推廣傳統射藝,可豐富校內體育課堂教學課程,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培養學生品德修為,更是對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弘揚與傳承,為提升我國綜合軟實力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