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微,張愛武,黃 旭
(湖南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湖南 株洲 412012)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與此同時,健康安全領域也出現了各種問題。為此,政府提出了“健康中國”和“健康優先”新理念。這是我國衛生與健康事業發展過程中的一次重要轉折,是國民健康安全問題的一次重要突破,中醫藥文化發展和職業教育也因此被納入未來發展的重要內容。
“健康中國”是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審議并通過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的一項重要內容。2016年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就國民健康安全問題首次提出“健康優先”新理念,強調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要注重人民健康安全問題,人民的健康理應放在整個國家發展的首要地位,人民的健康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重要內容,要努力做到多方面、高層次地保障人民的健康。
近年來經濟和科技的迅速發展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了一些健康安全問題,例如轉基因食品存在的安全隱患、某些工作長期勞作產生的職業病、環境的破壞和污染帶來的各種疾病等。而目前我國醫療體制還處在不完善的階段,并不能很好地解決各種健康問題。整體來講,我國醫療發展現狀并不樂觀,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
有研究表明,近10年我國各地門診人數、手術人數、住院人數等一直處于迅速增長狀態,衛生健康需求持續增加。而相比之下醫療衛生供給嚴重不足,醫療衛生資源等級化差異明顯,大醫院、中心醫院需求集中,導致資源呈斷層式不足,而基礎醫療資源利用不足,從而出現醫療衛生資源一方面短缺、另一方面利用不足浪費嚴重的現象[1]。
在科技和經濟快速發展的當下,周圍環境卻在逐步惡化:空氣質量越來越差,霧霾天氣屢見不鮮;水資源污染越來越嚴重,且屢禁不止;各種電子產品帶來的輻射以及意外事故更是多不勝數;食品安全得不到保障,等等。這一系列外部環境帶來的問題都對人的健康產生著重要影響,甚至威脅到生命安全,疾病種類越來越多,慢性病患病人群不斷擴大,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癌癥患者等更是成倍增長,國民健康安全狀況十分嚴峻。
“健康中國”與中醫藥文化之間存在密切關系,中醫藥文化是“健康中國”的基礎,“健康中國”是對中醫藥文化的傳承,也是中醫藥發展的根本目標。中醫藥文化是五千多年文明的結晶,在全民健康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動力與支撐,具有西方醫學不可比擬的優勢。中醫藥文化的弘揚和發展與“健康中國”理念具有高度統一性,中醫藥文化的不斷發揚有利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優秀傳統文化潛移默化的熏陶更有利于全民健康安全意識的增強,尤其是中醫藥文化中的“養生”內容,有助于從根本上預防或治療某些疾病,近年來深受人們的青睞。由此可見,繼承和發展中醫藥文化能推動“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
中醫藥文化有著幾千年的發展歷史,在某些時段卻被人們逐漸遺忘和遺棄,直到今天,中醫藥文化與西方醫藥文化之間的斗爭仍在繼續。雖然十七大以來號召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但中醫藥文化復興之路仍然漫長而艱難。中醫藥文化發展仍然存在以下幾大重點問題。
在清朝末期到民國時期過度向西方學習階段,西方醫藥文化被引入中國。相對于中國傳統湯藥治療方式,西方醫藥具有治療時間短、見效快、使用方便的優勢,在后來的幾百年發展中,中醫藥逐漸被人們遺忘。到目前為止,仍有85%以上的人在患病后第一時間選擇西醫治療方式,由此可見我國人民對西方醫藥依賴程度高[2]。
在十七大的號召下,中醫藥文化復興才回歸大眾視野,重新發展的時間短、范圍小、受重視程度低等一系列問題,都是其復興過程中的障礙。中醫藥文化教育和宣傳目前只限于大城市,其“養生”理念也沒有為大眾所知曉和實行,小城市、農村以及偏遠地區的人們,對中醫藥文化的認知并沒有明顯改變,而這部分人數超過了中國總人數的70%。總體來說,中醫藥文化目前并沒有完全被大眾所認知和認可。
中醫藥文化發展體制機制目前仍處于不完善、不健全狀態,導致其在運行和管理上存在很多漏洞,尤其在小城市和農村,中醫藥文化發展體系尚未建立,很難維持正常運行。中醫藥文化產業市場發展空間巨大,但是并沒有形成健全的市場,也沒有完整的產業鏈和資金鏈,在整個文化市場中占比過低。
職業教育是為使某部分人群能適應快速發展的社會,對其進行專業化教育和針對性培訓,預先提供某一崗位對應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的一種職業化、專業化教育。職業教育的重點在于培養學生實踐能力,以科學理論指導實踐,培養出真正的專業化人才。針對中醫藥文化發展現狀,培養專業化中醫藥人才是社會發展的要求,有利于中醫藥文化的精準、科學傳承,且能夠在新一代人群中擴散、蔓延開來,在未來的幾十年中,中醫藥文化便有可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新生力量[3]。
但目前的職業教育從整體上講,沒有完整、科學的教育體系,也存在諸多難以解決的問題。首要問題是在整個教育過程中,始終以學校為主導,以課本理論知識為主導,實踐機會少之又少,極易造成理論與實際脫節情況。再者,學校的目光局限于校內,與企業合作少,對目前的市場需求情況難以把握,教學內容滯后,不能培養出真正滿足市場需要的人才。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問題是,無論是教師、家長還是學生,都對職業教育有一定的貶低和歧視,不能正確看待職業教育,從而造成“教師不認真教、學生不認真學、家長不認真管”的局面,使職業教育無法培養出真正的人才。
培養專業化中醫藥人才是弘揚中醫藥文化的必然趨勢,而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相比于西方發達國家,我國職業教育體系還不夠成熟和完善。因此,應從專業課程設置、理論與實踐教學安排以及教師、學生、家長的觀念等方面入手,從根本上解決教育制度問題;注重加強與企業、市場的聯系,學校適當放權,給予企業一定的自主權,由學校和企業共同指導、培養學生,根據企業需求進行實踐教學,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同時,密切關注市場人才需求的新動向,根據市場發展變化培養專業化人才,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針對中醫藥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提出以下建議:(1)明確培養目標,突出專業特色。中醫藥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制定應以社會需求為導向,體現高職高專教育以培養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的特點。
(2)整合優化課程體系。對準行業企業技術發展變化,及時調整專業課程和內容。可以采取教師到企業實踐、畢業生跟蹤調查、智慧校園平臺數據分析等方式,了解中醫藥健康服務領域技術發展和崗位工作變化,定期分析人才需求,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優化課程內容,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力。
(3)打造高水平教師隊伍。通過校企合作、培訓基地專家幫帶,采取教學觀摩、同行互評、互助、督學聽課等方式,提高教師教學水平。比如,湖南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實行青年教師“導師制”,高級職稱教師與青年教師結成師徒關系,實現教學和科研一對一指導,使青年教師教學、科研能力得到快速提升。同時,建立各種激勵機制調動教師科研創新的積極性,打造一支高水平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4)構建校企合作實踐教學模式。高職高專院校應以培養高等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為根本任務,校企合作是主要途徑。比如,湖南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設置校企合作班,與企業開展聯合辦學、訂單培養、設立大學生創業基地等;開展學生實習與就業、專業建設、科技攻關、教師到企業鍛煉等全方位合作;共建“校中廠”“廠中校”,讓畢業生“零適應期”實現從學校學生到企業員工的轉變。
要培養專業化中醫藥人才,首先要保證其能正確認識自我,正確認識中醫藥文化。比如,湖南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開設了基礎心理學、應用心理學等相關課程,設置心理咨詢室,每個班級都設有心理委員。首先讓學生在心理上能夠正確認識自己的現狀,摒棄之前對職業教育的看法,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去。在思想上也要摒棄對西方醫藥文化的過度依賴,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學習中醫藥歷史和優秀前輩的光榮事跡等,使學生能全方面了解中醫藥文化。
中醫藥文化源遠流長,學習中醫藥文化難度極大,因此需要專業教師進行授課,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對中醫藥文化進行理解和學習,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和主觀能動性[4]。在教授理論之余,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到相應的中醫藥文化基地參觀和學習,定期參加中醫藥文化講座,鼓勵學生自主開發中醫藥文化資源,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中醫藥文化的熏陶。比如,湖南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建立的數字虛擬生命科學館及中醫藥標本館,是湖南省科學技術普及基地,學生經常在課余時間進行中醫藥文化宣講科普活動,開展中醫藥健康文化知識比賽等,在實踐中成長,讓中醫藥文化真正“活起來”。
綜上所述,中醫藥文化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仍然星光熠熠,具有西方醫藥文化不可比擬的優勢,需要我們加以傳承和弘揚。在“健康中國”時代背景下,中醫藥文化發展迎來了有利契機,但也面臨著巨大挑戰,不斷探索中醫藥發展和中醫藥人才培養之路任重而道遠。因此,創新中醫藥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