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 廣東 珠海 519090)
針對國內身體素質與職業發展需要,國家提出“健康中國”的專利目標,高職院校需要積極響應國家要求,在培養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注重鍛煉學生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水平。由于不同崗位工作需要工作人員的身體處于不同的狀態,往往會出現長久保證上肢或下肢不動或者動作的情況,導致身體不同部位在工作中承受較大的壓力,為了確保學生的綜合素質適應其職業發展需求,高職院校需要積極推進教學改革,創新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更實用、更具特色的課程內容。
職業技能水平關系到人員在特殊工作環境,如久坐、嚴寒等環境中的承受能力,而承受強度主要與工作人員持續進行相關動作的能力、身體抗壓能力、大腦反應能力以及用于維持久站等動作的腿部肌肉能力等有關,這些能力得到有效的鍛煉后可以促使工作人員更好地適應相關工作。針對能力的鍛煉問題,為了避免學生在工作后缺乏相應的應對措施,高職院校需要對學生開展體育教育,針對職業體能相關理論和鍛煉方式開展統一培訓,促使學生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并保持持久的運動興趣。
高職院校開設課程時,課程內容往往更偏向于職業化和專業化,以高技能人才為方向開展相關教育活動,而體育課程教學期間除了培養學生運動興趣、鍛煉學生身體以及教授學生運動或健身技能以往,學習也會注重將課程內容與學生后續的職業方向聯系起來,結合職業要求對學生進行有目的的培養,從而為學生的職業發展提供更充足的體能。
習近平總書記在重要講話中提出健康中國的戰略。高職院校需要為了維持社會的恒久穩定發展更加重視對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相關興趣的培養,積極將職業發展與體育健康教學融合,推進教學改革進一步發展。人們在參加不同類型的工作時,工作崗位內容往往會對身體素質能力提出不同的要求,工作人員如果自身體能無法適應職業要求,其身體往往會在長時間的工作中垮掉。高職院校針對學生未來的職業規劃開展相應的體育教學課程,可以引導學生養成終生鍛煉的良好行為習慣,通過持久的運動為學生消除后續工作期間可能出現的隱患。為此,高職院校需要積極創新課程內容,結合各專業后續職業發展方向制定符合學生發展需求的特色體育課程,推動體育課程在不斷創新的過程中得到提升。
人體的基礎動作主要是依靠不同類型或部位的關節在空間平面內形成的,往往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中,人們使用不同基礎動作的頻次是不同的,一旦某種基礎動作長久保持或者保持較高的頻率,將會對身體狀態產生一定影響,這需要工作人員具備充足的身體素質以應對崗位工作期間不可避免的肢體動作。人體上肢的基礎動作主要有舉、投、拉、端、遞、轉等,下肢的基礎動作主要有行、走、坐、臥等,以脊柱為基礎可以完成伸屈以及旋轉等相關動作。
不同工作類型的人員上下肢的動作頻次往往有所不同,按類型可以分為上下肢少動、上下肢多動、僅上肢少動、僅下肢少動等類型。例如,IT工作者往往長時間保持直立或微彎腰的坐姿,長期保持上下肢少動作的狀態,長期維持容易出現慢性疾病;司機往往長時間保持坐姿并目視前方操作方向盤的動作,長期保持下肢少動的狀態,長期維持容易出現慢性疾病;建筑工人往往長時間全身進行設備操作或負重操作,上下肢均長期保持多動狀態,對于身體素質的要求較高。
人們在工作時如果身體各部位均得到正常的活動并使得各關節、肢體以及器官等處于正常的狀態,將會持久保證身體的健康。然而,大多數職業者的工作內容往往無法保持最健康的身體姿態,反而會因為工作需要長久將身體維持在異常的姿勢,導致身體部位受到壓迫,引發各類身體疾病問題。例如,司機或IT工作者需要保持久坐狀態,隨著工作時間的推遲容易導致腰椎勞損,引發腰間盤突出等疾病,這需要工作人員針對此類問題加強對于腰腹以及臀部力量的鍛煉。
高職院校需要結合學生后續的崗位類型制定相應的體育鍛煉課程,針對后續工作可以長久維持的動作模式開展針對性的身體鍛煉,同步加強對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引導和培養,提升學生對于后續職業工作的適應能力。例如,計算機相關專業在進行體育教學改革時,需要注意將腰背耐力、肩頸力量的鍛煉方式、身體姿態調節方式、以及心理狀態調整等相關課程加入到體育健康教學之中,正確引導學生養成適合未來職業發展的行為習慣和思想狀態;工程類專業在進行體育教學改革時,需要注意將身體整體的鍛煉、心理抗壓能力、團隊協作neglect等相關課程加入到體育健康教學之中,確保學生可以穩定承受工程類職業工作的繁重工作量。
近年來國家針對職業學校的體育教學提出了眾多要求,例如,14年關于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相關文件和15年關于培養人才以及審核教學改革的相關意見,兩個文件共同指出職業教育需要重視學生的就業能力,加強個人素質能力的培養。15年,國家針對高職、高專院校的人才培養工作,提出了體育課程的相關規范,并將其作為評價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16年,國務院首次提出“健康中國”的發展戰略,更加重視提升全民身體素質的工作,將其與經濟發展放在同等地位。為此,高職院校需要積極順應國家的發展要求,重視對職業人才身體素質的培養,為其工作發展打下堅實的身體基礎。
高職院校需要為社會培養具備高技能水平、高身體和心理素質的綜合性人才,在課程教學期間需要合理應用顯性與隱性兩種模式的教育實現教學目標。其中,隱性教育主要指培養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確保學生在職業發展過程中具備良好的適應能力,依靠強大的心理素質、溝通能力、創新思維等獲取更好的發展。同時,體育健康教學在培養學生高水平心理健康素質的同時也需要注重對身體素質的鍛煉,通過運動技能教學、動作方式教學、鍛煉技能教學等提升學生在后續工作過程中的承受能力。此外,高職院校需要注重對學生意識的引導,通過教育幫助學生養成終身鍛煉的健康意識,確保課程效果可以在學生參與工作后依舊長久保持。
高職院校在推進體育課程改革時可以結合不同崗位工作的動作類型選擇不同的課程,在身體素質鍛煉等基礎課程的基礎上為學生開展不同類型的選修課程,確保課程類型可以適應學生的職業發展需求。針對不同職業類型的學生,高職院校可以開設不同如傳統體育、球類運動、健身健美類運動以及形體類運動的課程,要求學生結合自身興趣選擇不同的小分類,并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將部分項目作為終身學習的項目,為后續職業發展提供持久動力。例如,高職院校可以為上下肢均少動類職業發展方向的學生開設傳統體育項目,重視對學生肩頸、腰背等部位的鍛煉;為上下肢均多動類職業發展方向的學生開設健身類項目,重視對學生全方位身體素質的鍛煉;為僅下肢少動類職業發展方向的學生開設球類項目,重視對學生肩頸、腰背、上肢以及指腕力量的鍛煉;為僅上肢少動類職業發展方向的學生開設形體類項目,重視對學生腰腹耐力、臀腿耐力以及下肢力量的鍛煉。
高職院校在推進體育課程內容改革的過程中需要積極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避免教師以傳統的思維習慣看待當前的體育教學要求,為學生創建適應職業發展的開放式課程。教師需要將傳統的競技體育教學模式轉變為以提升學生身體素質、適應職業崗位需求的教學模式,將各類教學資源充分利用起來,創新課程類型,結合不同專業或職業方向開設傳統項目、球類、健身健美類課程。同時,教師在轉變教學理念的過程中也需要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和思想教育,宣貫身體素質鍛煉的重要性,努力引導學生將部分體育課程融入到后續的生活或者工作之中,養成終身鍛煉的行為習慣。
高職院校需要積極推進教學制度優化改進工作,規范教學活動和學習過程,有效提升教學質量。為了避免學生或教師產生懈怠心理,學校需要對評價制度進行改進,通過師生互評、過程評價等方式引導學生重視日常的體育課程并促進師生之間的良好溝通。同時,高職院校需要對考核機制進行優化改進,將期末評價或者單純的運動項目考核轉變為日常表現、理論能力以及實踐能力的綜合性考核評價方式,提升評價質量,起到督促引導的作用。
在體育教學改革的過程中,高職院校需要積極構建符合學生職業發展的特色課程體系。首先,學校需要以院系為單位,將學生的未來職業發展方向進行分類,在此基礎上創建適應當前院系學生工作需要的實用類課程。同時,為了避免學生因職業發展需要與所處院系不符,高職院校可以將實用類課程作為選修課,要求學生從各院系設置的實用類課程中選取幾門進行學習。其次,為了避免課程設置存在缺漏之處,高職院校需要組織教師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及時了解學生的職業體能發展訴求,將其作為參考對課程內容進行優化創新,進一步提升課程應用效果。再次,在開始課程鍛煉學生身體素質的同時,教師需要注重提出相關的訓練注意事項,并將職業病防護等相關內容加入到課程教學之中,提升課程實用性。最后,課程體系需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同時也需要增添一定的課程趣味性,在教學期間吸引學生參與到理論學習或運動鍛煉活動之中,便于培養學生的終身鍛煉習慣。
高職院校需要充分理解職業體能對于學生未來工作的重要作用,通過分析職業動作類型與體育鍛煉之間的聯系,對當前的課程內容進行改革創新,為學生提供符合職業發展需求的實用類課程,提升學生對于未來工作崗位的適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