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大學 云南 昆明 650500)
云南省地處祖國的西南邊陲,少數民族群居、雜居居多,相較于中原地區,自形成自身獨特的地貌特點和風土人情,富含少數民族地區濃郁的民族特色。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武術最多的活躍在各少數民族的狩獵活動、宗教祭祀活動中,流傳至今依舊時常在各民族為求雨、祭神或是喪葬儀式等各民族活動中看到武術的身影。如麗江納西族的“東巴跳”,大理白族的“繞山林”,廣南壯族的“弄婭歪”等等宗教祭祀活動中均有或手持器械或徒手演練武術動作展現出或莊嚴肅穆或撲朔迷離的祭祀性色彩濃烈的武術形式。
在云南民族武術操的創編過程中,通過對這些武術動作、元素的挖掘、整理、薈萃和創新,更多地吸納云南地區特有少數民族的武術文化形式、各民族拳種動作,雜以融合至武術操當中,一方面讓更多人認識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讓更多云南學子通過習練武術操了解本民族或其他少數民族之間的文化傳統,激發出對各少數民族文化更進一步的認識;另一方面,這也是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一種更好的保護與傳承。
創編云南民族武術操,并在云南地區大中小學推廣普及,有利于增進各民族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民族體育活動也是一種各民族繁榮昌盛、幸福美滿的表達,通過習練武術操使各民族歡聚在一起,表達各自的民族情感,增進各少數民族之間的相互理解。武術操創編中適當地穿插融入各少數民族的元素、動作,使學生基礎性地認識到一些少數民族風貌,加深對自己本民族的認同感以及對其他民族的理解和包容,促進各民族間的和諧和穩定發展。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把習武同弘揚中華民族文化緊密聯系在一起,運用武術所推崇的核心精神實質“尚武崇德”、“自強不息”以此來培養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及民族自豪感,樹立并維護中華民族的尊嚴。現如今,我們把民族武術操大力推廣進入校園,使之成為學生們日常運動習練的一種活動項目選擇,這不失為愛國主義教育的一個良好題材,道德精神培育的良好帶動。學練中從每一節操的演練并配合老師對動作的講解,使學生在習練過程中,通過交流不僅對本民族的文化大力推廣介紹,也吸收到來自其他少數民族文化的訊息,消除民族間的隔閡,增進彼此間的友誼,增進民族情感,促進民族團結,使愛國主義精神得到進一步升華,共同為建設和諧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
學校體育包含了兒童、少年、青年,6-22歲年齡段從學齡兒童進入青春發育期的整個關鍵時期,我們應把握好整個階段武術教學在學校體育中發揮的作用,展現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魅力、精髓,展現出武術博大精深的功能技藝。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武術自然離不開學校這個平臺,通過校園把武術中所推崇的“尚武崇德”的精神傳遞給每一位學子,弘揚民族精神,傳承民族文化,這亦是對學生愛國主義意識的一種培養。運用武術操這一教學形式教學內容,在校園中傳播武術文化,在武術操的教學過程中,教習學生動作的同時配合以對動作的詳盡解說,尤其是其中所蘊含的民族精神氣節及民族拳種的介紹了解,使學生能由表及里地加深對中國武術文化的認識。
新課標中對于體育課程的標準擴展了相關理念的詮釋、要求,以堅持“健康第一”,即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為指導思想。體育課中以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激發學生運動興趣,培養學生自主終身體育意識的形成等為鍛煉目標。教學中教師應注意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到學生的個體差異與不同的需求,使每個學生都能從體育運動中受益。這就不同于以往舊式的照本宣科,完全按著教學大綱教材生搬硬套的教學模式,對于校園中武術的改革也提出了新方向。武術進入學校歷時久遠,可這么多年來卻未見有多大成效,學生們對于武術都很喜歡,但是不愛上武術課這一現象卻是一直存在,那到底學生們喜愛什么樣的武術,需要學習什么樣的武術,怎樣在校園中開展好武術等等一系列問題都亟需武術從業者深思。在少數民族眾多的區域,我們可嘗試因地制宜,就地選材當地極具特色的民族武術內容,進行武術操的創編,結合當地傳統文化,使之適宜為學生所接受和習練,推動武術文化、運動的發展和推廣。
響應中央號召校園中大力開展陽光體育及大課間活動,除了教材中常用的體育項目,武術操作為推廣武術普及初級武術知識的一項內容嘗試,進入到校園中是一項很好的體育鍛煉活動素材,為校園中的陽光體育活動增色添彩。
思想道德觀念是存在于社會當中的,對人的言行舉止進行的一種道德規范;是社會現實在人腦中的反映;是一個人日常行為的指引,反應出個體在面對人事物中道德品質的優劣。學生時期是形成良好思想道德的重要時期。岳飛、戚繼光這些中國歷史上精于武術的民族英雄,自小我們就從岳母對其身后“精忠報國”的刺字,戚景通教子——“儉以立德”的故事中,認識到他們對國家和民族的滿腔熱血,端良忠誠。眾所周知,皆是來源于以德潤身的家教。
武術,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對思想道德的要求甚為推崇。雖然其本質特征為攻防技擊,但基本的道德屬性則是“尚武崇德”、推崇“仁愛”和“人和”。在教授學生習練武術操的同時,我們應把“武德”教育作為學生道德品質思想教育的一部分加以重視和灌輸。“武德,就是指在從事武術活動群體中形成的對習武者行為規范要求的總和。它包括從事武術活動的人在社會活動中所應遵循的道德規范和所應具有的道德品質。”通過習練武術,使學生不僅了解到我們的傳統文化,鍛煉了四肢體魄,同時兼重自身的言行舉止、行為規范,把武德中“仁、義、禮、信、勇”等主要內容貫穿到武術操的教學習練中,使學生“德藝(武藝)雙修”,習武過程中,運用武德影響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建立,既讓學生了解傳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又對學生樹立自我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大有助益。
習武強身,鍛煉體魄的過程亦如學習和做學問時一樣,都需要我們具備堅忍不拔的毅力意志。武術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和各個門派風格眾多的演練形式,不是一朝一夕可一蹴而就的,需要日積月累的堅持,長時期的勤學苦練方能有所受益。武術諺語也常說“一日練一日功,一日不練十日空”,“架子天天盤,功夫日日增”。通過小學、中學乃至大學各個時期不同階段對學生武術的教習,各階段武術操學習習練,可磨練學生的意志品質,培養堅忍不拔、剛強不屈、百折不撓的個體意志品質,這又反過來作用于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借以提升自我修為及能力。正如歌德所說:“倘不是就著淚水吃過面包的人,是不懂得人生之味的。”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席卷,西方文化強勢地蠶食著我們東方的傳統文化,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競爭可謂無所不在。面對各種環境的挑戰,日趨激烈的競爭使得人們在心理上承受著巨大的負擔。而淵源古老的武術文化,經歷儒、釋、道家思想的影響,在崇德揚善的道德觀下,追求禮讓的競爭觀,那種不為人先,先禮后兵,大義服禮的大將風度,展現出中國人的剛強而不狂野,有禮有節有度。交手過招講求“點到為止”不以傷人為最終目的,追求精神氣節上的優勝往往比比賽輸贏更為重要。這些都同西方強勢文化,優勝劣汰的殘酷對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在對學生的教育過程中,我們應適時地灌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精髓,不單以勝負輸贏成敗論英雄;要發揚尚武氣節,見強不懼、見惡不畏、敢于拼搏、勇于承擔;提高個人素養,調節不良情緒,緩解競爭壓力,形成良好的東方形態的競爭環境和個人競爭心態,避免帶有攻擊性和侵略性的負面情緒的產生,樹立正確的競爭意識。
武術是一項全身性的運動,對身體各方面能力要求皆較高。武術動作的演練水平與身體的協調性、柔韌性、速度力量、爆發力甚至于對動作的理解能力等等各方面身體素質都息息相關,在民族武術操的創編中,科學合理地對具有民族特色的動作素材加以提煉,在柔韌、力量、協調等各方面得到鍛煉的同時,習練得到的也是全身心的收獲。
(1)利用地區資源優勢,對少數民族傳統武術文化進行挖掘、整理、開發、創新,以期能更好地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遺產。結合新時代的步伐,使民族傳統武術內容得以保留和再現。通過武術操這一形式,展現出云南民族武術光芒,表現出云南民族間團結和睦,繁榮向上,欣欣向榮的和諧景象;
(2)遵循武術操明確的目的性、鮮明的針對性、合理的科學性、獨特的創新性的編排原則,創編中注意身體姿勢,動作方向、路線,動作幅度、頻度,動作速度、節奏等影響動作效果的因素,來選擇適宜的武術動作內容設計每一個單節,構成適宜大中小學學生習練的各套武術操。創編系列云南地區各階段學齡學生適合習練的學校武術操,促使云南地區的武術教育既增強連續性長期性,又不斷提高民族性和創新性;
(3)云南學校武術操針對各年齡層不同的身心特點,選取定位以小學注重趣味性,中學加重技擊性,大學提升文化性確定各套操的主題風格;主要以體現少數民族地區特色的動作內容做為核心動作的選擇;選取符合相應主題的音樂伴奏;串聯整理完成云南省學校武術操的設計。武術操教學中結合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介紹,突出武術的綜合文化教育功能價值;
(4)發揮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的作用,發動各級各類學校的積極參與以及透過各種媒體、社會力量大力進行宣傳來推進武術操在云南民族地區的展開;
(5)當然,光靠幾套操的形式是難以把武術的全部內容概括其中、表現淋漓的,我們只能是盡力朝著這個方向去努力;同時亦不能是以操代武、以偏概全的認為武術操就是武術,應該說武術操僅僅是對于認識武術,學習武術的一個入門級的學練選擇,力求通過武術操的學練讓學生們有更進一步了解武術學習武術的興趣,更大范圍的把武術普及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