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華理工大學體育學院 江西 南昌 330013)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 “中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同時也提出了“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的發展新思路。這一提法標志著中國和中國體育事業進入了新時代。體育強國不僅是新時代中國體育事業發展總目標,也是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入貫徹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體育強國的重要論述,對于體育強國的快速成長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愿望以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際意義。
2018年教育部印發了《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2018年工作要點》的通知,要求各級學校要深入貫徹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早在2002年我國便推出實施了《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與論證,在2007年又完善推出了《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并在全國范圍內實施。新時代體育強國發展之路需要全面提高大學生的體質健康。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是我國人才儲備后備軍,是國家未來發展的中堅力量。隨著科技的進步,時代的發展,大學生體質健康問題不容樂觀。近年來,大學生的體質健康更加受到廣泛關注和社會的重視。
進入21世紀以來,高科技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得到飛速的發展,在予人方便的同時,也給當代大學生帶來了難以想象的副作用。同學們的大學生活更加豐富多彩,網絡充斥整個校園。學習時間被擠占,甚至體育鍛煉時間也被壓縮,加上不規律的生活作息和不健康的飲食習慣,使得大學生的體質健康正遭受嚴重的危害。
《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頒布實施至今,根據近10年來調查數據顯示:我國大學生身體素質總體呈下降趨勢。初期還比較穩定,但中、后期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質生活的豐富體質反而下降明顯。2012年第九屆全國大學生運動會科學論壇的一項報告中指出:大學生身體素質持續下降,其中肺活量水平和體能水平下降明顯;2016年李軍、歐陽軼通過大量的數據和統計分析得出結論:目前情況來看,大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處于整體下滑趨勢,尤其在上肢力量方面下降明顯;2016年徐仰良研究結果發現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呈逐年下降趨勢,影響因素提到了參加體育運動態度意識問題;2017年高千里研究發現:當前大學生體質健康發展過程中存在著體質健康測試不科學、政府責任意識缺失與缺位、體育測試評價體系不完善與后續服務管理不到位等問題;2018年張浩對大學生體質健康調查研究數據表明:學校教育導向難動搖的問題、學校體育弱化難避免的問題、家庭體育缺乏難改善的問題、體育需求缺失難改變的問題都直接影響了大學生體質健康的發展;2018年陳莉、周偉、蒲庭燕研究發現大學生身體素質持續下滑,在速度、耐力、爆發力方面尤為突出;2019年李克江、劉雪、鄒新宇通過對大學生體質健康數據、身體機能變化、亞健康狀態表現、個人生活習慣等方面進行了全面細致的調查研究分析發現:我國青年的健康水平不容樂觀。
我國于2002年、2007年、2014年和2016年分別推出和修訂了《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其適用推廣至全國的全日制普通小學、初中、高中、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和高等院校,足見國家對學生體質健康的重視程度和緊迫感。各高等院校也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將提升大學生身體素質作為重點工作范圍。但是,在執行實施和顯示度較高的效果上缺乏可評價性和觀測點。個別高校也存在“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形式主義。受先行的應試教育思想主導和各類選拔評優機制影響,文化課成績是首要的考量因素,體育課成績占的比重很低,沒有實質權重。有的高校因為處理突發體育事故保險機制的不健全,為降低體育意外產生的風險,重點落實“安全第一”原則,把“健康第一”的原則實際排在后面。排除了一些有風險的體育運動項目,影響了體育課內容的正常實施,并不能全面貫徹落實促進學生體質發展的精神。
近年來,我國高校不斷擴張、連續擴招,至2018年全國高校招生人數已經達到740萬人之多。大學生人數的不斷激增導致體育教師的數量、體育場地設施和后勤保障工作難以滿足體育教學的需要。高校體育教師的“退休潮”和高校對新進教師的門檻提高無疑讓高校體育教師的隊伍縮水,高校體育教師的工作量繁重、教學壓力大、科研壓力大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另高校體育場地的嚴重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的時間和積極性。一項調查研究表明:全國室內體育場地的面積只有0.62億m2,室內場地的不足使體育活動的開展受天氣和季節影響嚴重。個別學校后勤保障部門對場館的職責多數還停留在保安、保潔的層面,并沒有深層次的參與場館的管理和運營工作,也沒有針對學生使用運動場館和設施進行統一有效的管理和指導。
雖然《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規定了細則、實施辦法并逐年更新完善,但針對大學生的體質測試仍然存在需要改進和統一完善的地方。針對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地區存在測試結果的差異性和局限性。比如部分經濟欠發達地區的高校重視程度不夠,測試儀器沒有在指定正規公司購買或者對壞了的器材沒有經費維修、購買新設備,而是采用人工手記,導致體測數據的失真。學生測試中受場地器材、天氣、流程等因素影響產生的不能發揮正常水平的問題。個別學校為了達到體質測試健康標準,達到學校的“合格率”而采取的“放水”行為。個別教師為了完成學校下達的任務,實現自己的教學目標,也不會對體測結果過于苛求,把一項認真嚴肅的體測工作做成了“走過場”。這些種種因素都導致了最終的測試結果不真實,不準確。
“動商”這一新的概念,其反映的是人的運動天賦和運動能力的一種詮釋。新時代的大學生缺乏自我運動能力的主觀性和積極主動參與體育鍛煉的意識,逐漸形成了缺乏體育運動,造成了體質的不斷下降。受到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主要是社會、學校、家庭對大學生從小應試教育的影響,普遍認為應該提高智商水平,花大量的時間提高成績分數,開發智力,從而忽視了對“動商”的培養和發展。導致學生沒有精力、沒有時間、沒有興趣參加體育鍛煉,體質也隨之慢慢的下降。
在我國教育體制的大環境下,體測工作一直是測試時重視幾天,測試過后如何評價及如何改進提高就沒有下文了。大部分的高校存在完成教育部任務的心態,對采集到的數據結果進行表面的分析,在淺顯的提出建議和意見,對于體測工作經常出現“虎頭蛇尾”的現象。部分高校對體質測試成績不佳的同學也基本采取放任的態度,針對體質較差的部分同學沒有進行必要的運動干預監測和體質健康指導服務,這無疑也助長了學生們不熱愛體育運動的不良風氣。
努力提高各高校對體質健康的認識和重視程度。建立健全考核機制,明確考核標準和細則,全方位、立體化、多角度的對各高校進行考核評價。爭取把各高校的體質健康考評與單位評優評先掛鉤,使之得到充分的重視。不斷加大監督力度,督促各高校努力提高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并持之以恒、長期抓緊落實下去。
高校體育教師作為大學生學習體育技能和提高身體素質的領路人是大學體育的“軟件”條件。高校應該有目的有步驟的切實加強體育團隊建設,有條件的單位可以適度的放寬高校體育教師的準入門檻,使高校體育教師隊伍呈良性發展、師資隊伍結構合理。體育場館、器材等基礎設施是高校體育的“硬件”條件。加大對體育“硬件”的投入不僅提升了學校品味,更是為學生的課余體育鍛煉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對增強學生身體素質起到重要的作用。
培養大學生“動商”應從運動意識、運動心理、運動能力等方面入手,采取誘導和喚醒的方式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加體育鍛煉。高校應該合理安排體育課程的內容和形式,積極的調動學生們的體育熱情,豐富教學內容,設置多元化,生活化,使用化的教學目標。既要突出教學目標的實現又要體現個性化的東西。“動商”不僅完善了人的全面發展模型還是一個人全面發展的重要指標之一,重視“動商”的發展對提高大學生體質健康無疑是有益的。以“動商”促智商、以“動商”促情商,不僅有效促進大學生體質發展同時還促進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通過促進大學生“動商”發展,從而不斷的提升運動技能、發掘自身運動潛能、在運動中實現自我、找到運動的樂趣,最終長期的堅持下去,達到“終身體育”的鍛煉目的。
從完善大學生體質健康監測與評價體系入手,搭建高校大學生體質健康管理平臺,建立大學生體質健康預警機制和大學生體質健康干預模式。大學生體質健康監測系統的完善與更新,是準確理解大學生體質健康的重要平臺和基本保障。高校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加強與政府部門的溝通,得到政府方面的資金支持,為大學生群體體質健康活動狀況的調查與分析提供數據來源。為了進一步的加強對大學生體質健康的重視程度,我們還需建立大學生體質健康預警機制。設立不同的分級預警機制,每一個分級都細化衡量標準,當數值偏離設定值時開始提出預警,進行干預。通過完整有效的管理模式手段,深入挖掘體質測試數據的珍貴資源,為國家制定相關法規和政策提供參考依據,以全面提升大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