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香芹 ,趙汴霞 ,趙 娜 ,史大鵬 ,白漢林
(1.河南醫學高等??茖W校,河南 鄭州 451191;2.河南省人民醫院,河南 鄭州 451191;3.河南省第二人民醫院,河南 鄭州 451191)
當前高職高專醫學影像技術專業藥理學教學內容一直未得到及時更新,與臨床影像技術用藥實際脫節。臨床影像技術發展迅速,CT和MRI已被廣泛應用,對比劑增強掃描是重要的檢查方法之一,臨床應用也非常廣泛,在醫學影像學疾病教學中都要提及對比劑增強后的影像學表現[1]。但對比劑的適應證、不良反應及其防治措施、藥代動力學特點等在藥理學教學中并未涉及。
為縮小學校教學與臨床應用之間的差距,我校藥理學教學團隊在醫學影像技術專業帶頭人的幫助下,與臨床影像學專家溝通,按崗位所需的知識、能力、素養要求,通過專家論證、行業調研、崗位技能分析,重構醫學影像技術專業藥理學課程,進行以臨床影像技術用藥實際為導向的影像藥理學教學改革。
根據調研結果重組影像藥理學理論教學內容,將其設為三大模塊:對比劑、對比劑不良反應的解救藥、其他影像科基礎用藥。
1.1.1 對比劑 以醫學成像為目的將某種特定物質引入人體,以改變機體局部組織的影像對比度,這種被引入的物質稱為對比劑,也稱造影劑。對比劑增強掃描是CT和MRI非常重要的檢查方法之一,臨床應用廣泛。對比劑的藥代動力學過程、注射流率、適應證、安全性和不良反應預防及處置是重要內容,但從臨床醫生到放射科醫生對此均未引起重視。目前我國藥理學教材中均無關于對比劑使用的介紹。因此,有必要在醫學影像技術專業藥理學教材中增加相關章節進行詳細介紹,從學校學習階段就強調對比劑正確、安全使用的重要性,降低用藥風險。
1.1.2 對比劑不良反應的解救用藥 對比劑增強掃描在提高臨床影像診斷準確率的同時,也會增加相關風險。碘對比劑不良反應發生率為0.6%,其中嚴重不良反應發生率為0.04%;釓對比劑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和嚴重不良反應發生率分別為0.01%~0.22%和0.008%,若患者存在過敏、哮喘、腎功能不全、嚴重心臟病、焦慮等風險因素則會增加對比劑不良反應的風險。對比劑引起的不良反應已被廣泛關注,常見的輕癥不良反應有惡心、嘔吐和蕁麻疹,可能與特異質反應、抗原抗體反應、血管內皮細胞受損、焦慮等中樞神經系統變化、心血管系統變化及對比劑過量等有關;嚴重不良反應有血壓下降、嚴重的支氣管痙攣和喉部水腫、癲癇發作甚至過敏性休克等,有時還會引發充血性心力衰竭、肺水腫而危及生命。
輕微的對比劑不良反應如果處理和溝通不當,易引發醫患糾紛,加深醫患矛盾;嚴重的不良反應若處理不當則會造成患者死亡。目前,我國高職高專醫學院校均未設置影像藥理學課程,藥理學課程內容仍舊是傳統藥物的藥理作用、臨床應用和不良反應,不會專門講解對比劑的不良反應以及如何處理。學生進入臨床后對于對比劑的適應證、禁忌證、不良反應及相應處理等一無所知,一旦發生對比劑不良反應,往往不知該如何選擇解救藥物。所以,影像藥理學教學內容應涉及臨床應用對比劑時可能出現的所有不良反應,如何選擇相應的解救藥物,以及對比劑不良反應解救中的注意事項。
1.1.3 其他影像科基礎用藥 臨床造影時為了保證圖像更清晰,常常會提前或同時使用一些輔助藥物,如利用山莨菪堿松弛平滑肌的特點,將其應用于腎盂、小腸、子宮、輸卵管造影;為了保證尿路造影質量,常在靜脈尿路造影之前要求患者服用瀉藥等。
目前,全國尚無專門的影像藥理學教材,因此整合理論教學內容,突出各類藥物在醫學影像科的應用,編寫影像藥理學教材,并在全國推廣使用,解決醫學影像技術專業藥理學教學內容與臨床應用脫節問題,對高職高專醫學影像技術專業建設和教學改革起到推動作用。
為突出職業能力培養,促進技能訓練與臨床影像技術崗位銜接,將影像藥理學實訓課改為到附屬醫院影像科見習。通過與附屬醫院影像科主任多次溝通,確定見習內容為CT、MRI增強掃描。見習前,學生首先利用各類對比劑的說明書,結合理論教學內容,了解對比劑的適應證、不良反應及注意事項。見習內容為觀看對比劑的使用過程(包括熟悉對比劑使用知情同意書的內容),對比劑的抽取、注射、造影成像過程,對比劑不良反應觀察與處理,影像科急救車上所有藥品的用途及注意事項。
通過上述改革措施,確定影像藥理學教學內容,明確課程標準,注重理論聯系實際,融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素質教育于一體,突出實踐能力培養。
根據《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積極發展“互聯網+教育”、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要求[2],改革影像藥理學教學模式,采取微課、微信公眾號、傳統課堂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
2.1.1 創建影像藥理學微信公眾號 微信是目前學生普遍使用的一款社交軟件,具有傳播快、影響大、覆蓋面廣、私密性強的特點,深受學生喜愛,滿足了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公眾號是騰訊公司在微信的基礎上新增的功能模塊,企業、個人均可申請微信公眾號,實現與特定群體的文字、視頻、圖片、語音全方位溝通與互動。
開課之初,教研室申請創建了影像藥理學微信公眾號,設置3個板塊:課程資源(課程標準、授課計劃、學習要點、微課)、練習題(通過問卷星制作)、相關科普。第一次上課時要求學生掃碼關注該公眾號,之后教師結合教學進度及時上傳相關資源。
2.1.2 制作微課 對于教學中的重難點問題,教研室根據相關知識點制作微課,及時上傳至微信公眾平臺,同時布置預習任務。
2.1.3 利用“問卷星”設計練習題“問卷星”的優點是可以直接統計學生答題正確率,分析學生線上學習的薄弱環節,以便教師課上進行針對性講解。
2.1.4 收集教學資源 影像藥理學主要圍繞對比劑進行學習,學生剛剛接觸這一知識點,對其在臨床上的使用比較陌生。課前教師收集對比劑的說明書、包裝瓶等,將其照片上傳至微信公眾平臺。同時到學校附屬醫院拍攝對比劑使用過程的視頻,課前播放,使學生形成直觀認識,激發其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采取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線上課程與線下傳統課堂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第一次上課前,把影像藥理學微信公眾號推送給學生,要求學生關注公眾號,及時預習,完成練習題;教師統計學生錯題率,分析教學難點、易混淆點,在理論講授時重點講解。
開展影像藥理學第二課堂活動,要求學生以故事、漫畫、思維導圖等形式,介紹影像藥理學的知識點,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對影像藥理學教學起到補充作用。這同時也提高了教師專業技能水平和綜合素質,豐富了影像藥理學教學資源。
授課過程中利用“問卷星”設計調查問卷,對授課形式、授課內容、學習效果等進行調查。期末采取多元化評價方式,評價指標包括微信公眾平臺線上學習情況、“問卷星”答題情況、線下課堂表現及期末考試成績等,綜合評價學生。
以臨床影像技術用藥實際為導向的影像藥理學教學改革,通過行業調研,建立突出職業能力培養的課程標準,規范課程教學內容;與醫學影像學專家合作開發課程,根據崗位需求及職業能力要求,改革教學內容、方法和手段,融“教、學、做”于一體,構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為提高醫學影像技術專業教學質量打下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