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雅雅 劉生杰
(山西大學體育學院 山西 太原 030006)
人類動作的基本技能可分為位移技能,非位移技能和操作技能。器械操控,是人體基本活動能力的拓展和提升,也是人適應環境以及滿足自我需求的本能發展。學前兒童對器械操控能力受個體、環境、任務三方面的影響,既有一定的普遍性,又有一定的個體差異性。本文以學前兒童器械操控能力發展特點為基礎,以動作視域發展為視角,分析學前兒童對器械操控能力的影響因素,提出促進學前兒童器械操控能力發展的策略。
按參與操控器械的主要部位分為上肢操控和下肢操控。根據動作發展的首尾原則,兒童最早的動作是頭部動作、其次是軀干動作,最后是腳的動作。也就是先發展上半身的動作,其次發展下半身的動作,所以一般來講上肢器械操控能力發展比下肢器械操控能力快。我國《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對不同年齡學前兒童的器械操控能力學習與發展的內容提出了具體要求,主要涉及投擲、拋接球、拍球、跳繩四個方面,缺少學前兒童下肢操控能力方面的內容。
按照器械作用于目標物,我們可以將器械操作分為兩類:一是直接作用于物體,如拍球、接球、踢球等;二是間接作用于物體,例如拿棒擊球,打乒乓球等。直接操控技能兒童直接作用于物體,同時使用視覺和觸覺敏感性來進行前饋參數調整,使力更加協調來適應物體的形狀和其他關鍵特征。間接操控技能由于不直接作用于物體,兒童觸覺敏感度會下降。需要更高的手眼協調和視覺運動整合能力,在注意力高度協調的情況下找準位置和時機,完成動作。學前兒童神經系統發育不成熟,對肌肉的調節與支配還不是很完善,出手速度的快慢、作用力的大小、出手的角度和方向等都會影響被操控物體的狀態,不穩定的外界因素太多。所以兒童擊中物體的準確率會下降,難度會加大。
我們將動作是否超過身體中線分為同側操控動作和異側操控動作。例如右手在身體的右側運球則屬于同側操控,而右手在左前方運球就屬于異側操控。一般來說,異側操控較難,因為需要更多的運動范圍和視覺調控,在機體成熟之后這類動作才會慢慢發育完善。
兒童在最初進行操控活動時,往往只是身體的某一部分做出動作反應,如踢球時,學前兒童剛開始只會站在原地,將球踢出。經過動作成分整合以及自身經驗的積累,兒童會利用轉髖產生由下至上的力量,擺動腿會有更大的擺動幅度和速度將球擊出。反復練習之后,錯誤動作減少,動作會越來越標準,協調、形成定型的一體化的動作組合。
剛開始由于學前兒童發育水平低,各種器官不能很好的協調工作,沒有建立良好的神經突觸聯系。因此,學前兒童在完成動作時反應比較遲緩,動作失誤較多。但是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反復練習后,動作技能越來越熟練,動作技能的“痕跡”在大腦皮層的加深,學前兒童能從反應遲緩發展為積極主動的操控動作。
器材作為學前兒童運動參與的重要組成部分,幫助學前兒童獲取成功運動體驗,更是與學前兒童動作發展、身體素質發展各方面能力的發展息息相關。其次,器械作為學前兒童參與運動的重要媒介,對學前兒童感知和認知方面也有重要的意義。影響學前兒童對器械操控能力的主要因素集中個體、環境、任務三個方面。
(1)年齡和性別:年齡是影響學前兒童操控技能的一個重要因素。研究發現,3-6歲兒童的整體器械操控能力以及各項器械操控能力隨著年齡增長提高。隨著年齡的增加,各器官系統和神經系統逐漸發育成熟,身體協調性增加,動作經驗不斷豐富,則動作操控能力越強。研究表明,身體素質和體育活動水平與器械操控能力呈正相關。研究指出,男生對操控類動作技能掌握的比女生快,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差異越明顯。控制物體的性別差異可以歸于教師如何與男孩和女孩互動,男孩可能獲得更多的糾正性反饋,這對于控制物體技能的發展尤為重要。由于性別規范,兒童對某些活動類型的偏好可能使男孩和女孩更容易練習和發展某些技能在這些運動和游戲中,男孩更多的參與物體控制相關的過度(如球類游戲),而女孩在自由活動中更多的依靠運動技能的活動(如舞蹈);
(2)發育水平:學前兒童機體生長發育遵循從低級到高級,從幼稚到成熟的特征。學前兒童器官和功能的發育都有決定性的時期(關鍵生長期),我們應該保證每個年齡階段的正常發育,利用關鍵生長期來促進學前兒童的發展。學前兒童時期的發育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最廣泛的,也是最驚人的,主要是在不斷的游戲和生活體驗中不斷完成的;
(3)動機:學前兒童對活動內容和形式感興趣,投入的時間越長、努力和重視程度越大,則說明其活動的動機越強。由于學前兒童生理特點和神經系統發育還不成熟,他們的動機表現出單一、低層次和不可控制等特點。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注意鼓勵、引導學前兒童。要培養學前兒童從被動接受到主動自覺形成長期積極健康的動機;
(4)活動興趣和情緒狀態:在開展活動的時候要以激發學前兒童的運動興趣為重要目標,在尊重學前兒童自主性、能動性的前提下不斷觀察學前兒童的興趣方向,通過詢問和互動讓學前兒童對體育活動產生積極的感覺,創設有豐富性和挑戰性的運動環境使學前兒童保持活動的興趣,豐富活動材料,使學前兒童感覺到新鮮感和快樂。不同發育水平的學前兒童會表現出不同的情緒狀態,一個安靜、害羞的孩子可能會在體育活動中興奮異常,很享受體育活動這個過程,因此如何幫助學前兒童強化這種行為就顯得尤為重要。學前兒童情緒狀態越飽滿,越有可能順利完成任務。
總的來說,影響學前兒童動作的發展不是孤立的,兒童個體的發展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是個體在先天遺傳和后天環境中受各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主要是指影響學前兒童器械操控能力發展的外界因素,包括物理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學前兒童器械操控能力受學前兒童園運動環境的影響,包括運動材料投放和運動活動組織兩方面。為兒童提供室內和室外活動場所,這些場所應該達到或高于進行大肌肉活動的安全標準。根據幼兒的興趣和需求投放材料,年齡和個體差異投放材料。社會文化環境主要指家庭。家長要經常和學前兒童一起參加戶外游戲和活動,同時支持兒童和其他玩伴一起玩耍,會讓兒童感受到更多的支持與援助。
任務因素往往通過改變任務的要求、規則、器材、形式等方面,學前兒童通過改變身體姿勢,動用不同的身體部位以完成不同的活動任務。例如:對操作物體距離的長短、高低、運動軌跡、運動方向、運動位置等作不同的規定,學前兒童就會運用不同的速度和用力大小來完成任務。例如投擲,投擲的距離越遠,說明學前兒童需要動員更大的力量。踢足球時對墻踢還是對墻上的一個固定點踢,對固定點踢需要學前兒童有更高的精準度。接快速運動的皮球的難度要大于慢速運動的皮球,快速運動的球需要兒童對球運動軌跡和方向作出及時和準確的判斷。由此可見,任務發生變化,學前兒童的表現和動作也會發生變化。
總的來說,學前兒童的器械操控技能能很好的預測他今后的運動項目發展方向,教師可以提前根據學前兒童的喜好,投其所好,著重發展學前兒童器械操控能力,為以后運動項目的開展打好基礎。
兒童身體素質是中國學前教育的重點模塊,是孩子成長階段最重要的環節。器械操控能力是在學前兒童掌握身體姿勢控制和身體移動這兩個運動核心經驗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一種綜合能力,并與各種身體素質相互依賴、相互促進。我國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對于學前兒童拍球、跳繩等技能性活動,不能過于要求數量,更不能機械訓練,要巧妙利用模仿動作的輕體育器械,設計貼近學前兒童生活的操節動作。有研究證明,感覺統合訓練,可以促進學前兒童身體素質的發展。
體能,是身體素質的總稱。體能與兒童的執行能力有著密切的關聯性,查爾斯·希爾曼證明,體能好的孩子在執行能力測試中的得分要優于體能差的孩子。高體能的兒童在對不斷增長的任務需求反應中,表現出更高的調制行動監控能力。同時也有研究表明,體能越好,大腦的功能就越好并且注意力越強。
學前兒童大動作發展中移動動作技能發展較物體控制技能較早,基于此,全面分析學前兒童不同階段身體結構尺寸、生理參數指標、規格種類之間的關系,使設計參數比例達到高度匹配化,有利于優化學前兒童器材實用的需求,最大效率的提高學前兒童控制物體的能力。器材的規格種類:功能、型號(大小、輕重)、顏色、軟硬、材質(金屬、塑料、木制)、形狀(圓形、盤型、標槍型等)都應該考慮在內。例如要求的顏色和尺寸要有很多的選擇,并且有不同的重量,學前兒童使用的訓練工具可以經過改良,柔軟又有韌性。有研究表明顏色鮮艷的器材能引起學前兒童的興趣,提高學前兒童的興奮性和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我們應該加大器材開發力度,器械使用方法多樣化,利用器械發展學前兒童各種身體素質。有研究發現器械操控動作技能對器械操控動作能力具有正遷移的作用。
教師應該是一名設計者、觀察者、指導者和提供幫助者,教師要做到“最好的設計”、“最敏銳的觀察”、“最少的指導”以及“最大的幫助”。要綜合考量學前兒童操作器材的大小、輕重、軟硬等參數,同時將學前兒童的偏好考慮在內,設計合適的任務量和任務難度。教師要設計規劃好匹配每個學前兒童身體活動水平的具體內容,使每個學生都能積極的參與進來。教師要與兒童互動,注重個體差異,當兒童之間相互配合完成效果不好或沒有能力完成時,教師要及時幫助學前兒童創造條件完成任務。
環境的缺失會使大腦萎縮,“環境優化”則促使神經元生長,處在一感官刺激和社會化的環境中,大腦的結構和功能會發生相應的改變,所以我們要多提供給學前兒童學習、運動和社交等活動刺激。優化學前兒童社會環境和物質環境。保證兒童體育活動在一個空曠、安全、鮮艷、明亮的場地中進行。家長也應該積極配合教師,讓學前兒童在放學之后也能進行鞏固與練習,養成良好的習慣。總之為學前兒童創造良好的環境不是單因素決定的,我們要發揮各種因素的協調作用,統籌優化,為學前兒童的健康一起努力。
總的來說,個體因素、環境因素和任務因素都會影響學前兒童器械操控技能的發展,我們要根據學前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結合功能性訓練器械的運用,對學前兒童進行選擇、決策和引導的學習,從社會、學校和家庭為學前兒童提供好的環境和多的練習機會,促進學前兒童各項身體素質均衡提高,發展學前兒童器械操控能力,一起引領學前兒童走向活躍、健康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