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張家港市乘航幼兒園 吳 冰
陳鶴琴先生指出:“幼兒園需要布置一個科學環境,盡可能的領導兒童栽種植物(花卉、蔬菜),布置庭院,從事澆水、除草、收獲種子等工作,并飼養動物,在種植活動中孩子們接觸了大自然,在與大自然的互動中學到了本領?!币虼耍_辟種植園地、在種植活動中親近自然、組織幼兒自主參與種植及管理活動、發現植物生長的過程就成為了我們探究的方向。
在幼兒園創設一個富有童趣的種植園地,既能幫助幼兒親近自然、關注周圍世界,又能讓幼兒在實踐中探究、在體驗中學習、在勞動中收獲。教師應根據本園實際情況合理規劃種植活動,使幼兒參與其中并獲得發展;充分利用種植園地資源,不斷豐富幼兒園教育教學內容。
理念是行動的指南,陶行知在創立生活教育理論過程中還提到了兒童的創造教育,提出了“六大解放”理論——解放兒童的雙眼、解放兒童的大腦、解放兒童的雙手、解放兒童的嘴、解放兒童的空間、解放兒童的時間。
教師應為幼兒創設一個充滿生機、彰顯活力、創造快樂、孕育知識的種植園地,轉變原有的教育觀念,幼兒在前,教師在后,支持幼兒自主地探索和學習。
種植活動開始前,大班的孩子們開展了關于“自然角的種植計劃”談話活動,我引導孩子們思考以下問題:你想種什么;你準備種在哪里;種植前你要準備哪些東西;你想要和誰一起種。圍繞這四個問題,孩子們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我想種草莓,草莓可好吃了”“我想種土豆”“我要種蘋果”,有一個孩子站起來說:“草莓你怎么種?它的籽那么小,摳也摳不出來?!庇谑呛酰⒆觽冃乱惠喌挠懻撚謥砹?,種子藏在哪里,怎么把種子從果肉里取出來?孩子的問題引發了他們更深層次的討論。
熱烈的討論引發了孩子們對種植活動的強烈欲望,許多孩子恨不得馬上就行動起來去找種子、找工具、找容器,種植計劃表應運而生。孩子們自由組隊做計劃、準備材料,一時間“種植”成了孩子間最熱門的話題。陶行知說過:“兒童的世界要由兒童自己動手去創造。”因此教師在種植活動開始前,應將自主權充分交給孩子。
幼兒善于發現細小事物,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一點,解放兒童的雙眼,珍視孩子的每一個發現,鼓勵幼兒觀察周圍環境、感受植物生長的變化。教師要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做個有心人,發現幼兒的發現。對于幼兒的發現,教師要及時作出積極有效的回應,對特別有價值的植物變化情況,可生成相應的教育教學活動。
璇璇和佳佳想種火龍果,他們帶來了新鮮的火龍果,取籽開始啦!璇璇看著切開的火龍果,發現果籽很小,小手捏不到,于是找來了小勺子挖,可是發現勺子太大,并不能有效地取籽。佳佳說:“試試牙簽吧!”他們用找來的牙簽,一顆一顆把黑色的種子挑出來,堅持了十多分鐘后,他們發現這樣取籽還是太慢了。這時更多的孩子圍了過來,有出謀劃策的,也有直接幫忙的,但大家始終沒有找到一個最方便快捷的方法。這時有孩子向我求助,我看他們確實遇到了不小的困難,于是我找了幾種方法供孩子們嘗試。最終孩子們自由討論決定,選擇了其中的一種方法:用清水浸泡,再用手揉細火龍果,用衛生紙把火龍果果籽隔離出來,終于把所有的果籽都取了下來。
活動的發展讓人出乎意料,本以為孩子們會知難而退,卻沒有想到他們在尋找新材料取籽的過程中總結經驗,找出更為合適的工具,盡管最終還是尋求老師的幫助,但是孩子們在這個過程中收獲的是對身邊事情的觀察分析能力,以及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應該做的,就是尋找一切教育契機,支持并引導幼兒深入地學習和探究。
自然角的開發和利用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為幼兒創設合作性、探究性的種植環境,投放合適的種植材料與種植工具,采用小組或個人的活動形式自主地操作、發現、探索植物秘密。
1.季節性原則
為提高植物成活率,保證幼兒在種植以及管理中時刻保持對植物生長過程較高的興趣,教師應引導幼兒選擇當季的蔬果或花卉進行種植。
2.層次性原則
注意植物的生長趨勢,隨時根據需要調整植物擺放的位置,例如垂掛型植物可利用墻面垂掛、微小的植物可放置稍高的位置,莖葉高大的植物可落地擺放等。
3.觀察與探索性原則
自然角的規劃及植物的擺放應以方便幼兒進行觀察與探索為主,教師應鼓勵幼兒進行自主探索與記錄,并提供豐富的觀察輔助材料,如放大鏡、繩子、尺子、鑷子等。
晨間來園、自主游戲、餐后活動、放學后等時間段,幼兒可自主選擇其中某一時間段照料及觀察自然角植物。
每天放學前5分鐘,幼兒將當天記錄的“我的驚喜發現”內容,與其他幼兒分享。通過這樣的方式,鼓勵幼兒學習照料植物,仔細觀察并發現其變化,以便為植物生長提供需要的“服務”。
我們要解放幼兒的大腦,給孩子思考的時間,讓他們努力尋求那些未知的答案;我們要解放兒童的雙手,給孩子動手的機會,讓他們在不斷探索和實踐中,發現生活的奧秘。
在“春天的種植計劃”主題活動中,孩子們積極性很高,每天來園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看看他們的植物朋友長什么樣了。一天早晨,鋮鋮來園后就在觀察種植區,他發現種洋蔥的瓶中的水少了許多,他就問旁邊的小朋友:“你看,這個瓶子里的水怎么少了?我記得上個星期洋蔥是泡在水里的。”旁邊的瑞瑞探頭看了一眼,不假思索地回答說:“被洋蔥喝掉了?!边@時,旁邊的小雨聽見了說:“水是被太陽曬沒了?!?/p>
我很想聽聽他們怎么往下說,可是他們卻不說了,我立刻意識到這是一個很好的教育契機,于是等孩子們都記錄好了,我請孩子們到教室集中起來,我們一起討論了這個關于“玻璃瓶里的水哪里去了”的問題。通過討論,孩子們有兩種猜測:一種認為是太陽的照射導致水變少了,另一種則認為是洋蔥吸收水分導致水變少了。孩子們進行實驗:選擇兩個同樣的杯子,在杯子中倒入相同量的水,并用標記記錄一開始的水位線,一號杯子放洋蔥,二號杯子不放洋蔥。靜置五天后,孩子們發現二號杯子的水位線下降了一些,一號杯子中的洋蔥依舊泡在水里,但是洋蔥的底部長出了密密的、小小的白色的根,幼兒對靜置五天后的水位線分別進行標記。又過了三天,一號杯子中洋蔥的根系明顯變長了,杯中的水位線也明顯下降了;而二號杯子的水位線與三天前變化很小。經過實驗,我向孩子提問:杯子中的水究竟去哪里了呢?孩子們陷入了思考,在經過與同伴一番討論后,孩子們給出了答案,一組孩子說道:“洋蔥的根會喝水的,就像吸管一樣,一開始沒有根的時候水沒有變少,后來根長出來以后水就很快變少了。”另一組孩子說道:“我們覺得太陽也會讓水變少,二號杯子雖然沒有種洋蔥,但是水也變少了,所以二號杯子的水一定是太陽曬掉了。”
知識不是教會的,而是學會的。幼兒在種植活動中,有發現、有思考、有判斷、有爭論,在“思”與“做”中不斷地自我反思,嘗試實踐,獲得經驗。教師的“教”,要為促進幼兒的能力發展服務,要保證每個幼兒在活動中積極參與。種植活動不只是生活勞作活動,更是一種綜合性活動,教師應該順應幼兒的特定認知方式,為幼兒提供需要的學習支持,并與幼兒一起關注種植活動中每個生命成長的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