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學 四川 成都 610064)
農村地區由于經濟發展落后,導致其體育公共服務體系與城市地區相比不夠完善,目前,我國對農村體育公共服務、農村老年體育公共服務以及農村政府購買體育公共服務方面有了一定的研究,但恰恰忽略了農村青少年這一重要的群體,他們作為農村的希望,理應接受更為完善的體育公共服務,但是人們卻把青少年體育公共服務與學校體育混為一談,所以導致農村青少年體育公共服務有關研究的缺乏。本研究通過文獻資料的收集,了解農村青少年體育公共服務供給現狀,發現其存在諸多問題,給予了相應的對策。
《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的重點人群中新增了青少年群體,同時提出要讓農村地區的基本公共服務得到有力保障,從而努力實現城鄉基本體育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目標。《“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明確指出,到2030年,我國要基本建成縣鄉村三級公共體育設施網絡。這些政策的發布都表明,農村地區體育公共服務越來越受到國家的重視,同時,我國地區政府也在不斷的完善農村體育公共服務體系。農村青少年體育公共服務不僅包含學校體育公共服務,還應包括校外體育公共服務,因此,農村青少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離不開國家政策的支持,要想實現全民健康和健康中國,農村青少年體育公共服務供給是必不可少的,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國距離體育強國的夢想更近一步。
“十三五”時期青少年體育的發展目標是:到2020年,使青少年體育活動、青少年訓練基礎更加廣泛和堅實,青少年基本公共體育服務做到城鄉更加協調。2018年初,《關注鄉村少年,共圓體育夢想》公益視頻攝制組深入部分偏遠鄉村,對當地小學進行了深度的調研和取景拍攝。當地小學的器材設施十分的破舊,校長說到許多的學生實則是有運動天賦的,但是由于器材設施以及專業指導人員的不足,導致學生們的天賦無法得到施展。由此可以看出,加大對農村青少年體育公共服務的建設,是推動農村青少年體育發展的重要措施。
對于農村的青少年群體來說,他們的主要活動場所都在學校里面,且活動時間大多集中在體育課上,課下參與鍛煉的時間較少,導致青少年一直在接受被動的體育教育,而缺少主動的身體活動。同時,由于家和學校之間的路途遙遠,農村青少年多為寄宿在讀,除上學期間外,假期時間都在家中,無法享受學校的體育服務,這就迫切要求在農村地區建設青少年體育公共服務。農村青少年可以通過假期在就近的體育設施進行鍛煉,同時也可以參加由鄉鎮舉辦的各種青少年體育活動,這對提高農村青少年的體質和培養一個良好的運動習慣和興趣起著重要的作用。
青少年體育公共服務是指國家政府為滿足青少年體育需求而提供的各類服務,主要包括體育場地設施服務、體育組織服務、體育活動服務、體育指導服務、體育信息服務、體質健康測試服務等。農村青少年公共體育服務應當由鄉鎮政府作為提供青少年體育公共服務的主要責任主體,不斷的滿足青少年的體育需求,加快建設農村青少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
除進行個別體育運動項目,如跑步、健步走等,進行大部分的體育項目活動都需要有特定的場地,如籃球場、羽毛球場等。體育場地是保障人們身體得到有效鍛煉的物質基礎,體育場地的缺失會致使人們的運動興趣下降,從而導致得不到有效的鍛煉,影響國民整體健康水平,因此體育場地的建設越來越重要。在2014年發布的《第六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數據公報》中顯示,農村的體育場地數量達到了67.97萬個,與城市的體育場地數量的差距越來越小,教育系統管理的體育場地也達到了66.05萬個。同時,國家體育總局施行的“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目前已經覆蓋了57個行政村,體育設施包括一個籃球場和兩個乒乓球臺,農村青少年可以進行體育鍛煉的機會增加。
參與體育活動能夠幫助青少年在比賽中發揮自己的潛能,培養自身體育愛好,還可以充分調動他們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從而實現青少年的全面發展。《教育部等四部門關于加快推進全國青少年冰雪運動進校園的指導意見》為具備冰雪運動條件的農村地區青少年的體育活動增添了色彩。《體育總局、教育部關于加強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工作的意見》的發布,充分帶動了農村地區青少年足球的發展,讓農村地區青少年的體育活動不止停留在了籃球、羽毛球等運動上,還讓他們了解了其他體育項目的知識,掌握其他項目的技術,大大的提高了農村地區青少年的體育積極性,豐富了他們的課余生活。
在過去,人們接收體育信息的方式是通過書信、電報、政府公告等,后來出現了呼機、電話、手機、電視,到現在人們直接可以在電腦、手機上觀看直播,爆炸式的大數據,也讓各類體育信息源源不斷的涌入人們的腦海中。在一些農村地區,除了老年人用老人機外,基本都用的是智能手機,同時許多青少年也會使用手機進行上網,有些還會用電腦進行上網。可以看出,網絡的普及使得農村青少年在接受體育信息的方式上發生了轉變,使信息的來源渠道變得更加寬泛。
科學的體育指導,可以幫助青少年樹立正確的體育意識,對青少年的身體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2011年,為推進全民健身,國家體育總局發布了《社會體育指導員發展規劃(2011-2015年)》,其中提到要將社會體育指導員協會覆蓋到鄉鎮,減小城鄉之間的差距。2013年,社會體育指導員人數到達了100萬人,而《中國群眾體育發展報告(2018)》提到,截至2017年,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數量達到200萬人。社會指導員數量的增加,為我國城鄉社區的體育指導服務提供了支持。
《“十三五”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規劃》中提到,要適當將政策傾斜至基層地區,同時要提高鄉村辦學的水平,重視體育教育,新建各種運動場地。事實上,我國城鄉之間一直都處于經濟社會水平發展不平衡的狀態,從而導致城鄉之間體育公共服務供給的不均等化。無論是在師資配備上,還是體育場地建設方面,城鄉之間都存在明顯差異。目前,全國小學體育教師平均為每校0.9人,其中,農村學校平均每校0.72人。由于農村地區沒有專業的體育館,因此,那些為提升體育公共服務所實行的辦法,如向社會免費開放體育館、俱樂部等,都無法在農村地區實現。
社會體育指導員是幫助發展群眾體育,并在群眾體育中起指導、組織、監督作用的,可以幫助農村青少年進行體育指導,給予運動建議。雖然我國目前的社會體育指導員數量已經達到了200萬人,但是經有關學者統計,我國農村地區平均每千人擁有的健身指導員數量為0.2名,也就是說平均一個鄉鎮上,連一名體育指導員都沒有。城鄉之間的發展不平衡,導致人才都普遍流向城市,因此造成體育人才的不足。
我國目前的體育公共服務仍然是由政府直接供給,雖然已經提出要向“服務型”政府轉型,但這一舉措在農村地區仍然沒有得到有效的實施,所以還是呈現出由政府一手包辦的現象。在為農村青少年提供體育公共服務的過程中,政府仍然把目光聚焦在能夠凸顯政績的工程中,如體育器械等基礎項目,而忽略那些同樣重要的,需要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的服務內容。政府在為農村青少年提供服務時,不應該只考慮外在的政績,而應該將有限的資金投入到需要提供的服務中,保證農村青少年體育公共服務供給的多樣性,從而有效提升青少年的體質以及體育意識。
實現城鄉體育公共服務均等化是發展我國群眾體育的重要方式之一,其中同樣包含了青少年體育公共服務供給均等化。在減小青少年體育城鄉差異的過程中,應當站在農村青少年的角度,為他們提供適合他們的以及他們喜愛的體育服務。首先在政策方面,要體現出農村青少年體育公共服務供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時,鼓勵市區青少年到農村學校開展體育交流。其次在資金方面,通過體育彩票、國家財政投入、社會資助等方式,加大農村青少年體育公共服務供給,完善農村青少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最后在設施方面,可以在學校建立體育室內場館,完善體育器材設施,如標準羽毛球場、排球場、室內籃球場等,同時可以在發達的農村地區,發展具有青少年特征的體育項目,如攀巖、輪滑、滑板等,讓城市化元素進入農村地區,讓農村青少年能夠感受體育的另一種魅力。
體育專業人才是農村青少年體育公共服務質量的有力體現,一個完整的體育公共服務應當包括體育指導人員和體育管理人員,農村地區由于經濟落后,人才資源短缺,所以迫切需要建立有效的體育人才培養體系,以保障農村青少年體育公共服務的供給。首先,可以從各大高校畢業生中,招收定向培養人員,深入農村基層地區進行青少年體育指導工作和體育管理工作。其次,充分利用農村地區優秀體育教師以及退休體育干部,通過與政府建立合作,成立體育信息管理小組,通過多方渠道,了解該地區青少年活動的開展情況,從而使當地青少年能夠及時的加入到活動中。同時,可以在各大高校中建立體育服務志愿組織,通過每年寒暑假為農村地區青少年進行體育指導服務。
政府作為農村青少年體育公共服務的主要責任人,應當為農村青少年的體育負責。在器材場地設施方面,政府應當購買符合青少年特征的運動器材,避免出現體育器材閑置,還可以興建一批多功能體育場館,滿足多樣化需求。在體育活動方面,政府應當牽頭,舉辦具有地區特色的大眾化體育比賽,保證大部分農村青少年能夠參與其中,同時,還可以與鄰村政府共同舉辦比賽,促進村村之間青少年的友誼。在體育信息渠道方面,政府可以將各種信息發布在電子屏幕上,并且將其放入學校中或政府門口,同時可以建立地區體育報,每周下發至學生手中和家庭中。只有不斷完善體育公共服務內容,才能使農村青少年不斷的加入到體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