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紅寺堡區第二幼兒園 馬會榮 王建新
幼兒園的一日活動包括生活環節、學習活動環節、戶外活動環節、游戲活動環節等,而在這些環節之間用于轉換的環節稱為“過渡環節”。如何科學、合理地安排好幼兒的過渡環節,充分挖掘其教育價值,一直是我們追尋和思考的問題。但是,在一日活動中教師往往會忽視過渡環節的組織,比如常常存在這些現象:有的教師沒有充分利用走廊、班級環境的作用,為幼兒營造與環境互動的氛圍不夠,導致過渡環節無趣;有的教師不給予幼兒選擇玩具和玩伴的機會,常常讓幼兒集體休息,導致消極等待;有的教師認為過渡環節就是放松期,應該由孩子們自由發揮、放任自流,教師指導不到位,導致此環節無教育價值;有的教師則怕孩子混亂,在過渡環節中也是高控制,不敢放手,如吃飯之前把全體幼兒組織在一起,或是講故事,或是唱歌等,教師辛苦,孩子們也累……
基于以上現象,我園通過課題研究“優化幼兒園一日環節過渡”,總結出以下經驗和做法:
為有效轉變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提升教師對一日過渡環節的認識,我園積極探索園本教培的方式和途徑,努力調動教師參與的積極性,不斷提升教師專業素養。
通過重點學習《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幼兒園游戲指導》《一日活動的組織》等文件,以及開展“金點子”分享等系列活動,努力提升教師理論水平,使教師重新認識一日活動中“過渡環節”的重要作用,積累組織過渡環節的經驗。
依托每月三次課題主題研討、兩次園本教研活動、兩次年齡組教研活動開展教學研討,例如為了優化晨間活動過渡環節組織開展園本教研活動“如何優化晨間活動”;針對小班盥洗活動環節的有效組織開展小班組教研“如何有效組織盥洗活動”等,以此來探討一日活動過渡環節的組織策略,不斷優化一日活動過渡環節的組織。
在主配班搭配上,針對教師的特長、性格特點,采取新老搭配、一幫一結對子。師父根據徒弟的實際情況,制定出詳細合理的帶徒計劃,提出具體的措施和目標,在日常工作中手把手指導,幫助新教師掌握一日活動中各環節的有序過渡,保證活動內容完善有效,切實提高新教師教育實踐能力。
為了更好地學習其他幼兒園一日過渡環節組織的有效方法,我園積極組織骨干教師到其他縣區的優秀幼兒園實地觀摩學習、了解、體驗、學習優秀的一日過渡環節是如何組織與實施的。
在組織幼兒活動時,我們發現對于過渡環節的處理,單純的放任并不能完全適應孩子身心節奏的轉化,教師需要靈活調整,這不僅是幼兒自由活動和釋放個性的時間,同時也是教師實現過渡環節教育價值的機會和時間。
在很多時候我們都能感受到幼兒對尊重與自由的渴望,他們希望自己的情緒能被人發現、自己的感受能宣泄出來、自己的意愿能說出來,渴望教師能給予他們一定的時間和空間。
于是,在晨間入園這個階段,我們給予幼兒一定的自主權、選擇權,讓他們自主游戲,如晨圈活動、故事會、玩具分享、自由談話、音樂游戲等游戲活動,讓幼兒在游戲活動中體驗自主、合作學習的快樂。同時,我園秋季、春季的晨間按照年齡組在戶外開展跑步、晨操等晨間體育鍛煉活動,讓幼兒能為一天的美好生活做最充分的精神及情感上的準備。
教師在活動中只是引導幼兒可以這樣做、不可以那樣做,而不干涉他們的自由,這樣的晨間活動才是最溫馨的。
餐前準備階段非常容易出現混亂和吵鬧。每天餐前,洗手間是幼兒最喜歡去的地方,而且一進去就是很長時間,有的喜歡在水池邊玩水,有的喜歡蹲在便池上侃侃而談,有的喜歡湊在一起做游戲……教師一會兒要到洗手間提醒如廁幼兒快點,一會兒提醒洗好手的幼兒不要亂碰亂摸,同時又要組織幼兒就餐,往往會手忙腳亂。
對此,我們對幼兒作息時間進行了優化,增加了彈性的時間,教師可以依據自己班級中幼兒的特點和需求,自行安排活動的次序和時間長度。如在餐前增加餐前游戲這一環節,以具體活動內容呈現,安排幼兒看圖書、折手絹、聽故事、擺木棍、欣賞繪本等安靜的游戲,讓幼兒在有序的游戲活動中等待進餐。同時在餐前盥洗活動中,我們在盥洗室地板上給孩子貼了相應的點子,讓孩子跟著點子分組如廁,配班教師在組織男孩子如廁、洗手的同時,主班教師組織女孩子開展自主游戲活動,然后兩組孩子互換,女孩子如廁、洗手,男孩子開展游戲活動,減少了幼兒的消極等待。
在幼兒就餐期間,通過觀察,我們發現教師一邊高度關注還在用餐的幼兒,一邊還要關注教室另一邊已經吃完的幼兒大喊大叫、打鬧嬉戲……教師無法兼顧,不知道怎樣有序組織。
如何有效組織幼兒餐后活動呢?我園通過開展主題教研活動總結得出:
早餐時,先吃完的幼兒可以到自選活動區域進行自選活動,等大多數幼兒吃完早餐后再組織分組進行盥洗活動。
午餐時,先吃完的幼兒可以到自選活動區域進行區域自選活動,教師選擇孩子易操作、收拾的材料進行投放,例如拼插玩具、墻面操作材料、折紙、看圖書等活動。
晚餐后緊接著是家長接園,教師可以組織幼兒進行離園前的整理和離園中的游戲活動,三位教師分組帶領孩子整理衣物、檢查孩子的鞋子、衣服有沒有整理好、嘴巴有沒有擦干凈等,再組織幼兒開展區域游戲、桌面游戲(積木、橡皮泥、拼插等)、同伴合作式的規則游戲、玩具分享、圖書分享等活動,等待家長接園。
課間過渡是幼兒園各個過渡環節的中心軸,它雖然短暫,卻是幼兒最愉悅的時光。根據我園課程安排,課間過渡分為兩種情況:
一種基于傳統的課間過渡,就是兩個集體活動之間的過渡,類似于小學的“課間十分鐘”。在課間過渡中教師要滿足幼兒自我活動的需求,給予幼兒充分自由、自主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在短暫的時段里得到身心的釋放。我們發現活動期間有的孩子饒有興趣地念童謠、唱兒歌,有的孩子繼續玩起了游戲,愛說話的孩子在一旁講著永遠也說不完的悄悄話,甚至好動的孩子會趁著這個間隙跑幾圈……雖然,看起來一片亂糟糟的景象,因有些規則還未形成,孩子們會無所事事,但對于孩子來說,這是難得的鍛煉自主、自理的機會,在不斷的探索中他們會從無序走向有序,從低效走向高效。
另一種是幼兒園特有的課間過渡,即集體游戲活動(區域活動)之間的過渡。這種過渡需要教師進行合理的組織與安排,讓幼兒快樂、平安、有意義地度過這段短暫的時光。針對小班幼兒,教師可以開展以游戲為主的課間活動,如音樂游戲、玩具小汽車等游戲活動;針對中大班,幼兒已經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教師可以開展以自主游戲為主的課間活動,如翻花繩、折紙、分類棋、飛行棋、斗獸棋等活動。這些自主的活動為不同個性、興趣的幼兒提供了空間,使他們有發展和展示的時間,同時為了在活動中培養幼兒規則意識,我們會播放固定的輕音樂讓孩子進行活動,老師與孩子們約定:音樂響起,孩子們開始活動,音樂播放結束則活動結束,孩子們馬上分組整理、歸類擺放材料,從而培養孩子們的自我管理能力。
幼兒園一日生活皆課程,一日活動的過渡環節相對其它環節來講是一個較松散、自由的環節,也是一些意外事件易發的環節。優化幼兒園一日活動過渡環節組織,理解、尊重幼兒,讓幼兒減少等待的時間,在一日過渡環節中既培養了幼兒的興趣,又讓他們積極參與到活動中去,體會活動的快樂,從而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