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寧充子
(長沙衛生職業學院,湖南 長沙 410100)
2020年新春佳節之際,我國多個地區發生新冠肺炎疫情。疫情來勢兇猛,與每個家庭、每個人息息相關。疫情的方方面面牽動著每一個華夏兒女的心,舉國上下齊心合力展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疫情防控阻擊戰。在“抗疫”斗爭中,疫情危害著人們的身體健康,也沖擊了人們的心靈。思政課是培養大學生道德素養的重要途徑,其本質特點就是價值觀的引導。要用“抗疫”活教材上好思政課,讓醫學生堅定職業信仰、繼承抗疫精神、傳承生命價值,在思政課教學中就必須站在醫學生的立場換位思考,緊密結合醫學生的思維方式,滿足其成長需求,用以小見大的案例和感同身受的時代素材讓思政課教學有血有肉,有真實感和思想性,讓醫學生真正有震撼、有收獲。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唯有精神上達到一定高度,這個民族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向前。”“抗疫精神”就是疫情發生后涌現的大愛精神、奉獻精神、團結精神、奮斗精神和擔當精神。“抗疫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和教育資源。無數敢于擔當的抗疫醫護人員用行動詮釋“抗疫精神”,那些感人至深的逆行者的事跡值得永遠銘記,是鮮活的思政教育元素。把“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課教學,應結合國家重大公共衛生突發事件的特點,體現“抗疫精神”為核心的醫學生思政課教學特色,深化醫學生對思政課理論內涵的理解,切實開展醫學生綠色生命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幫助和引導醫學生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的先進性,激發其愛國熱情,從理論高度和實踐層面接受“抗疫精神”的洗禮。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提出“八個統一”,為新時代思政課的教育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疫情是一次危機,是對國家治理體系和公共衛生事業的沖擊;疫情是一次磨難,是對億萬中國人民的考驗;疫情更是一次難得的學習和實踐的機會,培養醫學生尊重生命、熱愛祖國。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沒有堅強有力的中國共產黨領導和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作為后盾,哪有中國人民平安幸福的溫暖小家。在醫學生思政課教學中,可以充分結合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中的中國精神,鼓勵醫學生直面疫情現狀,并在疫情中反思自我,尋找定位和差距,培養醫學生的廣闊胸襟,凝聚為國奮斗、學好本領的熱情,堅定抗疫信念。例如:以中南海不滅的燈光體現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運籌帷幄,親自指揮疫情防控,告訴醫學生中國共產黨的強大領導力量;用各方力量眾志成城,不計回報、鼎力合作,十多天建成火神山和雷神山的傳奇事跡,引導醫學生認識社會主義制度能迅速集中人民群眾力量的強大優勢;用社區志愿者、基層黨群工作人員、醫護工作者在各自的戰場上日夜奮戰的真實故事,教育醫學生有國才有家。新時代醫學生應該與祖國共命運,與時代同步伐,為人類健康而奮斗。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歷史上經歷過很多磨難,但從來沒有被壓垮過,而是愈挫愈勇,不斷在磨難中成長、從磨難中奮起。”此次抗疫也歷經磨難無數,但無數“抗疫”人舍小家、保大家的壯舉,那些“若有戰,召必回,戰必勝”的強大吶喊,凸顯了家國情懷和愛國主義精神的巨大力量。
從2003年的非典到非洲的埃博拉病毒再到2020年的新冠肺炎,皆與自然息息相關。人類和自然萬物原本皆處于有序的生物鏈下平衡共生。自然為人類的生存提供氧氣、雨露、食物等,人類也必須遵守大自然的規律,回饋自然。在醫學生的思政課教學中,傳統教學模式注重理論講述,缺少實踐體驗。用“抗疫”案例培養醫學生的“綠色品質”,一是要引導醫學生敬畏自然、尊重規律,反思疫情傳播擴散引發的公共衛生事件之危害以及人類在疫情中的血淚教訓,加深醫學生對生態道德建設的思考和理解。二是鼓勵醫學生在平時的生活和實踐中利用醫學背景和公共衛生專業知識進行疫情防控知識宣傳講解,喚醒人們的生態良知,帶動綠色道德行為,履行綠色責任,維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穩定關系。
疫情給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帶來巨大威脅和挑戰,全國范圍內數萬人被感染。醫學生是人民健康衛生事業的守護者,由于專業的特殊性,成為醫務工作者后也是見證死亡最多的群體。在思政課教學中,可以用82歲重病患者積極抗擊疫情的案例等開展生命教育。一是幫助醫學生認識生命的意義。醫人者,首先應該自愛自律,熱愛美好的生活,珍惜自己的生命,樹立崇高的人生目標,另外還應勞逸結合,健康飲食,堅持鍛煉。二是幫助醫學生敬畏生命。眾生平等,生命不可漠視。醫學生應該用敬畏的態度對待生命,醫護工作不僅僅是治病救人,更重要的是在治療前后讓患者感受到生命的價值,提高生命質量,對生活充滿希望。三是幫助醫學生實現生命的價值。生命有限,學海無涯,醫學生要認真學習醫學知識,用“抗疫”這一寶貴的學習機會,彌補自身知識的短板,合理規劃自己的醫學生涯,以健康的身體、理性和嚴謹的態度迎接充滿挑戰的醫學事業,為人民的健康衛生保駕護航[1]。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高度贊揚廣大衛生與健康工作者“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崇高精神。疫情發生后,全國共有近4.2萬醫護工作者支援湖北共抗疫情,他們不顧個人安危奮力救治患者,用血肉之軀為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撐起一片藍天,其中更有醫護工作者被病毒感染甚至殉職。在思政課教學中,用抗疫防控強化醫學生的責任擔當。一是用疫情防控加強醫學生的職業風險教育。新冠肺炎這一突發的公共衛生事件,把醫護工作者推到了風口浪尖,他們在最危險、最艱苦的地方戰斗。醫護人員的職業暴露不容忽視。日常的近距離診療、吸痰給養、靜脈穿刺等醫療救治都有可能對醫護人員身體健康帶來損傷,而此次疫情防控中醫護人員更是需要穿戴11層防護裝備,穿脫的任何一個細節出現疏漏,都有被感染的風險。以抗疫中的職業防控為切入點,引發醫學生對醫學職業的討論和思考,提升醫學生的職業安全防范意識,堅定醫學生的職業信仰。二是用疫情防控強化醫學生的責任擔當。李蘭娟院士73歲,鐘南山院士84歲,都在為疫情防控奔波。許多“90后”“00后”醫護人員堅守崗位,筑起“抗疫”城墻[2]。在思政課教學中,引入疫情防控中醫學生關注度高的公眾事件和身邊熟悉的醫學前輩為案例進行分析,引導醫學生尊重事實,正視困難,承擔起人民健康衛士的社會責任,傳承前輩尊重科學、勇于奮斗、真抓實干的精神。
當今新媒體和信息化手段發展迅速,網絡上不僅僅流傳著無數感人的“抗疫”故事,也有很多外部力量乘虛而入,散播謠言,抹黑中國。思政課作為醫學生職業道德培養的重要途徑,一要選準“抗疫”故事,用真實可靠的先進人物的事跡傳遞正能量。二要用多元化的信息手段傳播真實的“抗疫”故事。通過釘釘、超星學習通等為醫學生開展網絡授課,線上線下教學緊密聯系。三要組織學生參與“抗疫”活動。指導學生進行疫情防控活動實踐體驗,通過參與正規的志愿服務、鄉村宣傳、體溫監控、物資運送等實踐活動,掌握相關理論政策,將所學醫學專業知識應用于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