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師范大學 江雪梅
2020 年初新冠疫情將人們困于家中,中小學校和大學均不能如常開學,教師與學生通過互聯網上各種平臺繼續著教育與教學活動,實現了“停課不停學”。新冠疫情的暴發,對于原本已經程式化、程序化了的教育扶貧也產生了一定的沖擊,不能到“現場”,如何實現教育人力資源的輸入以及伴隨著人力資源輸入而發生的理念輸入與文化輸入,是后疫情時代教育扶貧的參與者們必須思考的問題。
教育扶貧,扶教育之貧。教育“貧”,根本在于教育資源的“貧”,即由于教育資源、尤其是優質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而帶來的“貧”與“不均”。到2020年底,我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2848個區縣將完成“國檢”達標,實現縣域內教育資源配置的基本均衡。教育扶貧進一步的工作將是促進教育人力資源的發展、擺脫教育人力資源配置不均衡帶來的“貧”與“不均”,在教育的終端(課堂教學)提高優質教育資源的供給,促進教育的過程公平。
已有的教育扶貧模式也證明了這一點。不論是“建分校”“派出執行校長”的模式,還是“結對子”“同時異地共上一節課”的模式,其實質都是通過教育人力資源的輸入,梳理辦學理念,重建學校文化,促進薄弱學校向優質學校轉化并發展。辦學理念的輸入、學校文化的輸入、教育人力資源的輸入,其實質都是從“人”的角度、從優質教育人力資源的角度來改善薄弱學校的師資水平及課程與教學資源。
不可否認,當今世界已全面進入信息化時代,信息技術手段與方法的普及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觀念與生活方式,也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學校教育教學與管理的各個方面。新冠疫情發生后人與人之間物理距離的增加,更加凸顯了信息化的重要性與必要性。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的發展為疫情期間開展教育工作創造了條件,也深深地影響了教育扶貧手段與方式的變革,為教育扶貧帶來了新的發展可能。
互聯網助力優質教育資源的直接輸入。后疫情時代帶來的第一個變化是“名師零距離”、優質課程資源的線上共享。無處不達的數字化資源使得知識的傳播擺脫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薄弱學校的學生們可以通過“國家中小學網絡云平臺”“空中云課堂”“同上一堂課”“河北省基礎教育在線教學資源平臺”等教育平臺,聆聽全市、全省乃至全國名校的教師講課,接觸全市、全省乃至全國的優秀課程資源。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教育行政部門以及學校能夠通過多樣方式與多種渠道縮小教育資源配置的不公平,增強優質教育資源的輻射力,實現課堂教學中優質教育資源的公平配置,這也算是真正觸摸到了教育的過程公平。
互聯網上豐富的資源強化了教師研訓的效果。“面向每個人、適合每個人”的教育,對于教師的專業發展來說,就是針對每一位教師的“私人訂制”的培訓與教研,即針對每一位教師的發展需求、前在的經歷與經驗、潛在的發展可能性,提供適恰的培訓內容,設計適恰的培訓程式,確定適恰的教研課題;而這種適恰的“私人訂制”式教師研訓目標,依靠以班級授課制為主要組織形態的線下教育以及近距離跟崗學習的實踐,顯然是難以實現的。
借助互聯網開展“線上研訓”,其優點在于互聯互通,可以保障每一位教師隨時、隨地基于自身的需求而學習與研究。“線上研訓”擴充了教師溝通的渠道,擴大了教師交流的空間,開放了教師分工與合作的空間;充分利用這種任意聯系、任意分組、任意交流的作用,可以彌補線下研訓的不足,可以為受訓教師提供更多的選擇,可以滿足差異化與個性化的研訓需求。雖然目前“線上研訓”還未完全顯現出其對“私人訂制”教師專業發展路徑的貢獻,但是,互聯網蘊含著無窮的潛力,可以針對“私人訂制”的教師研訓及教師專業發展產生其獨有的貢獻。
“云游”實現了教育理念與學校文化的共享。“云游”,原意指到處遨游,行蹤無定;也可以意指如云彩般飄動浮游,比喻筆勢飄忽。后疫情時代,人們賦予“云游”以新的含義,以“云端”指代“線上”,“云游”意味著“線上游覽”“網上觀光”。
新冠疫情暴發后,人員流動受到限制,與教師人力資源交流相伴的先進辦學理念的學習與吸收、優秀學校文化的參觀與引進也放慢了速度,這種情形非常不利于薄弱學校的改進、不利于教育扶貧的進展。后疫情時代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不僅可以幫助我們實現“停課不停學”的“線上教學”,優質學校也可以借助互聯網技術,通過直播、錄播的形式,系統地介紹學校的物理環境和文化環境,宣傳科學的教育思想和豐富的學校文化,薄弱學校的師生也可以借助于互聯網技術“云游”優質學校、接受優質學校文化的陶冶。
優質教育資源的線上傳播,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壁壘限制,為教育扶貧效率的提升和效果的改善提供了很好的技術工具,教育扶貧也在當今這個信息化、網絡化、智能化時代與時俱進地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但是,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教育扶貧,終究扶的是教育的貧;教育扶貧,依然是要在教育領域內解決教育的問題。互聯網為教育扶貧提供了新的機遇,毫無疑問,也帶來了新的挑戰。
秉持科學的教育理念。線上教育、線上教學帶來的便利、產生的優勢,特別是其在對于推動高水平教育均衡發展方面所做的貢獻,是線下教育所不具有的。但是,無論是否借助于互聯網,畢竟都是教育,而“教育就一定是在人與知識的相遇與對話中進行的,線上線下改變的只是兩者相遇與對話的時空和形式,而不是相遇與對話的本質和意義。”不論什么時候,信息技術都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與線下教育一樣,線上教育應該關注的依然是教育目的是否實現、教育是否真正發生了。因此,當我們通過網絡輸送優質教育資源、分享優質課程與教學的同時,還應當關注學生“智慧的提升、品格的養成、涵養的熏陶”。
更新完善教育信息資源庫。線上教學,不是將線下的課程與教學直接搬到互聯網上;線上教學,需要基于互聯網這一信息傳遞手段的特點,重新編排教學內容及其呈現方式。因此,可以通過建立優質教育信息資源庫、直接輸出優質課程與教學的方式來實現教育扶貧。
首先,要充分挖掘優秀教師的潛力,增加信息資源庫中優質課程的數量,從量上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的輻射作用。
其次,與教育相對發達地區(或學校)的學生一樣,教育相對不發達地區(或學校)的學生個體在進入教學過程時也帶有前在的經驗積累,同時也具有潛在的發展可能性。直接輸入的課程與教學資源能否利用學生的前在經驗、能否激發學生的潛在可能,都可能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情資源的生成,最終影響到教育教學的質量與學生的生命成長。因此,在挖掘優秀教師潛力、增加信息資源庫中優質課程數量的同時,還要充分了解教育扶貧資源輸入學校及師生的特點、充分了解學生的前在經驗與潛在發展可能,將之結合到入庫課程的預備與篩選中去,將學科教學的知識內容與學生的生命成長關聯起來,開發靈活而富有創造性的課程資源,提高信息資源庫中課程與教學的質量,從質上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的輻射作用。
再次,信息資源庫的使用、網絡課程與教學的實施需要一定的技術保障,因此,需要建立一個或者多個教育教學的技術開發、資源建設與技術咨詢的專門機構,以支持并保證線上與線下融合情況下教學活動的正常開展,以減輕中小學教師的負擔和壓力,使得一線教師能夠將主要精力放到“立德樹人”、促進學生發展的核心問題上。
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三個多月實踐證明,線上線下的融合,不但沒有削弱教師的作用,而且讓教師的作用更為重要了。但是,在線上線下融合的教育環境中,教師的功能與作用卻發生了極大的變化。新的教育環境對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新要求,對教師培訓的內容與方式也提出了新的挑戰。
后疫情時代,網上培訓與教研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主要方式。互聯網聯通著培訓者與被培訓者,屏幕隔開了培訓者與被培訓者,教育的隔空參與、教學活動的不“在場”與不在“場(域)”,使得線上研訓缺乏“儀式感”和“紀律感”,一切全憑自覺與自律,此時,被培訓教師的主動性與主體性就成為決定線上研訓的效果與效率的主要因素。
從培訓內容上看,線上線下融合教育環境提出的要求就是“教師首先要深刻理解網絡化世界的新特征和新機遇,以變革的意識參與教育的變革,要從領導者、主導者、指導者轉變為設計者、激勵者、共生者,要把對知識傳授成效的關注轉向對人的發展的關注”。信息化時代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唯一傳遞者;教育手段、教育內容以至教育影響的變化,需要教師強化終身學習的思想與理念,并付之于教育教學與管理的實踐,通過培訓與教研不斷實現自身的專業發展。
與線下的班級授課、課堂教學相比,線上教學的組織與實施要復雜得多,更需要專業人員的技術支持與輔助,而我們的教師并沒有接受過相應的訓練。基于此,在教師專業發展進程中,為教師提供有效的信息技術平臺、提供恰當的信息技術手段與方法的支持是提升教師信息化能力的重點。一方面,可以通過現實的教學任務,促進教師深入學習信息化背景下指導學生學習的理念與方法、工具和技術,助力教師轉變角色、成為教學過程的引領者和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另一方面,可以提供有助于不同區域教師間合作與交流的平臺,提供有助于教師知識建構與反思總結的工具與方法,特別是提供有助于教師在各有千秋的教學情境中運用資源、運用工具及軟件設計并組織實施豐富多彩、多樣有效的學習活動的方法與手段,以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助力教師“成為新興科技的弄潮兒,充分發揮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的作用,真正實現教書育人的教育初心。”
新冠病毒阻隔了教師與學生的實際距離,打亂了學校教育節奏,擾亂了教育扶貧步調;但是,它也為信息技術手段在教育領域的擴展應用提供了機遇,為教育扶貧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機會,促使人們深刻思考教育的本質與教育扶貧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