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宏林程曉菊
(1.皖西學院體育學院 安徽 六安 237012;2.安徽六安解放路小學 安徽 六安 237000)
大學體育是國家體育發展的戰略任務之一,大學生正處于青春發育的生理成長期,他們有著強烈的體育參與欲,在體育教學、訓練、競技比賽和文體表演中敢于冒險、敢于挑戰,由于體質、運動能力、場地器械和天氣等因素,在游泳、田徑跨欄、跳高、球類運動、武術表演和野外體育探險等項目中時常發生骨折、肌肉拉傷、關節損傷、肌腱斷裂、猝死等運動意外,“無危險,不保險”正是由于大學體育運動風險的不確定性、多樣性和難以預測等特點促使人們為化解風險、轉移風險而探索體育風險管理辦法。
體育保險制度是指政府、校方、體育社團、協會、家長、學生個人等體育參與者向保險公司繳納適量的保險費,以保險合同為載體,為高校體育教學、訓練、比賽、體育旅游、探險等各種體育行為和體育場館設施進行投保,如果出現運動過程中的意外傷害和財產受損,由保險公司進行理賠時各方共同遵守的保險規則,包括體育保險意識和法律法規共同組成的體育保險規范和保險道德準則。
高校體育保險制度的建立,對學校而言,利于拓展學校體育產業的經營范圍,利于高校財政穩定融資和可持續發展;對社會而言,利于提高學生、家長和社會體育參與者的體育風險管理技術,減少意外運動損傷人員的經濟損失,維護社會的安定團結;對保險公司而言,通過體育保險實踐,籌集體育保險資金,拓寬經營范圍,塑造良好的服務社會形象,保障維護公司的自身利益。
我國由于長期體制的原因,多數高校體育參與者認為體育人身安全保障應由國家、學校統一安排、支出,他們相信醫療救助,參加醫療保險,不知道有專門的體育保險,他們抱著僥幸的心理參加體育活動,認為體育風險只在其他人身上發生,自己沒有必要辦理保險;還有的學校和同學,本著“安全第一”的原則,把體育風險大的體育項目活動干脆取消或不參加,這種“因噎廢食”的做法違背了體育的勇敢、頑強、超越、冒險的體育精神,導致體育人才的培養質量受到影響。
一項行之有效的體育制度要有相應完善的法律法規支撐,才能更好地喚醒人們的制度意識,并積極投身到實踐中去。20多年來,人們只是根據《體育法》《保險法》《教育法》和《民法通則》等相關法律處理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的糾紛、矛盾和善后,部分高校責任不明確,保障制度不完善。《體育法》、《保險法》兩大法律也未明確提出學校體育保險的要求。2016年7月13日國家體育總局發布《體育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引導保險公司根據體育運動特點和不同年齡段人群,開放場地責任保險、運動人身意外傷害保險,健全學校體育活動責任保險制度,重視體育中介市場的培育和發展,積極開展賽事推廣、體育咨詢、運動員經紀、體育保險等多種服務,充分發揮體育中介機構在滿足市場需求,促進資源流通等方面的作用。該法規是近年來比較明確、全面提出高校體育保險的具體要求,遺憾的是,現在只是學校體育代表隊參加省廳體育比賽的少數人辦理了團體意外險代替體育保險,學校體育保險市場的開發依舊緩慢。
高校體育參與人數多、風險多、賠付率高,面對這樣的體育保險市場,保險公司往往是望而卻步,不愿過多的接受體育保險業務,20多年來也曾實施了包括體育保險在內的學平險、校方責任險等險種,2003年規定學校不得再以學校的明義包辦學生平安險,使得剛剛興起的保險意識難以發揚推廣,現在學生參加體育團體意外險、人身傷害險、校方責任險也是套用通用合同的格式化條款,內容繁瑣、難懂,還有如跳水、攀巖、格斗、撐桿跳等高危項目風險的免責、免賠的所謂霸王條款,只有發生重大意外運動損傷才能夠持病歷、住院材料,還要校方和本人的有關證明材料,保險公司勘察調研,在一定工作日時限內才予辦理,保險理賠繁瑣、效率低,導致一部分發生運動意外的體育受傷者也放棄體育保險。
國外發達國家的學校體育保險主要以立法的形式,推動保險公司和保險中介機構繁榮體育保險市場,險種多,針對性強。發達國家學校體育險種有體育器材設施險、體育賽事險,普通體育愛好者的運動傷害險、專業運動員的體育競技險和共助安慰金保險,滿足了不同體育水平的大學生參與運動時的保險需求。隨著體育市場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我們的體育制度也可能處于百年未有之的大變局,東西方體育文化互相滲透、互相交流,我們既要堅持我國的保險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又要學習西方先進體育保險文化,學習他們先進的管理方法、經驗和技術,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努力探索有我國特色的高校體育保險制度。
(1)頒布、修訂、完善包括大學體育保險在內的學校體育保險的法律法規,宣傳和培養高校體育的保險意識。
國外發達國家之所以有完善的體育保險實踐,滿足學校不同人群參加體育活動的需求,就是因為他們有一整套的與體育保險實務相互支撐的學校體育保險法律、法規。我國應從實際出發,頒布修訂完善新的《學校體育安全工作條例》、《學校體育傷害事故處理辦法》,學習《體育法》《保險法》的基礎上創建學校特色的《學校體育保險法規》,通過體育課、課外體育活動、體育節、體育廣播、宣傳欄、張貼場館須知等多種渠道宣傳體育保險,培養體育保險意識,使人們學習掌握高校體育保險是人們智慧的結晶,是與商品經濟相適應的安全保障的啟蒙思想。高校體育保險只要像新的觀念、習慣、信仰一樣受到歡迎,就會成為體育生活中可以依靠的一種屏障和信念,深入滲透、踐行到高校體育實踐中,為大學生參加體育提供行之有效的安全保障。
(2)開拓高校體育保險市場,培養體育保險人才,創建體育保險中介機構。
體育保險是體育經濟中的朝陽產業,高校體育保險市場有著巨大的開拓潛力,其中保險人力資源十分關鍵,體育保險市場發展之所以舉步維艱,困難重重,長期處于瓶頸期,主要因為缺乏既懂體育又精通保險知識的專業人員,面對高校體育保險市場風險多,賠付率高的特點,難以從成千上萬的大學生參加體育活動需要的需求方和保險公司供給側雙方聯合發力,制定針對具體體育項目的高校體育保險險種,要想改變這種落后的局面,探討聯合保險公司、高校體委、后勤等體育職能部門共同培養專業的體育保險經紀人、代理人并設置高校體育保險代理機構研發、創新體育保險險種,克服高校體育保險瓶頸,激發“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體育保險市場,為廣大青年學生參加體育活動提供安全保障。
(3)大學體育保險的險種設計和技術創新。
體育保險險種的設計研發就是體育保險產品的生產過程,要明確承保的范圍和對象,學校開展的一切體育活動都可以自愿或強制投保,可以承保體育領導、教練、裁判、體育教師、廣大青年學生和高校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其他教職工,也可以承保體育場館、器械的體育財產險,以競技體育或風險大的體育項目為先導,兼顧全體大學生的普通體育項目,建立風險預測、評估和保險費率、免賠額的設定,建立不同性別、年級、活動區域的體育保險市場數據庫,建立諸如球類險、游泳險、水上運動,險、戶外體育旅游險、大學生體育健康險等具體的體育險種,吸引更多的大學生參與投保,本著“薄利多銷”的原則,開發體育保險市場,讓體育保險的觀念深入人心,使不同險種的體育保險產品成為高校體育活動中的必需品。現代科技網絡特別發達,信息量大,利用好網絡、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建立大學體育保險平臺的運動損傷檢測系統、項目風險預測評估等內容,幫助大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體育保險險種,規范高校體育保險投保、出險報案、勘察、理賠和售后服務等具體保險操作程序,加速高校體育保險制度的形成。
(4)發揮制度優勢,建立有我國特色的高校體育保險制度的設想。
中華體育有著5000年的文化底蘊,1805年英國駐印度洋行在廣州的洋行創辦了“廣州保險會社”,這是中國土地上第一家專業保險,盡管當時沒有現代完備的保險方法,但其主張積糧食備荒的傳統保險后備思想源遠流長,倉儲十分系統,是保險思想的萌芽,體育保險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起源于中國,保險最初的“大數法則”的思想自古以來就和我們中華傳統觀念的友愛、團結、仁義、大同的觀念相吻合,發展成為今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市場經濟下的的體育保險,西方發達國家的高校體育保險過分依賴以市場為導向的保障體系,有時有一定的盲目性,缺乏統一的行政調節,有時會導致市場失控和保險經濟危機,我國黨領導下體制優勢可以使我們更好地理解“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保險思想,和我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吻合,動員各方面的體育保險資源,鼓勵各方面的積極性,形成以政府主導,學校、學生個人、家長、社團、保險公司共同參與的互相牽制、互相依賴、互相促進的高校體育保險制度,把大學生的體育健康安全保障意識提高到和醫療保險同等重要程度上來,通過建立高校體育風險基金,減免稅,承擔保險機構的運營費等手段,鼓勵全體學生自愿或強制參加體育健康險,納入商業保險市場,最終形成有我國特色的高校體育保險制度。
高校體育保險制度的建立是發展和繁榮校園體育文化的重要任務之一,把高校體育保險提升到學校體育發展的戰略地位上,成立學校體育保險指導委員會或體育保險科研團隊,學習并建議在我國《體育法》、《保險法》中增設體育保險內容或專門制定《學校體育保險法》,在體育專業學生或公共專業學生中分別開設《體育保險》的專業必修或公共選修課,培養體育保險專業人才,在校體委或后勤等體育職能部門成立學校體育保險代理機構或指定體育保險經紀人,設立和醫療保險同等重要的大學體育健康險,快速健康地培育、發展高校體育保險市場,建立高校師生、社會和保險公司都能接受的現代化的高校體育保險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