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杰
(成都理工大學體育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59)
校園足球文化的主要內涵在于“育人”,包括德、智、體、美等方面的綜合發展。其具有獨特的空間屬性,以校園內的學生為主體,輔以全校教職員工和社會力量,以足球運動為載體,在足球活動中所產生的物質財富和精神力量。校園足球文化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其健康發展能促進學校文化品位的提高。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振興足球作為發展體育運動、建設體育強國的首要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示要下決心把我國足球事業搞上去。2009年4月14日,國家體育總局和教育部聯合下發了《關于開展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活動的通知》,同年時任國務委員的劉延東強調:要堅持體教結合,大力推進全民健身和“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大力發展校園足球,促進大規模的培養青少年足球人才,抓緊完善常態化、縱橫貫通的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四級足球競賽體系,探索將高校足球競賽成績納入高校體育工作考核評價體系,夯實足球發展的社會基礎。校園足球文化作為足球文化的一部分,不單有著足球文化的普遍特征,具有自身獨特特性的文化系統,更起著教育和傳承的作用。因此,塑造健康、完善、科學、系統的大學校園足球文化,可以促進學生參與足球運動鍛煉身體,增進健康,吸引更多的學生欣賞足球比賽;使更多的學生投入到足球運動中來,為我國培養優秀的足球后備人,還能促進校園文化的發展,提高學校的文化品位。
2001年以來,由于國家隊在各級國際大賽中屢戰屢敗,以及“黑哨”、“假球”、“足壇腐敗”等負面作用的影響,足球運動的發展在社會上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消極情緒。整個足球運動的發展表現出來的是一種極端的文化貧困,對大學校園足球文化氛圍的影響尤其明顯。大學生們對中國足球的熱情漸漸熄滅,對足球運動失去興趣,甚至以談論中國足球為恥。同時受中國足球大環境以及升學制度的影響,參與足球運動的青少年越來越少,到大學階段就體現得更加明顯。在成都理工大學的問卷調查顯示:大學生在進入大學校園前參與過足球運動的比例為23.3%;大學生對足球運動感興趣和經常參與足球運動的比例分別為10.5%和4.4%;關注中國足球國家隊和中國足球聯賽的比例分別為13.3%和3.25%。高校參與足球運動的學生越來越少,大部分學生對足球運動缺乏了解,普及水平不高。
2009年,體育總局和教育部聯合下發了《關于開展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活動的通知》,校園足球開始步入正確的發展軌道;《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的出臺被視為中國足球的“福音”,對于校園足球來說,更是迎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至2018年,全國有近2W所中小學校認定并命名為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38個縣(區)成為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試點縣(區)。中小學校園足球的蓬勃發展為高校校園足球帶來了新的希望,也給高校校園足球文化建設提供了新的契機。體育院校成立了專門的足球學院,開設足球專業,為校園足球培養專業的教練人才;由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和中國足球協會主辦的中國大學生足球聯賽也越來越成熟和規范。中國大學生“五人制足球”比賽的推出,更是在高校校園內掀起了踢球的熱潮,慢慢的大學生開始走進足球場。
近年來,隨著校園足球運動的蓬勃興起以及國內足球職業聯賽的健康發展,雖然高校校園足球文化建設也得到了廣大師生以及專家學者的重視,但不少因素任然制約著其健康、科學的發展。
(1)發展高校校園足球運動的目標不明確。
校園足球提出了全面提高廣大學生的體質和體能,培養青少年拼搏進取、團結協作的體育精神的總體目標,但對大、中、小學各階段的具體目標并沒有明確的指導思想。在校園足球的大學階段是以提高足球運動的普及水平為主,還是以為國家輸送足球后備人才為重的思路并不清晰。
(2)高校校園足球競賽體系不完善。
高校校園足球競賽體系分為校內和校際足球競賽兩個體系。校內足球競賽主要以各二級學院(系)足球代表隊為主,參加每年例行的院(系)級比賽或校內聯賽,即使兩級比賽加起來,年均參賽場次也很少。校際足球競賽以中國大學生足球聯賽為主,大多數高校的足球代表隊在選拔賽的小組賽后就打道回府,即使能進入淘汰階段,年均參賽場次也不會超過8場。
(3)對足球運動認知不足制約發展。
受傳統觀念的影響,不少高校領導認為發展校園足球運動就是進行足球比賽,建個校隊在有比賽任務的時候組織隊伍參加比賽就可以,缺少對足球運動深層次的認知。高校體育教師是建設校園足球文化的重要力量,是校園足球運動發展的直接參與者和校園足球文化建設的推廣者。目前高校缺乏專業足球教師,也缺少與時俱進的業務能力提升渠道,不少教師對足球運動的認知停滯不前,跟不上足球運動的發展,也阻礙了校園足球的發展。在升學壓力的影響下,進入大學前很少學生從事足球運動。大多數學生缺乏對足球基本知識的認知,足球運動技能差,不了解規則,不具備參與足球活動的能力,從而影響到大學生不能通過足球運動來鍛煉身體,體會不到足球運動所帶來的快樂,所以缺乏興趣,進而影響校園足球運動的發展,制約校園足球文化建設。
(4)高校足球課程建設滯后。
足球教材千篇一律,缺乏合理性、實用性、健身性和娛樂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因運動技術難度大、動作結構復雜而不易掌握,造成學生學習興趣不高。課堂教學授課形式缺乏創新,通常給不同足球運動能力的學生“吃大鍋飯”,不注意因材施教。課程考核體系不科學合理,從而導致了足球運動本身魅力被掩蓋,學生缺乏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更拉低教學質量。課外足球運動以“11人制”為主要開展形式,對場館的利用效率低,學生參與課外足球運動機會有限。缺少對學生足球裁判的培養,也影響的高校校園足球運動的發展。
高校的相關領導應積極落實“校園足球”的相關精神,認識到校園足球文化建設對促進高校校園文化的重要性。學校領導對校園足球文化建設和相關足球運動賽事的重視度、支持與投入力度,是高校發展校園足球文化的重要因素。高校體育教師作為校園足球文化的組織、實施與傳播者更要提高對校園足球文化的認知,明確建設高校建設校園足球文化的意義在于“育人”,通過足球文化培養大學生堅強的意志品質,團結協作精神,強烈的立體榮譽感以及陶冶情操,豐富課外生活,引領學生在德、智、體、美等各方面全面發展。以健康、和諧的校園足球文化帶動全校進入一個奮發向上、朝氣蓬勃的激情氛圍。
加快高校足球課程建設才能夯實發展高校校園足球文化的基礎,提高足球運動在大學校園的普及水平。在高校足球課程建設中應貫穿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思想,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學生提供豐富而新穎的足球教學內容。高校足球教育工作者應不斷提升專業水平,改進教學方法與手段,在教學中寓教于樂。注意教學藝術的養成,采用生動、直觀的教學形式,培養大學生學習足球的興趣、改革課程考核評價體系,注意因材施教。同時改革校園足球教學理念,校園足球的發展應該回歸教育本身,以提高學生體質為根本,以推動足球運動在大學校園的普及為重心,讓學生享受足球教學的樂趣,享受踢球的快樂。
從賽事體系完善、賽事規模、多方參與、媒體推廣等方面對高校足球運動競賽制度進行改革,進一步完善校園足球競賽體系,將加快足球運動在大學校園的推廣,促進高校校園足球文化建設。精彩紛呈的校園足球活動,可以豐富大學生的課外活動,提高大學生對參與足球運動的興趣和欣賞足球比賽的熱情。校內的足球競賽體系,以廣大師生員工的廣泛參與為目標,以各級別足球聯賽為主體,根據運動水平、群體和參賽對象的不同,開展形式多樣的足球比賽。高校之間的足球比賽以“特步”中國大學生足球聯賽為主,大體協和中國足協作為主辦單位應加強協調,確定明確的校園足球培養目標,建立高效的競賽管理機構,推進高校足球運動競賽制度改革,豐富高校校園足球競賽體系,提高大足聯”在大學校園的影響力,以點帶面促進高校校園足球文化的發展。
良好的足球運動場地和充足的專業設備是發展足球運動的基本條件,是建設校園足球文化的有力保障。高校應加大投入并充分運用社會資源新建、改善足球場地設施,保障高校足球教學和足球課外活動的順利進行。高校應加強足球場地設施的科學管理,充分利用閑置體育場地設施,廣泛開展“小場”足球活動,提高場館使用效率。為大學生足球愛好者提供更好的運動條件,從而有利于校園足球文化的迅速發展。
綜上所述,校園足球文化建設對于高校足球運動的推廣和提高有著重要意義。當前,我國高校足球運動和校園足球文化正處在發展階段,還存在著很多的問題和不足,只有給予充分的認識和重視,廣大高校師生員工都動員起來,才能促進高校校園足球文化健康、良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