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蘆臺經濟開發區第二小學 蘇寶敏
數學這門學科抽象且邏輯性強。數學也是一門應用科學,它來源于生活,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由此可見,數學與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因此數學教學的生活化也成為眾多教師探究的焦點。實踐證明,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通過研讀教材,遴選恰當的教學方法,巧妙地將數學知識與生活聯系起來,這樣的課堂氣氛活躍,學習效果好。筆者結合自己多年小學數學教學經驗,就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這一問題進行探究,期許為小學數學高效的課堂追尋開辟一條思路,提供一些借鑒。
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已使用多年,細心的教師就會發現,教材的每個知識點的設計,大多從現實生活中切入,可見教材編寫者非常重視教學內容的生活化。遵循編者的意圖,教師在數學教學內容的選擇上也應該高度體現這一編寫理念,讓生活化的教學內容為數學課堂“增色添彩”。例如,在教學“利息”時,我以現實的生活內容為背景,為學生設置這樣一個生活化的問題:“老師最近家里有1 萬元錢暫時不用,請問同學們,錢放在哪里比較安全呢?”同學們異口同聲地說:“放在銀行里儲蓄比較安全。”這時候我相機引導:“那誰給老師介紹一下有關銀行儲蓄的知識呢?”這時候學生提到儲蓄有利息,能夠讓錢生錢。這時候我趁機引入今天學習內容——利息。在后續的教學環節中,我還是以1萬元為基數,提出如果我存1年、3年、5年分別得多少利息,讓學生根據銀行提供的利率再進行計算。學生很快學到了“利息”這一數學知識,而且通過課堂練習反饋,學生學得扎實高效,沒有錯誤,這是以往課堂很難看到的。之所以取得比較理想的教學效果,和我創設生活化教學內容有很大關系。
教學時,在生活化的教育內容選擇上,一定要適量。數學是一門邏輯性很強、抽象概括高的一門學科,在生活化素材選擇上不能處處“生活化”,還應該適當體現學科的特點,最終要實現鄭毓信教授所說的數學要“去生活化”。同時在“生活化”的教學內容遴選上也要貼近學生實際。學生越熟悉的生活內容作為素材學習效果越高,數學知識與生活化的情境結合程度越高,學習效果越好。
教學方法是完成教學任務的手段和方式。新課程理念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師多采用啟發式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完成一定量的教學目標。教學實踐證明,數學教學活動如果能夠采用生活化的教學方法讓學生主動參與,樂于參與,教學效果往往較好。基于此認識,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著力研究如何讓教學方法生活化,以此提高教學效果。例如,教學人教版小學數學“平均數”時,教師打破教材呈現的方式,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跳繩比賽形式引入課堂。教師將學生分組,上課時直接帶學生來到學校操場進行跳繩比賽。按照比賽規則進行后,問怎樣評定哪組獲勝,怎么算?學生們很快提出求“平均數”,也很快知道將各組每人跳的次數相加后再除以人數便是每組跳的平均數,哪組平均數高,哪組即為獲勝。整個教學過程,教師沒有提出“平均數”的概念,沒有提出“平均數”如何來求,都是學生在生活化的教學方法中自求而得。可見生活化的教學方法是寓數學知識于生活之中,學生并沒有感覺自己在學知識,但是無形之中也學到了知識,達到了教而為痕、學而無痕的境界,一切數學知識都在悄無聲息之中完成,可謂高妙。
教學時,教學方法的生活化也要注意一定的問題,不能耗時太多,對于一些淺顯易懂的數學知識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完全可以解決,就不一定需要去設計“生活化”的教學方法。因為課堂是一個“常數”,時間有限,也要考慮效率問題,只有那些學起來有困難、不易理解的數學問題,通過貼合實際的生活化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學習、學會,這樣才是最佳的選擇。
學以致用,這是任何一門學科通用的道理。數學學科也不例外,甚至高于其他學科的運用。因為數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學習的目的是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以此加強數學知識與現實的聯系,強化數學知識與生活的緊密關系,解決更多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讓學生更加喜歡數學。例如,教學人教版小學數學“乘數是兩位數的乘法估算”后,讓學生估算中秋節媽媽賣108 斤葡萄,如果每斤葡萄3.5元,媽媽一天大約賣了多少錢?實際媽媽賣了多少錢?這樣設計,不僅加深學習對估算的理解,也明確了數學知識是為了解決生活實際問題。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非常廣泛。再比如,學習了平面圖形面積的計算,家里裝修粉刷墻壁,如果每平方米50元,家里墻壁整個粉刷下來需要多少錢就會計算了。
總之,數學教學生活化是一種理念,也是數學教學實踐的一種策略,教師應該根據教材實際,學情需要,巧妙恰當地將數學知識與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因生活而不再枯燥乏味從而喜歡學數學;讓生活因數學學習而變得精彩,從而熱愛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