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安溪縣第十一小學 謝燕斌
小學生年齡小,如果教師采用單純講解的方式教學,很難長時間吸引其注意力,教師應抓住學生好奇心強的特點,用多媒體技術、游戲活動、拓展知識、生活情境等方式激發學生興趣,讓其對數學知識充滿求知欲和探索欲,打造“善學課堂”,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習效果。基于興趣激發打造的“善學課堂”,可以調動學生參與數學課堂的積極性,讓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數學思維,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提升綜合能力與素質。
“善學”即善于、擅長學習,打造善學課堂也就是讓學生從被動地聽轉變為自己學習,不只是機械式的學習,而且靈活掌握和運用學習方法,高效學習。教師應當結合學生的知識水平、認知規律、學習特點等設計教學方案,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因材施教,在課堂上循循善誘,引導學生自主完成問題的發現、思考和解決過程,促進其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打造“善學課堂”是順應新課改與素質教育的要求,學生在課堂中探索數學的奧秘、把握學科本質,從而產生對數學的熱愛之情,有助于培養其科學探索精神,培養學生的人文底蘊和實踐創新能力,這也是教育部對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提出的幾個要點。打造小學數學“善學課堂”以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差異教學”“六大解放”等思想為理論依據,充分體現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和主觀能動性,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專注力,讓其以飽滿的熱情參與到數學學習之中,充分發散思維,促進智商與情商的雙商發展,提高學生學的效果與教師教的質量。
1.善于運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小學生因為自身的年齡特點,注意力很容易被各種鮮活的事物吸引,上課時看到窗外飛過一只小鳥,可能就會開始走神想小鳥了。針對這種情況,教師要從自身尋找原因,運用信息技術為課堂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讓學生的眼球能夠被教學內容吸引,激發學習興趣。除此之外,多媒體技術能夠以形象的方式呈現抽象的數學知識,用生動的圖片和視頻吸引和保持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其學習熱情,讓其在輕松、和諧且活躍的課堂氛圍中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比如,講解完《表內乘法(二)》,要復習1~9 的乘法口訣時,一些教師會直接點名學生背誦,再系統地回憶、總結一下,就算完成了復習課,但這種教學模式無異于強制的知識灌輸,對學生而言沒有實質作用。筆者在課堂上先為學生播放了動畫形式的乘法口訣兒歌,活潑的旋律和色彩豐富的畫面以及可愛的卡通人物都能幫助學生加深記憶。接著筆者又播放了提前錄制的“乘法口訣小故事”微課視頻,把每一個數字都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具體的事物,方便學生想象、帶入和計算,如數字5 可以聯想五星紅旗上的五顆星星,5×4 就是4 面國旗共有幾顆星星。學生非常直觀地獲取了知識,課堂反響很好。
2.密切聯系生活實際,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數學是一門應用學科,許多工作領域都要用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哪怕是最平常的買菜也要用到數學,所以教師要認識到生活是數學知識的來源,同時數學又為生活提供服務,在課堂教學中緊密聯系生活實際,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體會生活和數學間的聯系,自主探索數學的奧秘。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引入學生熟悉的生活物品、事件或者問題,幫助其從生活角度入手,認識和理解數學問題,反之也能將生活問題簡化為數學問題,靈活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比如,講解《長方形和正方形》一章中的“周長”時,教師先向學生介紹周長的概念,接著拋出一個問題:“假如要用籬笆圍一個長20米,寬10米的長方形菜園,那么籬笆長為多少?”學生剛看到題目時可能有些迷茫,但仔細讀題后就能反應過來這是一個求周長的問題,列式(20+10)×2=60(米),即籬笆長為60米。待學生基本掌握求解方法后,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求一下課本、練習冊和課桌的周長,看哪組求得又快又準。學生在動手動腦的過程中既鞏固了知識,又增強了自信。
3.適當拓展教學內容,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數學教材是經過精心編選的,其中的內容十分豐富,不僅有數學知識,還涉及數學歷史、數學家、數學趣聞等,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從這些內容切入,適當拓展和延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或者以此為主題,組織數學故事比賽、學習心得交流會等活動,讓學生自主收集數學資料、了解數學文化、領略數學的魅力,激發其熱愛數學的感情。當學生愛上數學后,自然會享受學習過程、掌握學習方法,達到高效學習的目的。
比如,講解《圓的周長》時,教師先引導學生通過測量和計算探索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系,當得到“一個圓的周長總是它的直徑的3 倍多一些”的結論時引入圓周率,教師可以拓展書中這一段的介紹,向學生講講祖沖之是怎么算的,這種算法在當時是非常先進的,他取得的成就早于西方國家一千年之久,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在結束講解后,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一個小任務,課后通過網絡、圖書借閱等渠道收集中外國家的古代數學成就,在下節課輪流介紹,大家共同了解前人的智慧,增強學生的數學學習熱情。
4.開展趣味游戲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趣味活動是一種很受學生歡迎的教學方法,教師將要教授的數學知識融合在游戲之中呈現給學生,不僅能夠簡單化原本比較復雜的數學知識,還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其探索欲望,而且游戲活動的形式還能讓學生手腦并用,在培養思維能力的同時鍛煉其動手能力,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小學生年齡小,對游戲活動有很高的熱情,在參與游戲時精神集中、專心致志,這是課堂教學所難以達到的效果。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組織靈活、有趣的游戲活動,如接力賽、開火車、搶答、猜謎等,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打造“善學課堂”,讓學生邊玩邊學,扎實掌握數學知識與技能。
比如,講解《100 以內數的認識》一章中的“比較大小”時,為了讓學生熟練掌握和靈活運用數學知識,筆者組織了兩個和比較大小有關的游戲活動。第一個是“選卡片、比大小”,先拿出課前準備的印有100 以內數的卡片,讓兩個學生各自抽取三張,兩人各選一張比較大小,誰的數字大誰贏,共比三次,三局兩勝,自己安排出卡順序。一組學生試玩過后覺得很有趣,其他學生也躍躍欲試,幾組結束后沒參加的學生有些失望,這時開展“占方陣”的游戲,教師用大屏幕展示兩個數字,讓學生比較大小,要填>就站教師左側,填<就站右側,填=則站在中間,每展示一組數字,學生有3 秒的選擇時間,要盡快站到相應位置,選錯的淘汰,坐回座位,幾局過后看哪些學生還留在場上,就是這堂課的小贏家。學生在游戲中不僅鞏固了知識,還訓練了思維和身體的反應速度,加深了知識的記憶。
數學課堂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啟迪學生智慧的重要陣地,為了高效達成教學目標,教師應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其學習熱情和動力,在此基礎上打造“善學課堂”,讓學生知道學什么和怎么學,愿意學習且善于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密切聯系生活實際,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善于運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適當拓展教學內容,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開展趣味游戲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寓教于樂,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