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張家港市金港中心小學 孫 佳
在小學音樂課程的教學中,歌唱是中心部分,而合唱是歌唱教學中的重要內容,但是,縱觀當前合唱教學的情況我們可以看到,存在學生合唱時缺乏科學指導、學生缺乏興趣等問題,使合唱教學的質量與預期相去甚遠。所以,教師有必要針對當前合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的措施,讓學生在多元化的指導方式下掌握合唱的技巧,在趣味性的競賽中感受到合唱的魅力,在樂器輔助下找到音準,以便有效地把握合唱的技巧,建立學習合唱的信心。
在小學音樂課堂中,教師教授的對象都是系統接觸音樂知識不久的學生,這些學生自身進行合唱學習的能力較弱,因此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科學的發聲訓練。在對學生進行教唱時,教師也要根據音樂曲調的不同,選擇差異性的教唱方式,以便學生在多元化的學唱形式中,真正地認識到對于不同的歌曲需要使用什么樣的氣息和聲音,以及如何在合唱時對這些氣息進行合理的運用等,使得學生始終保持良好的聲音狀態,把握好合唱的技巧。
比如,在小學音樂《西風的話》一課中,為了提高學生的學唱效果,教師就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唱方式,讓學生透過多重途徑提高練習合唱的效果。首先,教師可以先采用“逆向教學”的手段,對學生進行二聲部的教學,使得學生在掌握了這一知識點后,進行一聲部的學習。同時,教師也可以安排一部分學生唱詞,另一部分學生唱譜,以便對學生進行恰當的糾正。此外,教師再組織學生根據歌曲當中的意境進行音樂旋律的學習,幫助學生找準音準和音高,從而更好地展開合唱學習。在本首樂曲中黃自老師訴說了深秋深邃深遠、余味無情的意境,因此,在學生進行合唱練習時,教師也要學生在頭腦中構建相應的情境,以便學生隨著歌詞和曲調的變化,不斷地變換自己頭腦中想象的意境,達到根據歌曲意境記憶音樂旋律的效果。
可以看出,教師通過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歌曲的教唱,能夠讓學生不斷地加深對歌曲音準和旋律的記憶,促使學生在強化記憶中找準音準和音高,從而更好地展開合唱。
俗話說,興趣是學生最好的教師,只有學生對合唱有著濃厚的興趣,學生才會主動地展開學習活動,奠定有效學習合唱的基礎。我們都知道,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他們對新穎的事物有著偏愛,也會自愿將精力和時間放在新穎事物上,因此,音樂教師應當抓住這一特點,通過游戲、競賽等方式在課堂上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對合唱內容進行探索的積極性,以便引導學生主動地進行合唱內容的建構,逐步提高合唱的實力。
例如,在小學音樂《七色光之歌》一課中,就可以通過競賽的方式組織學生進行合唱學習,從而點燃學生的興趣。本首樂曲中表現了活潑、生機勃勃的情緒,在課堂上,教師先引導學生學唱這一歌曲,使得每個學生學會這首歌曲的唱法。隨后,教師根據學生的音色及學唱效果,對學生進行組員的安排,使組與組之間的合唱水平相當。之后,教師為學生講述競賽的規則: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參與競賽,其他小組和教師對表演組進行打分,得分最高的一組獲得合唱比賽的勝利。緊接著,教師為每個小組預留自主練習的時間,使學生在追逐小組勝利中,自主地練習合唱的技巧,提高合唱的效果。最后,教師再按照競賽的規則展開合唱比賽的活動,使學生在競技中感受到趣味性。
顯而易見,根據合唱的形式,為學生創建小組,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參與競賽,能夠促使學生產生合唱學習的強烈興趣,從而使學生積極地投入到合唱之中。
小學生本身的氣息不夠深,且對音準和節奏等表現出難以把握的狀態,這些因素會阻礙學生在音樂課堂上對合唱進行有效的學習,如果教師僅選用傳統的形式為學生教授合唱的唱法,那么勢必會增加教學的難度,降低合唱的教學成效。所以,為了減輕教學的難度,使合唱變得更加易學,教師可以選用樂器、角色扮演等方式,實施輔助教學,以便學生不斷地調整自己的音準,更好地配合其他同學開展合唱。
以小學音樂《八月桂花遍地開》這一樂曲的教學來說,教師就可以展開兩種輔助教學形式,穩步提高學生的合唱效果。首先,教師使用樂器為學生進行輔助。在教室中,教師可以利用電子琴來進行輔助,充當其中的一個聲部,并引導學生展開輪流的合唱,以便學生能夠逐步改正音準上的不足,加強樂器和歌曲之間的聯系。其次,教師組織學生展開相互輔助,讓學生扮演“小老師”。在學生學唱了本首歌曲后,學生的學唱效果也是千差萬別的,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可以按照優勢互補的原則,對學生進行分組,使得每個小組中既有音準、音高掌握效果較好的學生,也有音準、音高掌握效果一般的學生。隨后,學生在小組內進行互助,以便糾正同伴和自己在音準和音高上的問題。此外,小組內的輔助形式也可以增加學生之間的默契度,促使學生進一步優化合唱的效果。
由此看出,教師利用樂器的資源和分組的形式,為學生提供輔助,能夠讓學生更快地找到音準,從而糾正自己在合唱過程中的問題和不足,以便穩步提高合唱的效果。
在指導學生進行合唱的學習時,教師可以看到,不同學生對于合唱的學習能力是不同的,有的學生可以較快地掌握歌唱的技巧,從而高質地參與到合唱之中,而有的學生則因為自身音樂素養較弱,對歌曲的學唱效率較低。所以,如果教師對學生采用“一刀切”的指導形式,那么勢必會加大學生之間的差距,使得部分學生減弱學習合唱的信心。因此,教師有必要采用差異性的指導方式,在減少學生之間差異性的同時,促進學生合唱能力的針對性提高。
例如,在小學音樂《憶江南》一課的教學中,當教師組織學生對本首樂曲進行學唱后,教師可以看到不同的學生學唱的效果呈現明顯的差異,之后,教師根據學生的情況對學生進行定位和分層,指出哪些學生的音準和音高較為正確,哪些學生存在較大的問題。隨后,針對不同的學生,教師采用差異性的指導策略,如對于音準和音高掌握程度較好的學生,教師組織學生開展自主練習,而對于音準和音高掌握程度一般的學生,教師則進行悉心的指導,使得學生跟隨教師的腳步逐步找準音高和音準。在組織學生進行合唱練習后,教師也要根據學生的能力不同,對學生進行差異性的點評,如對于學唱能力較弱的學生,教師多采用鼓勵性的言語,以便堅定學生的信心。
可見,教師根據學生的不同音樂素養,對學生進行差異性的指導,能夠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使得每個層次的學生都可以實現學唱效果的提高,推動最終的合唱達到理想的狀態。
總而言之,教師應當在全面分析當前小學音樂課堂合唱教學的問題中,以多元化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合唱技巧的指導,并采用競賽等方式對學生進行合唱興趣的激活,以便學生逐步掌握合唱的方法,點燃合唱的興趣,從而在與其他同學進行配合中彰顯出自己的最佳水平,獲得豐富的音樂體驗,提高合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