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海門市東洲小學 顧卿卿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基因,始終影響著華夏兒女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古往今來,美術創作作為人類展示真、善、美的重要載體,在歷史文化舞臺上綻放著獨特的光芒。如今,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備受關注,傳統文化進校園背景下,弘揚傳統文化,也成為我們小學美術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只有將傳統文化滲透在美術課堂教學中,才能使小學生從中汲取成長的精神養料,尋根鑄魂,提升審美能力,堅定文化自信,成就健康人格,發展成為有用之才。
將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應用于美術教育,首先,教師需要具備良好的傳統文化修養,能夠準確解讀傳統文化的內涵,把握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才能在教學過程中引領學生感悟傳統文化的真諦,實現教育目標。因此,教師要做一個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者、學習者、保衛者、弘揚者,要通過深入學習,廣泛閱讀傳統文化經典之作等,不斷提升優秀傳統文化素養。在日常教學中要積極參加優秀傳統文化教研活動,在交流分享中,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實現共同提升。與此同時,學校應做好美術教師傳統文化學習的管理與監督,促進教師不斷走向自我完善,從而使教師在教學活動的開展中,能夠將傳統文化的精髓滲透在學生的心靈深處,成為學生健康成長的豐厚的精神養料。
其次,教師要結合小學生的教育規律,創新教學方式,結合學生的興趣將優秀的傳統文化與美術教學有機融合起來。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在美術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在課堂教學中給予學生表現自我、展示自我的時間,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積極性。比如,在執教《珍愛國寶——古代的青銅藝術》時,教師引領學生伴著音樂欣賞不同時期的青銅器作品,然后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青銅器到底給了自己什么樣的感覺。教師這樣的教學方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暢談了對祖先的智慧和精湛技藝的嘆服,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對傳統藝術的熱愛。針對小學美術教學課程架構單一的現狀,教師還應充分利用互聯網作為輔助教學手段,豐富學生的美術視野,在引領學生學習美術知識的同時,有目標地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促進學生對傳統藝術的審美能力的提升。
在中國浩如煙海的繪畫歷史中,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通過書畫作品得以表現。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欣賞這些書畫作品,讓學生感受歷久彌新的傳統文化強大的生命力,開啟學生在美術作品欣賞中的尋根之旅,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祖國的熱愛之情。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美術欣賞能力、歷史知識等,對書畫作品創作的時代背景、風土人情、作品創作的特點技巧等進行評析,讓學生領悟中華傳統書畫作品中所蘊含的寶貴的藝術價值。比如,在美術欣賞課《清明上河圖》的教學中,教師首先通過多媒體給學生播放了這幅圖,介紹說:“同學們,這幅圖描繪了北宋時期的都城汴京(今天的河南開封),汴河邊上鮮活的人民生活,整個畫卷中展示出一副繁榮與熱鬧的情景。今天,我們一起走進大宋,去汴京盡情游覽吧……”在作品賞析的過程中,教師可以介紹作品創作中的相關故事、時代背景等,讓學生的想象思考與之融合,深刻地解讀中國古代繪畫精湛的技巧、寫實的畫風等,滋養學生的藝術情懷的同時,領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與博大。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滲透中華傳統文化,教師一定要關注古詩詞的應用。古詩詞是傳統文化的精髓,其韻律之美、意境之美、語言之美等堪稱絕倫。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為了激活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造力、美術表現力等,可以將古詩詞融入課堂,為學生的藝術想象插上翅膀。比如,引導學生熟讀《江雪》這首詩,畫出詩中描繪的情景。再如,引導學生感受古詩詞中的色彩之美,解讀其中利用自然色的對比,強化讀者感覺的寫法。如“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一句中,可以讓學生想象陽光、白帆、青山所組成的畫面中,所蘊含的是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謳歌。對于畫法來說,多解讀這樣的詩歌,也會給學生的色彩表現以啟發。詩與畫的融合,可以引領學生寓畫于詩,提升創作水平,也促進了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詩與畫的融合也使學生置身在詩情畫意的情境中,領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精髓。
技能教學是小學美術教學中的重要環節之一,其中也包含了對民族傳統的傳承。基于此,在小學美術技能教學活動中,可以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引領學生感受、體驗傳統文化,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打下堅實的基礎。比如,在《風箏的魅力》的教學中,教師首先介紹了中國傳統風箏的種類,如串式風箏、立體風箏、硬翅風箏等,并通過課件給學生展示各種風箏的樣式,從而讓學生了解各類風箏的不同;然后介紹風箏的各種結構,中國傳統的扎風箏技藝:扎、糊、繪、綁,并引領學生動手實踐,讓學生在扎風箏的過程中體會到成功的愉悅,感受到中國傳統風箏文化的豐富內涵。又如在彩墨畫的教學中,教師可以以培養學生良好的作畫習慣為切入點,給學生介紹傳統的用筆、用墨方法,這些方法的優點是什么等,從而讓學生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之光,傳統文化的寶貴價值,培養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崇敬熱愛之情,增強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與此同時,教師對學生美術技能的傳授,也要結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興趣愛好、美術能力、生活體驗以及美術教育目標等。與之相應,不同年級的小學生應該具有不同的傳統文化學習目標。
小學美術教學中,雖然貫穿了很多傳統文化的內容,但是隨著傳統文化進校園的強力推進,在教學實踐中,小學美術教師也深刻地感受到僅僅依靠小學美術教材,很難融入更多的傳統文化內容。基于此,延伸小學美術課堂教學,是融入傳統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徑。只有將傳統文化和小學生的生活融合起來,才能強化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提升傳統文化學習的有效性。比如,師生一起參加一些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書畫展覽活動,讓學生在對這些書畫的鑒賞過程中,自然而然地解讀了傳統文化,強化了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再如,教師可以結合小學生喜歡觀看古裝影視劇的特點,給學生推薦一些優質的影視劇,提出問題,讓學生通過觀看來找出問題的答案,促進影視劇的學習。比如,學生在觀看京劇時,要求學生結合學習過的古裝戲曲人物知識,找出其中哪位是老生、花旦、武生等,在作畫時應該如何突出這些人物的特點,如何表現人物的表情,如何表現人物的衣著打扮等等。美術課堂的延伸,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感受傳統文化的豐富底蘊,也提升了學生傳統文化素養,在傳統文化的滋養下實現自我完善,自我塑造。
綜上所述,傳統文化進校園是一項長期的意義重大的工程,直接關系著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關系著未來社會優秀人才的培養。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如何將傳統文化的精髓滲透在每一個教學環節,以美術課堂為主陣地引領學生領略“傳統之美”,是我們每一位小學美術教師所面臨的具有挑戰性的課題。這就需要教師做好傳統文化進校園的先行者,努力學習傳統文化、實踐傳統文化,通過有效的美術教學方式,讓小學生真正領略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引導學生對美術產生更深層的理解,培養學生審美意識和美術綜合能力,提升教學的有效性,實現美術教學和傳統文化齊頭并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