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寧國市梅林鎮梅林學校 劉福翠
1.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鄉土教育資源開發與應用,既是農村地區小學美術基于自身優勢出發所開展的有效的教學探索與創新,也是推進小學美術生活化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進學生對美術知識的理解與掌握的有力路徑。換言之,開發鄉土教育資源,并將之應用于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之中,既可以向學生直接而形象地展示美術教學的內容,以便學生理解,而且更容易吸引學生的目光,并使其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進而結合美術角度的分析與實踐,激發出濃厚的好奇心理,產生更加高漲探索欲望。而這正是教師教學所期待的狀態與氛圍,也為高質量教學提供了重要保障。
2.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小學美術不僅要培養學生扎實的美術繪畫功底,還應具有并發揮其美育教育功能。也就是說,將美育融入到小學美術教學當中,陶冶學生的情感,培養其高尚道德情操,是小學美術美育功能得以發揮的集中表現,也極具現實意義。小學生年齡尚幼,審美意識發展不足,加之新時期網絡飛速發展,小學生很容易受到片面及不良思想的影響,其審美意識發展需要得到更多的關懷與引導。繁華的城市很美好,農村的鄉土環境同樣美麗,尤其是心中那無法割舍的鄉土之情。在農村小學美術課程教學當中,開發與應用鄉土教育資源,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即熱愛自己的家鄉,為身為家鄉人而自豪,樹立建設家鄉的遠大理想。
3.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創新意識與能力是新時期小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應該成為小學美術教學所應關注的重點。在農村小學美術教學當中,基于鄉土教育資源的開發與應用,可以使學生在濃郁的家鄉氛圍之中受到美術知識與技巧的渲染,豐富自己的視覺與感覺,還能夠運用美術這一藝術手法進行創新描述。
對于包括小學美術在內的整個農村地區的小學教育而言,要高度注重并充分利用鄉土教育資源這一寶貴財富,做好鄉土教育資源的開發與應用,以豐富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模式,切實提升教學成效。為了更好地實現鄉土教育資源的開發與應用,必須遵從與貫徹相應的原則方法。結合筆者教學經驗及探索,認為鄉土教育資源的開發應用原則應包含以下幾點:
1.興趣性原則。興趣性原則是鄉土教育資源開發與應用當中的重要原則,也是首要原則。換言之,只有著重于學生興趣的激發與調動,開發與應用一些被學生喜愛的鄉土教育資源,才能夠被學生所接受,實現教學目標。
2.綜合性原則。美術雖然是一門獨立學科,但它與其他學科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如,數學當中的繪圖,語文當中的課文情景插圖等,又或是現代社會中隨處可見的美術因素,如廣告、宣傳畫等等。在進行鄉土教育資源的開發應用過程當中,要基于綜合性原則,開展多方面、多途徑的綜合活動,提升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與探究發現能力。
3.實踐性原則。新課程改革明確提出,要強調學生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的培養與提升。對此,要高度注重實踐性原則,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在實踐活動中獲得知識與能力,培養積極而良好的心理品質。
4.本土化原則。堅持本土化原則,就是要充分挖掘與利用本地的資源,將其轉化為教育資源,更好地服務于教學。本土化資源,既可以是農村地區美好的自然風光,也可以是深遠而厚重的歷史文化。
1.自然資源的開發與應用。農村地區的自然資源十分豐厚,比如,山間的植物、林間的落葉、田間的莊稼等等。教師要運用好這些鄉土資源,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去,啟發學生的思維。比如,手工課上,教師可以讓學生就地取材,從家里帶來玉米、紅豆等,運用這些特殊材料制作拼貼畫或手工制品。學生們表現得興奮不已,做出來的作品也尤為精致。
2.人文資源的開發與應用。農村地區有自己獨特的人文資源,比如,名人故居、獨特的風俗習慣等等。學生對這些人文景觀再熟悉不過,也深深地烙印在他們的內心深入。小學美術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著重于開發與應用人文資源,以此來引發學生的共鳴,激發學生的興趣,并引導學生參與,打造高質量的課堂。比如,沙埠村深入挖掘本村特色文化,結合唐伯虎幾度游女兒山吟詩作畫的史實,建設“伯虎公園”,展示本村歷史風貌。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到“伯虎公園”進行實地參觀,領略鄉村旅游勝地深厚的文化內涵,以“伯虎公園游記”為主題,用畫筆描繪自己一路上的所見所感,并描繪出濃厚的鄉土之情。
3.社會資源的開發與應用。開發與應用社會資源,就需要密切關注并適時參與家鄉所組織的活動,進而從美術課程學習的角度去分析,要密切關注家鄉環境的變化。如,教師從梅林鎮政府網了解到的紅星壩水毀修復工程、農村垃圾清運以及“最后一公里”項目都在穩步推進之中,這些工程的實施,對于改善家鄉面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師可以將其作為今后美術社會資源開發與應用的備選項目,在保證參觀安全的前提之下,帶領學生進行實地參觀,以此感知家鄉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