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應用技術學院 湖南 常德 415000)
2017年10月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習近平總書記在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報告提出了中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正式確認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對于高校體育發展而言,也需要在認真領會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精神實質和豐富內涵的基礎上,緊緊圍繞黨的十九大提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基本方略,進一步明晰新時代賦予高校體育發展的新要求。
新時代的提出與確認是對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的進一步提升和強化。新時代背景下,健康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國民健康長壽,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重要標志,也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綱要的推進與發展是建成全面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基礎,是全面提升中華民族健康素質、實現人民健康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國家戰略。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提出的人的需求是由低級向高級不斷發展的,這一趨勢基本上符合大學生體育健康需求發展規律的。新時代背景下提出“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是我國高校體育未來15年發展總的行動綱領,也對大學生體育健康需求課程改革的影響意義深重。
大學生體育健康需求變化主要受社會變遷、學校發展、自身發展需要三個方面的影響。
新時代的到來伴隨著社會、經濟、科學、信息、文化、制度、“互聯網+”技術的不斷更新,大學生對體育健康的認知也愈加淡薄和淺化。在社會發展的同時,社會經濟的發展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物質基礎,科學信息的發展為學生提供了更便捷獲取體育知識的途徑,“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為學生提供了更多體育項目尤其是電競項目的選擇。隨著越來越多體育電競游戲的開發與應用,大量的占用了大學生體育健康學習與身體鍛煉的時間,越來越多的大學生主動地屏蔽了愈加豐富的體育活動和更多的獲取體育知識。
高校體育活動的內容主要有體育課程教學、體育課外活動、體育競賽三個方面。高校體育發展所面臨的困境同時也正是來自于這三個方面之間相互的關系,一是在高校體育教學場館和場地需求和課外活動場地與器材需求方面滿意度最低;二是高校在學校發展中對體育競賽活動重視度和對大學生體育健康需求的滿足度較低。高校在發展中受經費收入、國家政策和文件要求、體育教學活動的投入與產出比例等方面的影響對體育教學活動和體育課程的重視度進行邊緣化和淺入化。
健康是一個成熟個體在生活、學習和工作中必備的素質條件,高校大學生作為一個成熟的個體,對自身體育健康的需求的認知程度已大大高于中小學時期的認知。大學生在校期間有更充裕的時間來選擇自我滿意的體育活動和體育競賽項目并可以進一步的加強對已有的體育技能進行鞏固和鍛煉。大學生出于更好的認識體育、了解體育知識與技能,更好的塑造自身體育健康發展的需求,形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對高校體育課程和課外體育活動的選擇愈加多樣化和差異化。
貝塔朗菲的系統論核心思想是系統的整體觀念。大學生體育需求就是一個系統的工程,高校體育課程設置是體育健康需求下的核心子系統,通過系統論的研究使高校體育健康課程達到最優、最高效的設置。
《大學體育與健康大綱》(普修)指出課程是高校各專業的一門公共必修課,是大學體育課程的基礎課。該課程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適應社會進步與經濟發展人才的重要元素,體育課通過體育基礎知識、基本技術與基本技能教學和合理的身體鍛煉練習,塑造學生健康體魄,增進身心健康,培養終身體育運動意識與運動技能。“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是大學體育課程的出發點與落腳點。遵循大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規律,促進學生身心素質和社會適應等各方面平衡發展是課程教學的基本原則。
高校體育教學內容主要包括健康理論內容和健康實踐內容兩部分組成。其中健康理論課由健康理論部分、體育理論部分、體育鍛煉衛生、體育鍛煉醫務監督、運動損傷與防治組成;健康實踐課程由健身體育教材、生活體育教材、運動競技項目教材組成。高校體育教學課程內容在理論上較為完善,但是在現實教學中,大部分高校在教學內容上已經弱化。
高校基礎體育課程考核及評價分為平時成績占30%,期末總評占70%。平時成績包括基本知識、出勤、進步幅度及其它平時小練習。期末總評主要以《國家大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執行,選項技能考核成績按相應選項評分標準執行,使各選項班成績成正態分布。已有考核方式主要包括:教師考核、學生互評、教考分離等形式。高校體育教學課程的考核方式隨著大學生體育健康需求的改變已經不能適應現有的真實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體育教學的最重目標是整個過程,而不是一次簡單總評。
大學生體育健康的需求對當前體育課程設置的影響在師資專業的不足、課程數量的不足、教材教法的固化三個方面。
隨著大學生體育健康需求的不斷深化與新時代新事物新體育運動的不斷涌現,高校體育師資的專業范域與大學生日益增長的體育健康需求的矛盾也愈加明顯。雖然高校體育教師本身是一專多能,但由于受國內體育教育的局限,高校體育教師的一專尤為突出,而多能方面有所欠缺,在新時代體育產業不斷更新與日益發展的當下,高校體育教師的專業技能的不足之處,成為制約高校體育健康課程改革的重點阻力點。
課程不足的突出問題是專業培養目標與社會需求脫節,依據《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第五、六條規定,普通高校體育課程要求一、二年級必須開設四個學期共144學時,且學生修滿規定學分達到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基本要求是其畢業的必要條件之一。同時,普通高校應對大三及以上年級的學生開設體育選修課,根據查詢數據資料顯示,當前大部分高校體育健康課程四學期共128學時,大三體育選修課程也是選修項目設置較少。
教材教法固化問題逐漸成為影響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重要阻力,很多高校在沿用體育教學教材上遠則是“十一五”規劃教材,近則是“十一五”規劃教材。在教學教法上延尋教材上的講解、直觀法、示范法、糾正動作法、分組練習法、游戲法、競賽法等固定的方式。隨著新時代大學生體育健康需求的不斷更新,已有的教材與教法已完全不能滿足需求。
隨著新時代社會經濟的發展,大學生體育健康需求也隨之變化,因此及時調整高校體育課程的方向是與大學生體育健康需求緊密銜接的關鍵。從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出發,我們認識到人的發展實質是人的全面發展與人的自由發展的統一,是在全面發展基礎上的“個人獨創和自由的發展”,全面發展的人同時也是具有個性和主體性的個人,這種思想和學說,是我們高校大學生體育健康需求全面發展的理論依據和實踐基礎。
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指出:“支持大學開展教師教育,創造條件,整合優勢學科的學術力量,開設厚基礎、寬口徑、多樣化的教師教育課程。創新教師培養形態,突出教師教育特色,造就學科知識扎實、專業能力突出、教育情懷深厚的高素質復合型教師。”對于新時代的高校體育長遠發展而言,也應高度重視體育師資隊伍專業化建設。通過國培、省培計劃專門培養高校體育教師,使其由“一專多能”向“一專+多專多能”的發展,以更好的滿足新時代大學生體育健康不斷更新的體育需求,更好地服務高校體育課程的改革。
構建高校體育課堂+課外體育多元體系,以便于更好的滿足大學生對美好健康生活的需求。對于新時代的高校體育發展而言,要樹立以大學生為中心的發展理念,以促進學生的“五育”多元發展、以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體育健康生活需求為目標,通過深化改革體育課程發展質量,讓高校體育發展成果更平衡、更充分地被學生所共享。
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建立“互聯網+國際”一體化課程實施體系。我國高校體育課程改革也亟需互聯網思維,學習和關注國外不同體育課程的教材,以“需求—改革”為手段,對已有的體育教材進行完善與補充。同時,借鑒國際經驗,現行歐美國家和日本等體育教學相對發達,可借鑒的體育教學方法有美國以興趣愛好授課的情境與競賽法、探究式教學法、發現法、合作教學法、程序教學法;英國以興趣愛好授課的體育教學教法有發現法、合作教學法、情境與競賽法、探究式教學法;日本以項目授課的小群體教學法、競爭法、講解示范法、自主練習法、發現法。新時代的高校體育課程的改革需要與時俱進,不斷學習與自我創新,才能更好的滿足大學生體育健康的實踐需求。
新時代背景下高校大學生體育健康需求具有選擇特色,即健康需求由單一化需求向多元化需求方向發展。大學生的體育健康需求內容豐富,高校體育課程設置在受到社會變遷、學校、學生自我發展因素的影響下已經不能適應大學生體育健康需求,師資的不足、課程數量不足、教材教法的固化是影響新時代大學生體育健康需求課程改革的重要影響因素,因此新時代的高校體育課程設置要朝專業化、體系化、國際化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