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劍鳴
橈骨遠端不穩定骨折是臨床常見多發的骨折類型之一,其主要的發病人群為中年女性患者,多由低能量損傷所致[1]。目前臨床常以保守治療與手術治療的方式幫助患者進行骨折復位,其中保守治療以手法整復石膏固定為主,其具備操作簡易、費用較低、對部分關節功能恢復無影響的優勢,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會對患者的肢體功能造成限制,導致畸形愈合率較高,因此使用效果受限[2]。有關研究認為,鎖定鋼板治療手術是治療橈骨遠端不穩定骨折的最佳方式,能夠獲得理想的治療效果[3]。基于此,為了進一步對比兩種治療方式的效果,本文對比分析了鎖定鋼板治療橈骨遠端骨折的應用及臨床預后情況,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6 年8 月~2019 年8 月本院診治的30 例橈骨遠端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治療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15 例。對照組男9 例,女6 例;平均年齡(65.52±5.24)歲。實驗組男8 例,女7 例;平均年齡(65.25±2.88)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4]①均符合臨床橈骨遠端不穩定骨折診斷標準;②患者均知情同意。
1.2.2 排除標準[5]①合并其他類型骨折;②精神障礙者;③軟組織嚴重損傷者;④合并心、肝、腎、肺疾病者。
1.3 方法 對照組行石膏外固定治療:患者于入院后接受常規影像學檢查,對患者的骨折情況以及位置進行準確的判斷,進行手法復位,石膏固定并檢查復位情況,之后定期攝片了解骨折處位置及骨折端愈合情況[6]。
實驗組行鎖定鋼板治療:予以患者臂叢神經麻醉,取仰臥位,從患側遠端掌側切開,注意保護橈動脈,切開旋前方肌,充分暴露骨折端,清理血凝塊,及細小碎片,在直視和C 臂X 線機透視下進行復位(盡量接近正常的掌傾角、尺偏角以及橈骨高度復位),按照骨折角度,對鋼板預彎后打孔擰入合適長度螺釘固定,檢查復位情況,引流縫合[7]。
1.4 觀察指標 ①對比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不良反應包括腫脹、感染、腕關節不穩定等。②對比兩組患者的掌傾角。③對比兩組患者的尺偏角。④對比兩組患者VAS 評分,分值越低表明疼痛越輕。⑤對比兩組患者的橈骨高度。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 實驗組感染1 例,占比6.67%。對照組腫脹3 例,占比20.00%;感染1 例,占比6.67%;腕關節不穩定2 例,占比13.33%。實驗組不良反應發生率6.67%低于對照組的4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掌傾角對比 術前,實驗組掌傾角為(-7.48±8.45)°,對照組掌傾角為(-7.14±8.25)°,兩組掌傾角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實驗組掌傾角為(10.25±0.77)°,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58±1.4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尺偏角對比 術前,實驗組尺偏角為(11.62±3.12)°,對照組尺偏角為(11.20±3.20)°,兩組尺偏角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實驗組尺偏角為(20.14±1.32)°,顯著高于對照組的(16.25±2.4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兩組橈骨高度對比 術前,實驗組橈骨高度為(3.52±2.14)mm,對照組橈骨高度為(3.47±2.22)mm,兩組橈骨高度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實驗組橈骨高度為(10.69±1.24)mm,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01±1.03)mm,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2.5 兩組VAS 評分對比 術前,實驗組VAS 評分為(6.25±1.36)分,對照組VAS 評分為(6.47±1.03)分,兩組VAS 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實驗組VAS 評分為(2.94±0.11)分,顯著低于對照組的(4.36±1.02)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1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n(%)]
表2 兩組掌傾角對比(,°)

表2 兩組掌傾角對比(,°)
注:與對照組術后對比,aP<0.05
表3 兩組尺偏角對比(,°)
注:與對照組術后對比,aP<0.05
表4 兩組橈骨高度對比(,mm)

表4 兩組橈骨高度對比(,mm)
注:與對照組術后對比,aP<0.05
表5 兩組VAS 評分對比(,分)

表5 兩組VAS 評分對比(,分)
注:與對照組術后對比,aP<0.05
橈骨遠端不穩定骨折臨床發病率較高,好發于中老年人群,尤其是老年女性。老年骨質疏松等因素引發的橈骨遠端骨折復位后二次骨折即為不穩定性骨折,患者病發后的臨床表現通常為手腕功能活動受限,并伴有劇烈疼痛,隨著病情的發展還會影響到手掌與手臂功能,部分患者還伴以肢體痙攣等癥狀,對患者的日常生活與身心健康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8]。若未對患者予以及時治療,不僅會增加之后的治療難度,導致關節炎等并發癥的發生,嚴重時還會導致患側肢體發生畸形[9]。石膏外固定是治療橈骨骨折的常用方式,能夠幫助患者穩定骨骼,避免軟組織損傷,促進血液的正常循環,避免骨折愈合過程中發生移位,但石膏外固定對于橈骨遠端不穩定骨折的治療效果欠佳,石膏固定的方式缺乏一定的彈性,易導致固定后會出現過松、過緊的情況,若患者在固定前存在水腫,則水腫消退后會導致石膏發生松動[10]。進而容易導致復位丟失,骨折斷端再移位。若患者在固定過程中發生水腫,石膏則會壓迫患肢影響到血液的正常運行,不僅使患者出現脹痛等癥狀,還增加了肢體的僵硬度。與石膏外固定治療相比,手術治療操作性更高,復位效果更加理想[11]。手術治療不僅能夠有效降低肢體僵硬與萎縮情況的發生,還能解除石膏固定對患者肢體的限制,不僅固定效果顯著,還能有效避免骨折移位的發生,更利于患者骨折復位的穩定性,促進患者的快速愈合[12]。更利于早期康復鍛煉。但手術治療也存在一定的風險,因此選擇合理的固定方式是幫助患者改善病情的關鍵所在[13]。本文研究對患者采取的是鎖定鋼板治療,該種治療方式具有較好的恢復解剖結構能力,能夠促進患者骨折的恢復和愈合[14]。鎖定鋼板治療采用的鋼板預彎技術更接近人骨的應力,能夠符合橈骨解剖形態的弧度,構成了完整的生物力學支架,可有效減少與肌腱及神經的接觸,降低不良刺激,為掌側鎖定鋼板提供良好的固定與支撐效果,幫助患者恢復橈骨原有長度,且術后患者不易發生碎骨塊移位,能夠優化橈骨短縮及掌傾角,具有較高的安全性,有利于患者手腕功能的恢復,創傷更小,更適用于老年患者,具備較高的臨床使用價值[15]。通過本文論述可知,實驗組不良反應發生率6.67%低于對照組的4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術后掌傾角、尺偏角、橈骨高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術后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橈骨遠端不穩定骨折患者應用手術治療術效果優于石膏外固定治療,能夠促進患者的快速康復,值得臨床推廣和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