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煒, 李容芳, 陳麗娟
(佛山市南海區第四人民醫院 婦科, 廣東 佛山 528211)
宮腔粘連是臨床常見的婦科疾病之一, 其發生與子宮內膜受損相關, 臨床表現為月經減少、 閉經、 不孕等, 對患者生活質量影響極大[1]。 目前, 臨床常采用宮腔鏡下宮腔粘連電切術對宮腔粘連患者進行治療, 可使患者宮腔恢復至正常形態, 并使卵管、 宮腔、 頸管之間相互連通正常, 進而達到改善妊娠、恢復月經及改善受孕的目的[2]。 中、 重度宮腔粘連患者術后復發仍是臨床關注的重點。 基于此, 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COOK球囊支架放置時間對患者子宮內膜修復情況及術后復發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選取 2018 年 1 月至 2020 年 2 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宮腔粘連電切術患者50 例, 根據不同COOK 球囊支架放置時間分為兩組各 25 例。 對照組年齡 23 ~41 歲, 平均(33.61 ± 8.49) 歲; 孕次 1 ~ 3 次, 平均 (1.97 ± 0.81) 次; 粘連程度: 中度 17 例, 重度 8 例。 觀察組年齡 24 ~ 43 歲, 平均(33.70 ± 8.53) 歲; 孕次 1 ~ 4 次, 平均 (2.04 ± 0.87) 次; 粘連程度: 中度 16 例, 重度 9 例。 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05), 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 ①無內分泌功能異常、 白帶異常等癥狀; ②臨床資料完整; ③根據 《宮腔粘連臨床診療中國專家共識》[3], 患者疾病類型為中、 重度。 排除標準: ①存在手術禁忌證者; ②肝、 腎等器官嚴重異常者; ③宮頸癌、 子宮內膜癌患者; ④因子宮內膜結核所致閉經者。
1.3 治療方法兩組均于月經干凈后3 ~5 d 于宮腔鏡下行宮腔粘連電切術治療。 觀察組: 術后將球囊子宮支架放置于宮腔內, 并用生理鹽水 4 ~ 4.5 mL 使球囊充盈; 7 d 后于平宮頸外口將球囊導管端剪短, 并使COOK 球囊支架繼續放置至30 d,術后30 d 取出球囊, 觀察內膜及宮腔形態。 對照組術后將觀察組相同型號的球囊支架置于子宮腔內, 7 d 后取出COOK 球囊支架, 30 d 后復查。 兩組術后進行陰道流血、 腹痛等常規監測, 同時予以抗生素 1 d, 補佳樂 (DELPHARM Lille S.A.S.,進口藥品注冊證號 H20160679) 2 mg/次, 每日 3 次, 持續治療21 d, 并于第16 d 加用黃體酮軟膠囊 (浙江愛生藥業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 H20031099) 0.1 g/次, 每日 2 次。 兩組患者術后3 個月禁止盆浴及性生活。
1.4 評價指標①子宮內膜修復情況: 應用B 超對患者術前、術后1 個月、 術后3 個月的子宮內膜厚度進行檢測, 以評價子宮內膜修復情況。 ②宮腔形態: 術后1 個月應用宮腔鏡對患者的宮腔形態進行檢測, 觀察宮腔重建情況, 分為正常、 基本正常、 異常, 重建率 =正常率 + 基本正常率。 ③并發癥: 統計兩組患者的大出血 (出血量>500 mL)、 陰道分泌物增多、 發熱、 急性腹痛等發生情況。 ④術后復發情況: 記錄兩組患者術后3 個月內宮腔粘連復發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4.0 軟件進行數據處理。 計量資料以表示, 采用 t 檢驗; 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 采用 χ2檢驗。 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子宮內膜厚度術前, 兩組的子宮內膜厚度無統計學差異(P >0.05); 術后 1 個月、 3 個月, 兩組的子宮內膜厚度均較術前增加, 且觀察組大于對照組 (P <0.05)。 見表 1。
表1 兩組術前及術后1、 3 個月的子宮內膜厚度比較 (, mm)

表1 兩組術前及術后1、 3 個月的子宮內膜厚度比較 (, mm)
注: 與同組術前比較, *P <0.05。
組別 n 術前 術后1 個月 術后3 個月觀察組 25 4.81±0.97 6.11±1.14* 7.24±1.04*對照組 25 4.83±0.91 5.46±1.05* 6.54±1.10*t 0.075 2.097 2.312 P 0.940 0.041 0.025
2.2 宮腔形態觀察組的宮腔形態重建率為100.00%, 與對照組的 92.00%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05)。 見表 2。

表2 兩組患者的宮腔形態重建情況比較 [n (%)]
2.3 并發癥觀察組的并發癥總發生率為 4.00%, 低于對照組的 32.0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 <0.05)。 見表 3。

表3 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n (%)]
2.4 術后復發隨訪3 個月, 觀察組的術后宮腔粘連復發率為16.00% (4/25), 對照組的復發率為 40.00% (10/25), 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χ2= 3.571, P = 0.059)。
任何因素造成的子宮內膜破壞均可能導致宮腔粘連的發生, 電切術粘連分離是目前臨床用于治療宮腔粘連的常用手段, 但因宮腔壁受損, 會直接引發炎性反應, 隨后48 ~72 h肌纖維母細胞出現增生, 并產生大量膠原纖維[4], 纖維隨時間推移形成致密粘連, 該情況亦是宮腔粘患者易復發的主要原因。 因此, 防止宮腔粘連術后復發至關重要。
COOK 球囊是根據宮腔形態制作的一種硅膠物, 放入宮腔充盈后, 能夠撐起整個子宮體, 包括最易發生粘連的子宮邊緣, 借助壓力在支撐的同時完成止血和形成屏障功能, 促進術后創面愈合[5]。 在機械屏障為主的治療中, 帶器時陰道少量流血、 支架脫落為常見癥狀, 排除少數患者宮頸本身松弛外, 宮內支架及宮腔鏡手術均會對子宮產生刺激而釋放前列腺素, 引發子宮痙攣, 提高肌層收縮, 使支架排出體外。 而COOK 球囊支架模擬宮腔形態, 體積較小, 同時不易發生嵌頓, 對子宮內膜的刺激相對較小, 有利于子宮內膜生長, 能夠在作為屏障的同時調節子宮內壁大面積受壓保持平衡, 防止子宮出血發生[6]。COOK 球囊支架說明書建議宮腔放置時間為24 h 內, 但支撐時間過短無法阻止新的粘連形成, 長時間放置是否安全有效, 還需要實踐與理論的支撐。 本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術后1 個月、 3 個月的子宮內膜厚度大于對照組, 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但兩組的宮腔形態重建率及術后復發率無顯著差異,表明延長COOK 球囊支架放置時間, 能夠減少子宮粘連再次發生, 并發癥較少, 且不會提高復發率, 療效更為確切。 但因本研究樣本量較小, 隨訪時間較短, 遠期療效仍需進一步探討。
綜上所述, 延長COOK 球囊支架放置時間能夠有效促進宮腔粘連患者子宮內膜修復及宮腔形態重建, 防止宮腔粘連再發生, 且并發癥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