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欣, 李玉勝, 方亞玲, 孫欣
(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放療科, 安徽 合肥 230022)
原發性肝癌是臨床常見的惡性腫瘤, 相關數據[1]統計,全球每年的新發病例、 死亡病例均超80 萬, 而我國每年約有32 萬人死于原發性肝癌。 由于原發性肝癌早期發病隱匿, 且缺乏典型癥狀, 易被患者忽視, 故大部分患者確診時已處于中晚期, 喪失了最佳手術時機。 肝動脈化療栓塞術 (TACE) 是治療喪失手術時機的原發性肝癌患者的有效手段。 但受多種復雜因素影響, 如雙重血供、 多側支循環導致腫瘤不完全壞死等,難以取得預期療效。 近年來, 隨著放療技術提高, 容積旋轉調強 (VMAT) 放療在原發性肝癌中的應用越來越受到臨床重視。但臨床鮮有關于VMAT 結合TACE 治療原發性肝癌的相關研究,為此, 本研究探討VMAT 結合TACE 治療原發性肝癌的療效。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8 年 6 月至 2019 年 6 月我院收治的 88例原發性肝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患者及其家屬對研究知情,簽署知情同意書, 研究獲得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 ①符合原發性肝癌的診斷標準[2]; ②年齡>18 歲, 首次發??; ③首次行 TACE 和 (或) VMAT; ④病理分期Ⅲ ~Ⅳ期; ⑤預計生存期>3 個月; ⑥Karnofsky 評分 (KPS) ≥60 分。 排除標準:①繼發性肝癌; ②合并其他惡性腫瘤; ③入組前3 個月接受過介入治療; ④存在全身感染、 嚴重出血; ⑤存在嚴重心、 肝、腎功能障礙。 采用隨機抽簽法將入選患者分為兩組。 觀察組44例, 男 26 例, 女 18 例; 年齡 29 ~ 63 歲, 平均年齡 (40.52 ±5.62) 歲; 腫瘤直徑 2.4 ~ 6.1 cm, 平均直徑 (3.83 ± 0.59) cm。對照組 44 例, 男 24 例, 女 20 例; 年齡 27 ~ 62 歲, 平均年齡(40.29 ± 5.54) 歲; 腫瘤直徑 2.7 ~ 6.3 cm, 平均直徑 (3.95 ±0.66) cm。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無統計學差異 (P >0.05)。
1.2 治療方法對照組行 TACE: 局麻, 鋪無菌巾, 按 Seldinger技術行右股動脈穿刺插管, 經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技術 (DSA)實施腹主動脈、 腸系膜上動脈、 門靜脈造影, 明確是否存在癌栓, 找到腫瘤供血動脈, 將微導管置入腫瘤供血動脈后, 注入化療藥物, 化療方案為1.0 g 5-氟尿嘧啶、 150 mg 奧沙利鉑、0.3 g 亞葉酸鈣, 根據病灶大小及血供注入超液態碘化油, 完成栓塞后行DSA 造影, 確保栓塞效果滿意后結束, 術后予以常規保肝治療。 觀察組在 TACE 后 7 d 行 VMAT: 患者取仰臥位,囑患者雙手抱頭, 并固定負壓袋。 行CT 掃描, 掃描后在CT 圖像中勾畫大體腫瘤體積 (GTV) 及危及器官 (OAR), 經圖譜自動輪廓勾畫軟件確定計劃靶區體積 (PTV), 設計雙弧VMAT計劃, 劑量目標為2 Gy/次, 采用95%劑量先包繞PTV, 劑量歸一方式為100%歸一至靶區平均劑量, 用6 MV X 線, PTV:V95≥95%, Dmax≤60 Gy, Dmin≥54 Gy; 胃: Dmax≤50 Gy, V40<30%; 腎: Dmean≤18 Gy, V20<30%; 小腸: Dmax≤50 Gy; 脊髓:Dmax≤45 Gy; 正常肝: Dmean≤33 Gy。
1.3 觀察指標①參照相關療效標準[3]評估療效: 完全緩解(CR): 癥狀基本消失, 病灶動脈期增強顯影消失, AFP 水平恢復正常, 維持時間>4 周; 部分緩解 (PR): 癥狀明顯改善, 病灶動脈期增強顯影直徑較治療前降低50%以上, AFP 水平較治療前降低; 穩定 (SD): 癥狀有所改善, 病灶動脈期增強顯影直徑較治療前降低 25% ~ 50%; 進展 (PD): 癥狀無改善或加重, 病灶動脈期增強顯影直徑較治療前降低<25%或見新病灶。穩定率 = (CR 例數 + PR 例數 + SD 例數) /總例數 × 100%。②血清腫瘤標志物: 采集患者治療前、 治療后的空腹外周靜脈血 3 ~ 5 mL, 按 3 000 r/min 離心 10 min 后, 取上層血清凍存于-20 ℃冰箱中, 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血清腫瘤標志物CA199、 AFP、 VEGF 水平。
1.4 統計學分析使用SPSS 24.0 軟件處理數據。 計數資料以率(%) 表示, 采用 χ2檢驗; 計量資料以表示, 采用 t 檢驗。 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的療效比較觀察組的穩定率為88.64%, 顯著高于對照組的 70.45% (P <0.05)。 見表 1。

表1 兩組的臨床療效比較 [n (%)]
2.2 兩組的血清腫瘤標志物比較治療前, 兩組的血清CA199、AFP、 VEGF 水平無顯著差異 (P >0.05); 治療后, 觀察組的CA199、 AFP、 VEGF 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 (P <0.05)。 見表 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的血清腫瘤標志物比較 ()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的血清腫瘤標志物比較 ()
注: 與同組治療前相比, *P <0.05。
指標 時間 觀察組(n=44)對照組(n=44) t P CA199 (U/L) 治療前 81.47±10.36 81.35±10.27 0.055 0.957治療后 37.56±6.81* 50.17±7.13* 8.484 0.000 AFP (ng/mL) 治療前 183.49±30.14 183.42±30.08 0.011 0.991治療后 76.64±20.01* 91.36±20.39* 3.418 0.001 VEGF (pg/mL) 治療前 386.85±50.14 386.89±50.17 0.004 0.997治療后 207.64±26.34* 266.19±28.97* 9.919 0.000
TACE 的原理是將化療藥物和栓塞劑注入腫瘤供血動脈中,通過阻斷腫瘤供血動脈使腫瘤缺血、 缺氧, 最終抑制腫瘤生長轉移, 化療藥物本身亦具備殺傷腫瘤細胞作用。 研究[4]表明,肝癌細胞常有抗藥性, 常規化療藥物對原發性肝癌不敏感, 在TACE 中作用有限。 氟尿嘧啶可在體內轉化為5-氟-2'-脫氧尿嘧啶核苷酸, 并抑制胸腺嘧啶核苷酸合成酶, 通過阻斷脫氧尿嘧啶核苷酸轉化為脫氧胸腺嘧啶核苷酸, 起到抑制DNA 生物合成作用, 從而發揮抗腫瘤作用。 奧沙利鉑是一種新型的鉑類抗癌藥物, 該藥通過產生烷化結合物后作用于DNA, 并形成鏈內及鏈間交聯, 抑制DNA 合成及復制。 亞葉酸鈣可解除過量葉酸拮抗物在體內引起的毒性反應, 并能促進胸腺嘧啶核苷酸、 DNA 及蛋白質合成。 高嵩等[5]的研究表明, TACE 聯合奧沙利鉑、 氟尿嘧啶、 亞葉酸鈣治療中晚期原發性肝癌的近期療效肯定, 且安全性高。 但根據以往臨床經驗, TACE 可能存在栓塞不完全情況, 需多次治療, 影響遠期療效。
VMAT 屬于調強放療技術, 通過治療機架快速旋轉以及多葉準直器動態改變, 使射野方向、 大小、 形狀發生改變, 并通過改變治療加速器劑量率實現快速調強放療。 目前, VMAT 在宮頸癌、 前列腺癌、 鼻咽癌中的療效獲得臨床認可[6]。 本研究將TACE 結合VMAT 應用于原發性肝癌中, 結果顯示, 觀察組的穩定率顯著高于對照組, 表明VMAT 結合TACE 治療原發性肝癌療效確切, 分析原因是兩種方法結合可起到協同增強作用, 能有效清除殘留的腫瘤細胞, 提高治療效果。 CA199 作為臨床廣譜腫瘤標志物, 在多種惡性腫瘤中呈高表達; AFP 是一種主要由胎兒肝細胞和卵黃囊合成的糖蛋白, 在成年人中含量極少, 當肝細胞發生癌變時, AFP 水平顯著升高。 戴剛毅等[7]的研究表明, AFP 與原發性肝癌患者的惡性程度呈正相關。VEGF 是一種促血管新生效應較強的細胞因子, 可調節血管內皮細胞功能, 并在腫瘤細胞侵襲和轉移中起到重要作用。 本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治療后的CA199、 AFP、 VEGF 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 表明TACE 結合VMAT 可降低原發性肝癌患者的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 分析原因是兩種方法結合可增強殺滅腫瘤細胞作用, 從而降低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
綜上所述, VMAT 結合TACE 治療原發性肝癌患者的效果顯著, 可有效降低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 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