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艷鴿
(河南省人民醫院/鄭州大學人民醫院 腦血管一病區, 河南 鄭州 450003)
顱內動脈瘤是指顱內動脈管壁上出現的異常膨出, 多因顱內壓力升高或顱內動脈血管壁局部缺陷所致, 好發于40 ~60歲中年女性[1]。 顱內動脈瘤夾閉術是目前臨床治療顱內動脈瘤最常用的手段, 雖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但該術式創傷較大,術后并發癥較多, 易延長患者康復時間[2-3]。 因此術后予以有效護理干預, 對促進患者轉歸至關重要。 基于此, 本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顱內動脈瘤夾閉術患者82 例, 旨在觀察優化護理干預的臨床應用效果, 以期為臨床提供更多參考依據。
1.1 一般資料選取 2017 年 1 月至 2019 年 12 月在我院行顱內動脈瘤夾閉術的82 例顱內動脈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根據術后護理干預方式的不同分為觀察組 (n = 45) 與對照組 (n =37)。 觀察組中男 12 例, 女 33 例; 年齡 43 ~ 61 歲, 平均年齡(52.64 ± 4.31) 歲; 動脈瘤位于腦底動脈環前半部 35 例, 位于腦底動脈環后半部10 例。 對照組中男9 例, 女 28 例; 年齡44~ 62 歲, 平均年齡 (60.35 ± 4.27) 歲; 動脈瘤位于腦底動脈環前半部29 例, 位于腦底動脈環后半部8 例。 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05), 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對照組行常規護理干預: 術后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 發現異常情況及時告知醫師處理; 予以患者飲食指導, 提供相應營養餐搭配方案, 告知患者飲食需清淡等; 根據患者恢復情況指導其進行早期康復訓練等。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行優化護理干預, 具體內容如下: (A) 護理流程制定:①成立干預小組: 由主治醫師、 護士長、 高年資護士及專科護士組成干預小組, 為患者提供全面護理服務, 同時明確各護理成員的工作內容, 確保護理到位。 ②制定護理流程: 翻閱患者病歷, 了解其合并癥及病情發展情況, 并根據具體情況制定針對性護理措施, 初步將術后護理流程制定為生命體征干預、 病情監測干預、 飲食指導、 睡眠干預、 運動干預、 并發癥干預及出院指導, 護理期間可根據患者病情變化適當調整護理流程。(B) 護理流程實施: ①生命體征干預: 患者出手術室后, 由2~3 名專科護士將患者平穩搬運至病床上, 并將其送至病房,途中嚴密觀察患者生命體征; 入病房后, 在護士長或高年資護士指導下, 由1 名專科護士為患者連接心電監護儀, 同時予以氧氣吸入, 另1 名??谱o士妥善固定一類導管, 并觀察患者瞳孔、 意識、 言語、 肢體活動、 傷口等情況, 將觀察結果報告給護士長或高年資護士。 ②病情監測干預: 由2 名??谱o士定期嚴密觀察患者, 如有病情變化及時告知高年資護士及主管醫生, 根據病情及時制定、 調整治療方案和護理措施。 ③飲食指導: 因顱內動脈瘤夾閉術會影響患者腦血供, 且饑餓易增加胃腸道血液供應, 加劇腦缺血情況, 延緩神經功能恢復, 故在病情監測期間告知患者家屬, 在患者意識清醒后, 可適當予以清淡、 流質食物食用, 并在肛門排氣后予以易消化、 高蛋白類食物食用。 ④睡眠干預: 因手術及術后使用的營養神經類藥物易影響患者睡眠質量, 故要求患者在晚上21:00 前入睡, 并由1名專科護士按時對病房進行熄燈操作, 同時播放輕柔的催眠音樂, 促進患者入睡, 同時告知患者若夜間起夜, 需在蘇醒后等待1 min 再平臥起身, 避免體位性低血壓發生。 ⑤運動干預:由1 名專科護士指導并協助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訓練, 如被動肢體鍛煉、 下床慢走等, 并根據患者病情恢復情況, 適當增加運動量及運動強度。 ⑥并發癥干預: 查房期間??谱o士密切觀察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 并及時告知醫生, 以便予以對癥治療。 ⑦出院指導: 于患者病情允許、 經主治醫師判斷可出院后, 由1 名專科護士指導患者家屬辦理出院手續, 并告知患者出院后相關注意事項及回院復查時間。
表 1 兩組的 WHOQOL-BREF 評分比較 (, 分)

表 1 兩組的 WHOQOL-BREF 評分比較 (, 分)
注: 與本組干預前比較, aP <0.05。
組別 n 軀體干預前 末次干預后 干預前 末次干預后 干預前 末次干預后 干預前 末次干預后 干預前 末次干預后觀察組 45 53.26±10.23 81.27±12.44a 64.45±8.64 80.27±8.62a 65.37±7.41 83.24±7.98a 63.27±9.13 85.24±9.94a 60.27±9.62 86.24±9.97a對照組 37 53.24±10.43 70.23±12.31a 65.34±8.44 72.33±8.74a 64.52±7.85 73.24±7.84a 63.24±9.51 74.24±9.67a 60.37±9.55 75.21±9.96a t 0.009 4.022 0.469 4.119 0.503 5.690 0.015 5.062 0.047 4.988 P 0.993 0.000 0.640 0.000 0.616 0.000 0.988 0.000 0.963 0.000心理 社會 環境 綜合
1.3 評價指標①于干預前、 末次干預后, 應用世界衛生組織生活質量測定簡表 (WHOQOL-BREF) 評估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 該量表涵蓋軀體、 心理、 社會、 環境、 綜合 5 個維度, 共26 個條目, 各條目均采用5 級評分法, 各維度總分均為 100分, 評分與生活質量呈正比。 ②統計兩組患者干預期間的運動功能障礙、 顱內血腫、 再出血等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 SPSS 18.0 軟件處理數據。 計量資料以表示, 行 t 檢驗; 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 行 χ2檢驗。 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生活質量末次干預后, 兩組的 WHOQOL-BREF 各維度評分均高于干預前, 且觀察組的WHOQOL-BREF 各維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 (P <0.05)。 見表 1。
2.2 并發癥干預期間, 觀察組的運動功能障礙、 顱內血腫、再出血發生例數分別為 0 例、 1 例、 0 例, 并發癥發生率為2.22%; 對照組的運動功能障礙、 顱內血腫、 再出血發生例數分別為 2 例、 4 例、 1 例, 并發癥發生率為 18.92%; 兩組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χ2= 4.673, P = 0.031)。
顱內動脈瘤屬于臨床常見疾病, 其發病機制尚未明確, 多認為與高血壓、 腦動脈粥樣硬化等因素相關, 發病率、 致殘率均較高[4-5]。 目前, 臨床常采用顱內動脈瘤夾閉術對顱內動脈瘤患者進行治療, 可有效阻斷動脈瘤血供, 避免再次出血, 抑制疾病發展。 但術后易發生多種并發癥, 影響患者康復, 故顱內動脈瘤夾閉術后臨床需予以患者必要的護理干預, 以降低并發癥發生率, 促進患者轉歸。 優化護理屬于一種新型護理理念, 通過優化護理工作中的薄弱環節, 重建工作流程, 以提高護理質量, 改善護理效果[6]。 本研究結果顯示, 末次干預后,觀察組的WHOQOL-BREF 各維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 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P <0.05), 表明優化護理干預在提高顱內動脈瘤夾閉術患者術后生活質量, 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方面效果顯著。 分析原因在于: 在顱內動脈瘤夾閉術后護理過程中, 優化護理通過成立干預小組, 合理分配各成員工作, 使小組成員明確自身職責, 提高工作效率; 同時于患者出手術室至出院期間, 予以生命體征干預、 病情監測干預、 飲食指導、 睡眠干預、運動干預、 并發癥干預、 出院指導等, 加速患者康復進程, 進而使患者快速轉歸, 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此外, 在護理干預期間護理人員密切關注患者的并發癥情況, 及時告知醫生給予相應治療, 可降低患者再出血及顱內血腫發生率; 對患者進行早期運動指導, 可改善機體運動功能, 預防術后并發癥的發生。
綜上所述, 優化護理干預可顯著提高顱內動脈瘤夾閉術患者的術后生活質量, 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