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歡
(河南省人民醫院/鄭州大學人民醫院/河南大學臨床醫學院 腫瘤內科, 河南 鄭州 450003)
重癥患者因病情嚴重, 常合并多種危險因素, 發生靜脈血栓栓塞癥的概率極高。 靜脈血栓栓塞包括肺血栓栓塞和下肢深靜脈血栓栓塞兩種類型, 一旦發生這兩種并發癥, 會顯著增加患者的致殘、 致死率, 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安全[1-2]。 藥物、機械干預是臨床治療靜脈血栓栓塞癥的常用措施, 但重癥患者自身病情較嚴重, 耐受度差, 且多數患者伴有焦慮、 抑郁等不良情緒, 治療效果往往不甚理想。 因此, 在對患者治療期間,加以合理有效的護理干預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治療效果, 進而改善患者預后[3]。 人性化護理以患者的自身心理狀態為重點開展工作, 以幫助患者樹立信心, 達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本研究以常規護理作為對照, 對43 例重癥靜脈血栓栓塞癥患者實施人性化護理,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 2017 年 8 月至 2019 年 8 月期間我院收治的重癥靜脈血栓栓塞癥患者83 例, 按護理方法的不同分為對照組 (n = 40) 和觀察組 (n = 43)。 對照組中男 22 例, 女 18例; 年齡 42 ~ 75 歲, 平均年齡 (61.25 ± 5.63) 歲; 血栓類型: 下肢深靜脈栓塞癥26 例, 肺血栓栓塞癥14 例。 觀察組中男 25 例, 女 18 例; 年齡 45 ~ 78 歲, 平 均年齡 (62.04 ±5.41) 歲; 血栓類型: 下肢深靜脈栓塞癥 28 例, 肺血栓栓塞癥15 例。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05), 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 包括遵醫囑用藥,密切監測生命體征, 幫助患者按摩、 翻身等。 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人性化護理, 具體如下: ①心理護理。 由于重癥患者病情復雜, 多數患者存在焦慮、 抑郁等不良情緒, 不良情緒不僅對治療效果產生負面影響, 還可能對患者自身血脈通暢程度造成影響, 護理人員需主動與患者溝通交流, 詢問患者近況, 針對明顯存在情緒波動的患者予以安慰, 耐心回答患者的疑問, 鼓勵患者樹立信心。 針對體質較弱的老年患者及焦慮情緒嚴重的患者, 需予以更多的心理護理及幫助。 ②健康教育。 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解靜脈血栓栓塞癥的疾病相關知識, 使患者對疾病及護理內容有一定的認識, 以提升其依從性, 消除其顧慮。 ③飲食護理。 護理人員和患者及其家屬共同制定飲食方案, 囑患者避免高脂肪類食物, 飲食需以高纖維及高蛋白類為主, 且需充足飲水。 針對抵觸合理飲食方案的患者, 向其講解合理飲食對盡快康復的必要性, 針對患者提出的飲食意見進行評估, 在雙方達成一致后可實施修改方案。 ④臨床護理。 護理人員需按時測量患者大腿與小腿最粗部位的周徑, 根據測量結果為患者選擇適合的壓力襪, 囑患者若壓力襪穿著過程中有不適感需及時反饋。 ⑤下肢康復訓練。 根據患者的病情開展適當的康復訓練, 包括背屈活動、 踝關節訓練、 腓腸肌鍛煉等, 訓練難度根據患者耐受程度調整。
1.3 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焦慮、 抑郁情緒及生活質量。 ①焦慮、 抑郁評分: 通過SAS 量表評估患者的焦慮程度, 量表采用四級評分法, 共20 個項目, 總分低于50 分為正常, 50 ~ 59 分為輕度, 60 ~ 69 分為中度, 70 分及以上為重度。 通過SDS 量表評估患者的抑郁程度, 量表采用四級評分法, 共 20 個項目, 總分低于 53 分為正常, 53 ~ 62 分為輕度,63 ~ 72 分為中度, 73 分及以上為重度。 ②生活質量: 采用生活質量核心問卷 (QLQC-30) 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評估, 評估量表中共 5 個項目, 分別為軀體、 社會、 角色、 情緒、 認知功能, 每個項目分值設為0 ~100 分, 得分越高表示該項目的功能損害情況越輕, 生活質量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8.0 軟件進行數據處理。 計量資料以表示, 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 組內比較采用配對樣本 t 檢驗, 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焦慮、 抑郁情緒護理前, 兩組的 SAS、 SD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05); 護理后, 兩組的 SAS、 SDS 評分均低于護理前, 且觀察組的SAS、 SD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 (P<0.05)。 見表 1。
表 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 SAS、 SDS 評分比較 (, 分)

表 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 SAS、 SDS 評分比較 (, 分)
注: 與本組護理前比較, aP <0.05。
組別 n SAS 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 43 52.93±5.41 33.39±5.75a 54.87±5.39 35.47±5.17a對照組 40 53.17±5.63 41.87±5.69a 55.20±5.71 45.71±5.91a t 0.198 6.747 0.271 8.416 SDS 評分0.844 0.000 0.787 0.000 P
2.2 生活質量護理前, 兩組的生活質量各項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05); 護理后, 兩組的生活質量各項評分均高于護理前, 且觀察組的生活質量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 <0.05)。 見表 2。
靜脈血栓栓塞癥發病早期常無明顯癥狀, 一旦發病, 嚴重影響患者預后[4-5]。 尤其是對重癥患者來說, 因疾病嚴重, 患者往往存在消極情緒, 心理負擔極大, 發病后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 因此, 積極探討合理有效的護理方式尤為重要。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 分)
注: 與本組護理前比較, aP <0.05。
項目 時間 觀察組(n=43)對照組(n=40) t P軀體功能 護理前 62.37±3.39 61.85±3.62 0.676 0.501護理后 74.75±3.21a 68.55±3.46a 8.469 0.000社會功能 護理前 71.46±3.38 71.75±3.47 0.386 0.701護理后 82.34±3.84a 76.58±3.66a 6.984 0.000角色功能 護理前 62.53±3.77 62.79±3.66 0.318 0.751護理后 75.76±3.28a 69.38±3.57a 8.486 0.000情緒功能 護理前 62.34±3.56 62.45±3.83 0.136 0.893護理后 81.44±4.21a 72.21±4.33a 5.578 0.000認知功能 護理前 62.44±3.36 62.55±3.73 0.259 0.796護理后 77.45±4.23a 70.35±4.39a 7.503 0.000
在針對重癥靜脈血栓栓塞癥患者的護理工作中, 常規護理僅對患者進行體征監測、 按摩翻身等, 雖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 但護理內容缺乏針對性, 故護理效果欠佳。人性化護理是一種 “以人為本” 的護理模式, 以患者與患者的健康為中心, 緩解患者對疾病的心理負擔, 促進治療效果改善,進而提升生活質量[6]。 本研究中,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人性化護理, 主要護理內容包括心理護理、 健康教育、 飲食護理、 臨床護理及下肢康復訓練等。 以心理護理為出發點, 幫助患者樹立面對疾病的信心, 緩解精神壓力, 改善焦慮、 抑郁情緒; 而后通過健康教育使患者了解疾病相關知識, 以消除其恐懼, 便于工作更好地開展; 因重癥患者在治療期間, 機體較為敏感, 因此需合理控制患者的飲食類型,避免因飲食導致病情加重; 通過按時測量腿周并予以針對性的壓力襪或進行可耐受的康復訓練, 也可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 護理后, 觀察組的焦慮、 抑郁評分低于對照組, 生活質量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 (P <0.05), 表明人性化護理應用于重癥靜脈血栓栓塞癥患者的護理效果更為顯著。
綜上所述, 人性化護理可有效改善重癥靜脈血栓栓塞癥患者的焦慮、 抑郁情緒, 提高其生活質量, 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