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娜
(商丘市第一人民醫院 NICU, 河南 商丘 476000)
臨床上, 針對早產兒的營養支持以及治療通常采用靜脈輸液的方式, 而靜脈輸液基本采用淺靜脈留置針, 不僅可延長留置時間, 且可減少拔針的次數; 此外, 淺靜脈留置針大大減少了對血管的破壞, 也可減輕早產兒對穿刺的恐懼感[1]。 但因為早產兒的皮膚厚度比新生兒薄, 且角質層相對不成熟, 加之免疫系統的發育較遲緩, 因此早產兒皮膚的水分及熱量易發生流失, 當敷料與皮膚細胞黏附較緊密時, 在撕下淺靜脈留置針的同時, 其皮膚屏障功能也易發生損傷, 從而形成皮膚撕裂傷[2],而此現象極易產生醫患矛盾。 為此, 本研究探討3M 無痛保護膜對早產兒淺靜脈留置針后皮膚撕裂傷的預防效果, 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 2018 年 3 月至 2019 年 6 月我院 78 例接受淺靜脈留置針的早產兒, 根據隨機數表法分為兩組, 每組各39例。 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05), 具有可比性, 見表1。 本研究已獲得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 ①患兒家屬或其監護人可隨時訪問;②胎齡均<37 周; ③穿刺前皮膚均完好。 排除標準: ①先天性皮膚缺損患兒; ②需進行光照治療患兒; ③患有皮膚病患兒。
1.3 護理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模式: 對局部皮膚進行消毒, 待消毒劑液體自然晾干后進行置管, 成功后打開3M 透明敷料, 以穿刺點為中心, 采用無菌技術將透明貼膜向四周按壓, 力度適中, 而后撕掉邊框, 同時將透明敷料輕壓, 通過3M 透明貼膜進行封閉式固定, 確保患兒皮膚與敷料貼合, 且淺靜脈留置針固定較為牢固, 在被長布條固定的輸液器處以U形固定于患兒身體相近的部位, 并標明置管時間及日期。 如患兒情緒不穩定, 無法配合, 可于3M 無菌透明貼膜固定后, 用4 條膠布進行鞏固固定, 第一條固定針栓, 第二條從針柄后的Y 形交叉處采用高舉平臺法進行固定, 而后以U 形方式固定針柄后端的塑料延長管, 第三條固定第二條中塑料延長管的另一端, 第四條固定輸液器處以U 形方式固定于患兒身體相近的部位, 以便導管在受到外力時有一定的余地, 可避免留置針的滑出。 當3M 敷料出現粘貼不牢、 敷料脫落以及大范圍卷邊時,需及早更換。 觀察組采用3M 保護膜護理模式: 對局部皮膚進行消毒, 待消毒劑液體自然晾干后, 于穿刺周圍約10 cm × 10 cm 處涂抹一層3M 無痛保護膜, 務必涂抹均勻, 且涂抹范圍需超過受損皮膚1 cm, 晾干后打開3M 透明敷料, 之后的操作與對照組一致。
表 1 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比較 (n/n, )

表 1 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比較 (n/n, )
組別 n 性別 (男/女) 日齡 (d) 體重 (kg) 住院天數 (d) 體溫 (℃) 心率 (次/min) 胎齡 (周)觀察組 39 21/18 10.31±8.03 3.51±0.62 3.33±1.98 37.25±0.13 135.08±8.52 35.03±1.47對照組 39 20/19 10.32±8.01 3.37±0.65 3.31±1.92 37.25±0.22 134.62±7.88 35.02±1.41 χ2/t 0.051 0.006 0.973 0.045 0.244 0.248 0.031 P 0.821 0.996 0.334 0.964 0.808 0.805 0.976
1.4 觀察指標①對兩組患兒的皮膚狀況進行評分, 包括紅斑、干燥程度及皮膚破損等方面, 分別為1 ~9 分, 分值越低, 則皮膚狀況越好。 ②觀察并統計兩組患兒的不同等級皮膚撕裂傷發生率[3], 皮膚撕裂傷共分為 5 個等級, 即 1a 級 (傷口邊緣可復位至正常解剖位, 膚色無暗淡、 蒼白、 發黑), 2a 級 (傷口邊緣無法復位至正常解剖位, 膚色無暗淡、 蒼白、 發黑),1b 級 (傷口邊緣可復位至正常解剖位, 膚色暗淡、 蒼白、 發黑), 2b 級 (傷口邊緣無法復位至正常解剖位, 膚色暗淡、 蒼白、 發黑), 3 級 (皮瓣完全缺失)。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3.0 統計軟件處理數據。 計量資料以表示, 采用 t 檢驗; 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 采用 χ2檢驗, 當期望值<5 時, 則采用連續校正檢驗。 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皮膚狀況觀察組的皮膚狀況評分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 <0.05)。 見表 2。
表2 兩組患兒的皮膚狀況評分比較 (, 分)

表2 兩組患兒的皮膚狀況評分比較 (, 分)
組別 n 干燥程度 紅斑 皮膚破損觀察組 39 1.23±0.41 1.35±0.47 1.42±0.54對照組 39 2.74±0.45 2.62±0.51 2.74±0.43 t 15.490 11.436 11.942 P 0.000 0.000 0.000
2.2 皮膚撕裂傷發生率觀察組的皮膚撕裂傷發生率為5.13%,低于對照組的 35.9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 <0.05)。 見表 3。

表3 兩組患兒的皮膚撕裂傷發生率比較 [n (%)]
由于早產兒的彈力纖維及結締組織發育較不完整, 因此皮膚纖維較少, 屏障較弱, 而真皮與表皮間的連接需要依靠彈力纖維, 當外界刺激作用于皮膚時, 極易引發早產兒的皮膚損傷。由于真皮與表皮的連接密度較低, 加之皮膚具有一定的浮動性,因此, 在外力作用下極易導致不同程度的撕裂傷[4]。 更換敷料時, 當留置針敷料與皮膚細胞連接較為緊密時, 撕扯容易造成皮膚表層的撕脫, 而當敷料撕下后, 皮膚本身的屏障功能也受到一定的損傷, 從而引發傷口愈合反應機制及炎性反應機制。
本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患兒的皮膚狀況評分均低于對照組, 皮膚撕裂傷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表明3M 無痛保護膜對早產兒皮膚表層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 分析原因在于, 淺靜脈留置針敷料易引起早產兒皮膚表層的水分喪失, 使皮膚的屏障功能逐漸減退, 皮膚通透性增加, 從而引起皮膚表層薄化, 導致表皮層與真皮之間的血管、 凝聚力減少, 抗拉強度、 彈性以及水分喪失愈發嚴重, 進而出現早產兒皮膚撕裂傷[5]。 3M 無痛保護膜的組成為多分子聚合物, 局部噴灑或涂抹后可在短時間內形成一層較為透明的保護膜, 成形后不僅不會給患兒造成不適感, 反而會提高患兒的舒適程度, 無牽拉感及緊繃感, 如同患兒新生的第二層皮膚[6]。 3M 無痛保護膜之所以與患兒皮膚較親和, 是因為膜內無酒精或其他不良物質的摻雜, 對患兒皮膚無刺激感。 而患兒的皮膚作為一種具有排泄、 呼吸及分泌等作用的器官, 加之3M 無痛保護膜透氣性較好的優勢, 可使患兒皮膚正常呼吸, 且無緊悶感, 亦不會對淺靜脈留置針的固定造成一定的影響[7]。 在更換敷料的同時, 3M 無痛保護膜會隨著敷料的撕脫而撕脫。 此外, 有研究[8]顯示, 3M 無痛保護膜也可極大地減少患兒不良反應的發生, 從而延長導管留置時間, 應用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 3M 無痛保護膜可有效降低早產兒淺靜脈留置針后皮膚撕裂傷發生率, 改善皮膚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