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玲
(信陽市中醫院 外科, 河南 信陽 465550)
肺結節是一種器官肉芽腫脹性疾病, 臨床主要侵犯肺、 雙側肺門淋巴結、 眼、 皮膚等器官, 是Ⅰa 期肺癌的主要誘發因素, 且該病具有高發病率、 預后差的特點。 目前, 手術是臨床治療肺結節的首選方式, 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 胸腔鏡手術已逐漸被用于肺結節切除術中, 可減輕患者痛苦, 但手術仍具有一定創傷性。 因此, 圍術期給予患者科學的護理對改善患者預后具有重要意義[1-2]。 鑒于此, 本研究探討臨床護理路徑在胸腔鏡肺結節切除術患者圍術期護理中的應用, 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 2018 年 4 月至 2019 年 8 月我院收治的胸腔鏡肺結節切除術患者100 例, 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 各50 例。 對照組中男 28 例, 女 22 例; 年齡 43 ~ 75 歲, 平均年齡 (58.26 ± 4.78) 歲。 觀察組中男 26 例, 女 24 例; 年齡 43 ~76 歲, 平均年齡 (59.18 ± 5.23) 歲。 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對照組行常規護理。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行臨床護理路徑護理, 具體內容如下: ①成立臨床護理小組: 護理小組由科內2 名主任醫師, 1 名護士長及2 名責任護士組成, 每周由護士長組織開會討論 “對胸腔鏡肺結節切除術患者實施臨床護理路徑措施”, 并觀察記錄患者從住院開始到出院期間一切治療及相關注意事項; 要求小組成員具備較強的專業技能、豐富的臨床經驗, 同時對小組成員進行為期一周的培訓及考核, 考核合格才能上崗。 在此期間, 由小組成員共同制定臨床護理路徑表, 對實施效果進行層層監督, 落實每一項規定, 并在應用過程中加以調整。 ②實施路徑護理: 由小組成員向患者及其家屬發放臨床護理路徑表, 并指導患者按照每天表格單上的內容, 依次進行檢查落實, 由責任護士在旁協助給予指導,并觀察監督所有患者的落實情況; 最后每周組織小組成員開會,總結護理問題, 并找出解決方案; 對突發性護理問題進行討論,組內成員共同尋找解決方案, 以提高臨床護理路徑的有效性。
1.3 評價指標①記錄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及下床活動時間。②采用我院自制的疾病相關認知水平調查量表對兩組患者的肺結節相關知識掌握情況進行評估, 量表的克倫巴赫系數為0.701,分半信度為 0.697, 量表滿分為 30 分, 其中 20 ~ 30 分表明患者已掌握疾病相關知識, 10 ~19 分表明患者基本掌握疾病相關知識, 0 ~9 分表明患者未掌握疾病相關知識, 掌握度 =已掌握率+ 基本掌握率。 ③采用我院護理部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調查量表對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進行評估, 量表克倫巴赫系數為 0.701, 分半信度為 0.697, 量表滿分為 100 分, >80 分為非常滿意, 60 ~ 80 分為基本滿意, <60 分為不滿意, 護理滿意度=非常滿意率 + 基本滿意率。 ④記錄兩組的呼吸衰竭、 皮下氣腫、 局部出血等并發癥發生率。
1.4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 計量資料以表示, 行 t 檢驗; 計數資料以 n (%) 表示, 采用 χ2檢驗。 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住院時間、 下床活動時間觀察組的住院時間、 下床活動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 (P <0.05)。 見表 1。
表1 兩組的住院時間、 下床活動時間比較 (, d)

表1 兩組的住院時間、 下床活動時間比較 (, d)
組別 n 住院時間 下床活動時間觀察組 50 9.58±2.16 4.19±0.11對照組 50 14.48±2.43 5.15±0.45 t 10.657 14.654 P 0.000 0.000
2.2 疾病相關知識掌握情況觀察組的疾病相關知識掌握度為92.00%, 顯著高于對照組的 72.00% (P <0.05)。 見表 2。

表2 兩組的疾病相關知識掌握情況比較 [n (%)]
2.3 護理滿意度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為96.00%, 顯著高于對照組的 74.00% (P <0.05)。 見表 3。

表3 兩組的護理滿意度比較 [n (%)]
2.4 并發癥觀察組患者中出現呼吸衰竭2 例、 皮下氣腫3 例、局部出血1 例, 并發癥發生率為12.00%; 對照組患者中出現呼吸衰竭5 例、 皮下氣腫4 例、 局部出血2 例, 并發癥發生率為22.00%; 兩組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χ2=1.772, P = 0.183)。
肺結節是指單一孤立的肺部結節, 主要臨床表現為胸痛、咳嗽、 咳痰等, 肺結節可發生器官轉移或癌變, 并破壞正常組織, 患者若不及時采取有效的治療, 會引起呼吸系統損害、 肺血管異常、 全身轉移等并發癥, 給患者生命安全造成極大威脅。 近年來, 胸腔鏡切除技術已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應用, 與常規開胸手術相比, 該術式可清晰顯示病變部位, 創傷較小,并可縮短手術時間, 安全性較高[3]。 但實施胸腔鏡肺結節切除術仍需在全麻下進行, 患者往往存在焦慮、 恐懼等不良情緒,嚴重影響患者的術后康復[4]。 因此, 為患者提供科學合適的護理方式意義重大。
常規護理因不具有靈活性、 過于局限化, 目前已無法滿足患者的需求。 臨床護理路徑模式以患者為中心, 以護理程序為指導框架, 根據不同患者疾病發生、 發展不同階段, 對患者進行護理[5], 其目的是將臨床與實踐相結合, 進而達到臨床結局最佳效率化, 從而提高護理質量, 有計劃、 有預見性地進行護理工作[6]。 本研究結果顯示, 與對照組相比, 觀察組的住院時間、 下床活動時間均較短, 護理滿意度、 疾病相關知識掌握度較高; 兩組的并發癥發生率無顯著差異; 表明臨床護理路徑在胸腔鏡肺結節切除術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確切, 安全可靠。 分析原因在于: 通過向患者及家屬發放臨床護理路徑表, 使患者提前知曉術后配合重點, 可提高患者的疾病認知度, 提升其治療依從性; 通過指導患者按照路徑表上的內容與相應時間段, 依次進行相關診斷、 治療、 護理, 可避免患者盲目操作, 同時可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獲取患者配合, 進而提升護理質量。
綜上所述, 在胸腔鏡肺結節切除術患者圍術期護理中應用臨床護理路徑效果顯著, 可明顯提高患者的疾病相關知識掌握度, 促進患者康復, 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 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