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榮崗,陳蘭花
睪丸原發性淋巴瘤(primary testicular lymphoma, PTL)是臨床少見的惡性腫瘤,組織學類型以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DLBCL)最為常見,原發性T細胞淋巴瘤以NK/T最常見[1-3],而非特指類型外周T細胞淋巴瘤(peripheral T cell lymphoma, no otherwise specified, PTCL-NOS)臨床罕見,由于其發病率低,國外報道較少[4-7],而國內學者也未將該類型單獨進行分析。本文收集3例睪丸原發性PTCL-NOS,并結合文獻復習,探討其臨床病理學特征、免疫表型、診斷及鑒別診斷等,提高臨床與病理醫師的認識水平。
1.1 臨床資料收集2013年8月~2014年10月廣東省江門市中心醫院、廣東省江門市人民醫院及外院會診的睪丸原發性PTCL-NOS各1例。3例患者年齡分別為58、61和67歲,發生于左側睪丸2例,右側1例,均表現為睪丸無痛性腫大。發病時間1~3個月。Ann Arbor分期:ⅠE期2例,ⅡE期1例。
1.2 方法手術標本均經10%中性福爾馬林固定,常規取材,3 μm厚連續切片、HE染色,鏡下觀察。免疫組化染色采用EnVision兩步法,抗體CD3、CD4、CD5、CD7、CD8、CD10、CD20、CD79a、TdT、CXCL13、CD43、CD45RO、Granzyme B、Perforin、Ki-67、CD15、CD30、ALK、CK(AE1/AE3)、EMA,均購自北京中杉金橋公司。一抗均設陰、陽性對照。熒光原位雜交EBER試劑盒購自丹麥DAKO公司,TCR基因重排檢測試劑盒購自上海源奇公司。具體操作步驟嚴格按試劑盒說明書進行。
1.3 結果判讀Granzyme B、Perforin和CXCL13陽性定位于胞質,TdT和Ki-67陽性定位于胞核,其余抗體均為胞膜著色。EBER原位雜志檢測和TCR基因重排根據試劑盒說明書標準進行判讀。
2.1 影像學及實驗室檢查3例患者腹部和盆腔超聲、MRI均發現睪丸實質性腫塊(圖1);患者均未發現皮膚結節,也未發現B癥狀(發熱、盜汗、體重下降)。全身CT及ECT(全身骨骼顯像)未發現異常,骨髓穿刺未見異常,實驗室檢查均未發現異常。
2.2 病理特征腫瘤直徑4.0~7.0 cm,切面呈結節狀,灰白色或灰紅色,質軟,魚肉樣,邊界不清(圖2),其中1例見局灶性出血及囊性區域;3例均未見附睪及精索受累。鏡下形態基本一致,均見睪丸結構不同程度破壞,僅見生精上皮細胞團及分散的生精小管;腫瘤細胞在上皮細胞團及小管間彌散分布(圖3);見腫瘤性淋巴細胞浸潤生精上皮巢或小管,形成淋巴上皮病變;腫瘤細胞小至中等大,見少許嗜酸性胞質,核圓形、橢圓形、多角形、桿狀、馬蹄形及腎形;核膜褶皺明顯,少量瘤細胞見核裂;核分裂象易見;背景少量小淋巴細胞及嗜酸性粒細胞浸潤,小血管增生、分支,見血管內瘤栓。
2.3 免疫表型3例睪丸原發性PTCL-NOS中CD3(圖4)、CD4、CD43、CD45RO均陽性,1例Granzyme B和Perforin共陽性,CD5、CD7、CD8、CD10、CD20、CD79a、TdT、CXCL13、CD15、CD30、ALK均陰性,CK(AE1/AE3)和EMA顯示殘留生精上皮弱陽性,Ki-67增殖指數為60%~90%。
2.4 分子檢測3例睪丸原發性PTCL-NOS中EBER原位雜交檢測均陰性(圖5),TCR基因重排均陽性(圖6)。

圖6 TCR重排陽性
2.5 治療及隨訪3例患者均行睪丸完整切除,術后輔助放療和鞘內注射甲氨蝶呤,2例行CHOEP化療8個療程,1例行CHOP化療7個療程。3例患者出院時均評估為完全緩解(complete response, CR),國際預后指數(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 IPI)2例為1分,1例為0分,PTCL-U預后指數風險評估均為低度危險性。術后3個月,3例患者均行頭頸部及盆腔CT和MRI復查;術后6個月1例行MRI復查,其余2例行全身PET-CT復查,均未發現復發及其他臟器累及。隨訪時間18~60個月,2例患者分別于確診后18、24個月因腦轉移死亡,1例隨訪中,影像學、骨髓穿刺及實驗室檢查未發現復發及其他臟器累及征象。
目前,PTL的定義尚存爭議。Hurley等[8]認為以睪丸腫塊為原發或主要癥狀,并且無明顯其他結外器官受侵。國內學者[9]則認為PTL的診斷標準需滿足以下條件:睪丸及其附屬結構為首診部位;診斷時有或無區域淋巴結侵犯;診斷后3個月無其他部位侵犯;有明確的病理診斷。Zucca等[10]從臨床角度出發,提出以睪丸腫塊為臨床表現的淋巴瘤即為PTL,將伴其它結外器官侵犯的病例也納入其分析范疇,這使該腫瘤的分期(尤其是Ⅲ、Ⅳ期)趨于完善。本組3例參照以上任何標準,均符合PTL的診斷。睪丸原發性PTCL-NOS臨床罕見,患者年齡40~67歲,平均55.1歲,與PTL總發病年齡基本一致(表1)[11]。有文獻報道[12]PTL右側睪丸發生率高于左側(13/11),但本實驗顯示,睪丸PTCL-NOS左側病變發生率略高于右側(4/3)。

表1 本組及文獻報道7例睪丸原發性PTCL-NOS的臨床病理資料
目前,PTCL-NOS的發病原因及機制尚不清楚。His等[13]研究發現,SPll、STK6、PDGFRa和SH2D1A等癌基因的過表達是PTCL-NOS發生、發展的驅動因素。段瑞等[14]發現PTCL-NOS的T細胞受體基因在14q11和7q32-36處基因突變,可導致相關癌基因過表達,可能與該腫瘤的發生有關。
睪丸原發性PTCL-NOS初始癥狀大多表現為單側或雙側睪丸無痛性、漸進性腫大。臨床分期沿用Ann Arbor分期方法,本組及文獻報道7例睪丸原發性PTCL-NOS患者中,6例為ⅠE期。
睪丸原發性PTCL-NOS瘤體直徑1.5~9.0 cm,呈灰白至粉紅色,細膩、魚肉樣,邊界不清。鏡下生精小管數量明顯減少,腫瘤細胞密度較高,彌漫分布,瘤細胞胞質稀少,核多形性顯著,卵圓形或不規則、扭曲,核膜不光滑,背景常伴嗜酸性粒細胞、中性粒細胞、組織細胞及漿細胞浸潤,可有局灶性壞死,血管浸潤比較常見;60%的患者可見脈管內瘤栓,30%的患者間質纖維化伴玻璃樣變[5]。本組3例患者均見明顯脈管內瘤栓,與文獻報道一致[5]。腫瘤細胞表達成熟T細胞標志物,包括CD3、CD4、CD43、CD45RO,小部分病例可表達細胞毒相關標志物如Granzyme B和Perforin,但某些情況下可能會出現腫瘤細胞丟失一種或多種抗原的情況。此時,需用一組抗體并加做相應的分子檢測。原發于睪丸的PTCL-NOS分子檢測TCR基因重排陽性,EBER原位雜交檢測陰性。最近,Amador等[15]根據轉錄因子GATA3和TBX21將PTCL-NOS分為2個分子亞型:PTCL-GATA3型和PTCL-TBX21型,結果顯示兩者在致癌機制和預后上均有不同,TBX21陽性組5年總生存率明顯低于GATA3陽性組。
鑒別診斷:(1)睪丸慢性炎,患者常有發熱和排尿困難等癥狀,鏡下病變呈多灶性,炎細胞成分復雜,IgG/TCR基因重排檢測有助于鑒別;(2)精原細胞瘤,多見于40歲以下年輕人,鏡下瘤灶內缺乏正常的生精小管,腫瘤細胞核仁顯著,表達PLAP,不表達T細胞標志物,可資鑒別;(3)血管免疫母細胞性T細胞淋巴瘤,與PTCL-NOS形態學有重疊,多為系統性疾病,且伴有明顯的高內皮分支狀血管和濾泡樹突細胞增生,CD10和CXCL13陽性有助于鑒別,有研究發現TET2和DDNMT3A對診斷血管免疫母細胞性T細胞淋巴瘤有實用價值[16];(4)NK/T細胞淋巴瘤,患者較年輕,凝固性壞死、核碎片及凋亡小體常見,有血管中心性浸潤和血管破壞,典型免疫組化標記CD2陽性、CD3陰性,大部分TCR基因重排陰性。

①②③④⑤圖1 MRI呈長T1、長T2信號改變,病灶內T2WI上見片狀等、低信號影 圖2 腫瘤呈結節狀,灰白色或灰紅色、質軟,魚肉樣圖3 睪丸結構破壞,腫瘤細胞在生精小管間彌漫分布 圖4 腫瘤細胞CD3呈陽性,EnVision兩步法 圖5 腫瘤細胞EBER原位雜交檢測陰性
睪丸原發性PTCL-NOS臨床少見,腫瘤多于2年內復發或轉移,復發主要部位為對側睪丸,中樞神經系統是最常見的轉移部位,本組有2例患者于術后2年內因腦轉移死亡,提示該組腫瘤臨床呈高度侵襲性。目前,尚無統一治療方案。多數學者推薦睪丸根治切除并術后聯合放、化療。現階段睪丸原發性PTCL-NOS的治療仍需積累更多病例進一步分析,以期尋找更好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