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成文 張鈺鈴



摘 要:在科學構建效率變革和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測度指標體系的基礎上,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對安徽省2005—2018年效率變革水平和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進行實際測度,運用回歸模型法分析效率變革促進安徽經濟高質量發展效應。結果表明,安徽省效率變革水平和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均呈不斷提高的趨勢;效率變革與安徽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長期均衡變動關系,效率變革是推動安徽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格蘭杰原因并具有顯著的正向促進效應。同時,基于實證分析結論,分析進行效率變革所存在的制約因素并提出相關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效率變革;經濟高質量發展;制約因素;主成分分析法;協整方程
中圖分類號:F127?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0)33-0031-03
引言
黨的十九大要求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原則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效率變革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線,不僅是對曾經被經濟高速增長所忽視的低效率部分進行改善,也是對資源配置、市場供需動態平衡、可持續發展等方面進行優化改善的根本途徑。近年來,安徽省經濟發展雖然一直保持較高增速,但資本報酬遞減、產業結構升級緩慢、產能過剩、技術創新轉化率低、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等問題依然存在。重視對包括生產效率、市場效率、協調效率在內的效率變革,現已成為安徽經濟發展方式順利轉型、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要途徑。因此,分析效率變革促進安徽省經濟高質量發展效應以及制約因素,對于完善“三大”變革政策、推動安徽省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具有積極作用。
本文在科學構建效率變革和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測度指標體系基礎上,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對安徽省2005—2018年效率變革水平和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進行實際測度,運用回歸模型法定量分析效率變革促進安徽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際效應,并據此分析進行效率變革所面臨的制約因素,進而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一、效率變革促進安徽經濟高質量發展影響效應分析
效率變革和經濟高質量發展均為綜合性概念,為分析效率變革對推動安徽經濟高質量發展影響效應,必須首先科學構建其測評指標并選用合理的評價方法,測度出安徽省不同時期的效率變革水平和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
(一)指標構建
效率變革就是依靠技術進步和制度創新,通過有效配置人力、資本、技術和政策等要素資源,促進經濟效率的提升。效率變革的水平可以從生產效率、市場效率、協調效率三方面進行衡量。依據統計評價指標設計原則,選取的效率變革水平具體測度指標(如表1所示)。
經濟高質量發展是解決我國現階段社會主要矛盾,滿足日益增長的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主要途徑和物質基礎。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最主要衡量標志在于保持中高速經濟增長,不斷提升居民生活質量,其具體測度指標(見表1)。
(二)樣本選取
利用2005—2018年表1中安徽省各項指標數據作為樣本,數據來源于各年《安徽統計年鑒》。需要說明的是,全要素生產率指標采用DEA-Malmquist指數方法估算,估算時以就業人數和以永續盤存法計算得到的固定資本存量作為投入指標、地區GDP為產出指標;相關價值指標均以2 000為基期進行價格平減;為保證各項指標評價結果的一致性,在實證測度分析以前需將表中的逆向指標數據取其倒數進行正向化處理。
(三)主成分分析
表1中的各項指標從不同側面反映效率變革或經濟高質量發展狀況,要反映一定時期區域效率變革或經濟高質量發展整體水平,必須采用一定方法將其進行綜合。本文選用主成分分析法進行綜合測度。按照主成分分析法的基本步驟,利用SPSS軟件計算得到的效率變革水平、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主成分函數分別為F1、F2,累計方差貢獻率分別為86.48%、88.61%。
F1=0.275X1+0.389X2+0.382X3+0.368X4+0.344X5+0.276X6+0.387X7+0.384X8
F2=0.524Y1+0.541Y2+0.532Y3-0.387Y4
由于效率變革和經濟高質量發展均分別僅提取一個主成分,因而主成分函數中的系數即為各個基礎指標的權重。
從效率變革主成分函數來看,除X1、X2的系數小于0.3以外,其他指標變量的系數均在0.34以上,意味著2005—2018年能源資源效率、市場效率、區域和城鄉協調發展效率的提高對安徽效率變革整體水平提升具有更大的促進作用,而全要素市場率、第三產業貢獻率對安徽效率變革整體水平提升的促進作用相對較小。因而,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是加快安徽效率變革步伐的重要途徑。
從經濟高質量發展主成分函數來看,Y1、Y2、Y3的權重均在0.5以上且十分相近,說明居民生活質量和經濟增長水平對安徽經濟高質量發展影響較顯著和比較均衡;GDP增長率(Y4)的權重不僅絕對數值較小而且為負,表明近些年來GDP增長率的持續下降對安徽省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由此,采取各種措施扭轉經濟增速持續下滑的趨勢而實現“穩增長”,是提高安徽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的重要內容。
將各指標原始數據進行正向化、標準化處理后的數據,代入上各主成分函數,可計算得到安徽省2005—2018年效率變革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成分綜合得分(見表2)。下圖反映了安徽省效率變革和經濟高質量發展整體水平的變動趨勢。
從表2和上頁圖可知,就整體而言,隨著時間的推移,安徽省效率變革水平、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均呈現不斷上升趨勢,并且表現出兩者之間具有較強的相關性(相關系數為0.9464)。這意味著“十一五”以來,安徽省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全面轉型、加速崛起為主線,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相繼出臺了系列進行包括效率變革在內的“三大變革”政策舉措,推動經濟發展不斷主要由投資驅動向全要素綜合驅動轉變、由規模速度型增長向質量效益型增長轉變,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度不斷提高,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推進取得明顯成效,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日益提高。
分階段看,安徽效率變革水平的變動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發展階段。2005—2010年為加速提高階段,主成分綜合得分由-3.692增加到-0.976,年均提高0.543分;2011—2014年為穩步提高階段,主成分綜合得分由0.614增加到1.628,年均提高0.338分;2015—2018年為快速提高階段,主成分綜合得分由2.144 增加到3.845,年均提高0.425分。安徽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的變動大體上可分為兩個階段:2005—2011年為平穩變動階段,主成分綜合得分由-2.095增加到-1.087,年均增加0.168分,表明此階段在追求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存在忽視資源消耗和環境成本的“效率缺失”問題,忽略了經濟高質量發展;2012—2018年為穩步提高階段,主成分綜合得分由0.136 增加到2.954,年均提高0.47分,表明2014年安徽經濟高發展質量水平開始增速,并且與該階段效率變革水平的增長趨勢高度相近,意味著效率變革水平的提升為經濟高質量發展階段提供了強有力支撐。
(四)回歸模型分析
分析效率變革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效應可以通過建立回歸模型加以實現,并以效率變革水平作為解釋變量(X),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為被解釋變量(Y)。為判斷效率變革與經濟高質量發展是否存在長期均衡變動關系,需要首先借助ADF單位根檢驗法判別兩變量序列的平穩性。現以SIC最小為準則,具體檢驗結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效率變革水平、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均為非平穩序列;進行一階差分后其均為平穩序列,即效率變革水平、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均為一階單整序列,可以進一步進行兩變量序列的協整關系檢驗。
利用廣義最小二乘法得到的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關于效率變革水平的估計方程為:
Yt=0.058+0.6273Xt AR(1)=0.56
(0.1873)(5.9843)(2.1348)
R2=0.9232? R-2=0.9092? F=66.097? D.W=1.9049
再利用EG(2)法對上述估計方程的殘差序列進行平穩性檢驗,計算的統計量值(-3.3179)小于5%顯著性水平下的臨界值(-1.9709),表明殘差序列平穩,意味著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與效率變革水平存在協整關系即長期均衡變動關系。
現利用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法判別經濟高質量發展與效率變革是否存在因果關系。經計算,在滯后期為2時,對于原假設“X不是Y變動的格蘭杰原因”所計算的F統計量值對應的伴隨概率為0.0378;而對于原假設“Y不是X變動的格蘭杰原因”所計算的F統計量值對應的伴隨概率為0.1614。可見,在5%顯著性水平下,效率變革是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變動的格蘭杰原因,而經濟高質量發展則不是效率變革的格蘭杰原因。結合上估計方程可見,效率變革是推動安徽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原因且具有顯著的正向促進效應,效率變革水平每增加一個單位,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將增加0.6273個單位。
二、安徽效率變革的制約因素分析
由上實證分析可知,安徽省效率變革水平呈不斷上升趨勢,但應該看到,其提升的幅度較小,另外還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約,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全要素生產率低下是核心制約因素。根據核算結果可以發現,自2012年以來安徽省全要素生產率呈先穩定后小幅度上升的變動趨勢,到2018年核算值約為1.12,但仍低于全國全要素生產率水平。全要素生產率代表對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在能源資源日益短缺、生態環境脆弱不斷加劇的形勢下,全要素生產率應成為促進經濟增長的最核心因素。全要素生產率水平低,制約了效率變革整體水平的提高,也在影響了效率變革對安徽經濟高質量發展促進作用的發揮。依靠科技進步優化資源配置,提升技術效率、規模效率和全要素生產率,是安徽省推進效率變革的最主要的任務。
第二,產能利用率不高是關鍵制約因素。根據安徽省資源能耗數據分析發現,萬元GDP能源消耗量、萬元GDP電力消耗量以及萬元GDP工業用水消耗量三項指標數值,雖然自2005年以來均呈逐漸降低趨勢,但總體而言,降速較為緩慢,說明隨著產業的不斷發展擴大,資源能源利用效率較低問題的仍然存在,在資源能耗的節約和有效利用方面后勁不足。資源能源消耗不僅與經濟發展質量息息相關,而且也影響著資源節約型社會建設。提高產能利用率已成為安徽省突破效率變革瓶頸,彌補發展短板的關鍵所在。
第三,產業結構層次低是重要制約因素。產業結構層次與產業綜合效率以及經濟整體效率呈正相關關系。2005年以來,安徽產業結構在不斷升級,但產業結構層次相對于全國平均水平偏低的狀況依然沒有顯著改觀,在相當程度上制約著安徽省效率變革水平的快速提高。2018年,安徽省第一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8.9%,高于同期全國平均水平1.7個百分點;而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45.08%,低于同期全國平均水平7.12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43.35%,顯著低于全國59.7%的平均水平。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加快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已成為安徽省提高產業層次和效率變革水平的必然選擇。
三、依靠效率變革促進安徽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建議
基于上述實證分析結論,現提出以下依靠效率變革促進安徽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政策建議。
第一,優化產業結構和供給結構,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效率變革需要從人力資本、技術投資等多方面因素考慮,提高效率變革的前提條件就是優化要素配置。要完善要素市場的多層次資本建設,保證資源要素自由、有效流動,推動要素市場健康成長;構建產業體系協同發展機制和平臺,發揮第三產業引領功能,強化第三產業與第一、二產業的深度融合,推動現代產業新體系建設。
第二,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力度,優化科技創新體制機制。科技創新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擴大科技投入、優化投入結構是提高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要前提條件。要使科技投入的規模隨著經濟總量的增加而擴大,保證研究與試驗經費支出占GDP的比重穩步提升。優化科技創新支出結構,有效整合創新資源加快核心技術領域的突破,將有限的科技創新資金向新興戰略產業、先進制造業以及大數據、云計算為主體的現代服務業等產業部門傾斜。加快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著力搭建科技創新平臺,積極推進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的深入合作,著力提高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水平,為產業轉型升級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第三,優化營商環境,提高政府服務效率。實行政府權責清單制度,厘清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作用,努力為企業營造公平有序、法治透明的營商環境;深化政府“放管服”改革,激發各類市場主體尤其民營企業的活力和創造力,并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科技手段提高政府服務效率。
參考文獻:
[1]? 劉世錦.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J].中國發展觀察,2017,(21):5-6.
[2]? 閆坤,張鵬.發展方式轉變與經濟體制改革的協同并進[J].政策瞭望,2018,(8):49-53.
[3]? 王竹君,任保平.中國高質量發展中效率變革的制約因素與路徑分析[J].財經問題研究,2019,(6):25-32.
[4]? 李禹墨.新時代我國高質量發展的效率變革研究[D].西安:西北大學,2019.
[5]? 魏峰,江永紅.勞動力素質、全要素生產率與地區經濟增長——基于安徽省17個地級市的研究[J].人口與經濟,2013,(4):30-38.
[責任編輯 文 嬌]
收稿日期:2020-08-07
基金項目:2020年安徽省高等學校人文社科研究重點項目(SK2020A0045)
作者簡介:馬成文(1963-),男,安徽亳州人,教授,從事宏觀經濟統計研究;張鈺鈴(1998-),女,安徽六安人,學生,從事經濟統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