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嚴格責任作為一項主要存在于英美法系刑法當中的制度,由于與大陸法系刑法所要求的罪過形式不相融合,其歷史地位長期無法確立。但毋庸置疑的是,我國刑法所規定的持有型犯罪確立了相對嚴格責任,代表性罪名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395條規定的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罪。
關鍵詞:嚴格責任;主觀惡性;持有型犯罪
中圖分類號:D914?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0)33-0147-02
嚴格責任出現于19世紀末期的英國,它順應打擊、預防犯罪與社會福利的需要而產生,并逐步發展成為近代刑法當中的刑事責任歸責方式之一。英美法系許多國家的刑法中有專門的章節對適用嚴格責任的犯罪做出規定。該刑法制度廣泛地存在于英美法系的許多國家中。
一、嚴格責任的含義及特征
關于其含義,學界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第一種觀點對嚴格責任做出如下認定:對于沒有主觀罪過或者主觀罪過模糊的行為追究刑事責任的制度[1];第二種觀點稱其為絕對責任、無過錯責任,指行為人道義上的過錯存在與否不影響行為人刑事責任的認定,只要行為人的行為造成了特定的危害后果,仍然可以追究其刑事責任[2];第三種觀點和第二種觀點相同的地方在于它認為對于缺乏犯意的行為仍然可以追究刑事責任,不同的地方在于認定的標準更為寬泛,只要有一個行為要素不要求過錯,即可以被認定為嚴格責任[3]。
那么立法者規定嚴格責任之用意何在呢?讓我們追根溯源,看一個在嚴格責任確立歷史上具有標志性意義的案件,這個案件發生于1875年的英國,該案被害人是一名實際年齡16周歲的姑娘安妮,但她自稱18周歲,雖然被告聲稱其有確定的證據證明安妮已滿18周歲但其父證明她未滿16周歲,雖然最后陪審團以15∶1的多數票裁定被告有罪。
該案中,對于行為人是否明知或者應當認識到姑娘年滿16周歲這一事實,起訴方沒有充分的證據予以證明,但如果僅憑被告以簡單的事實否定即認為被告不構成犯罪,不免有放縱犯罪之嫌疑。
于是相對嚴格責任便應運而生,它考慮到人們心理狀態的復雜性,法律實施的不可逆轉性,便需要在某些特定案件中對行為人不明確的主觀罪過實行過錯推定。它與絕對嚴格責任的區別就在于:英美刑法在規定嚴格責任的同時往往附加了一些限制,如“無過失辯護理由”“第三者辯護理由”即“善意辯護理由”,善意辯護理由主要是通過美國坎托爾雇傭少女偷拍色情電影案件確立的,該案案情大致如下:聯邦政府起訴坎托爾及其同伙米尼違反聯邦兒童色情法雇用未成年少女偷拍色情電影,被告人對于雇傭該演員偷拍電影色情案供認不諱,但由于羅滋及其父偽造了假出生證明和駕駛執照等方法使被告對其年齡產生認識錯誤,即被告沒有認識事實上也不可能認識羅滋為未成年少女。初審法院在審理該案件時運用到了“善意辯護理由”,允許被告以對羅滋年齡誠實而合理的認識錯誤作為辯護理由,這就彌補了絕對嚴格責任對缺乏有責性的行為人一概追究刑事責任的弊端,符合社會的正義觀念。
相對嚴格責任的特征是:一是它包括兩種意義上的嚴格責任,實體意義上的嚴格責任就是不去考慮行為人的主觀罪過只考慮行為造成的后果就可以對被告加以定罪:程序意義上的嚴格責任是從刑事訴訟法的角度去講的,即允許對只造成后果主觀上沒有過錯的行為起訴。二是在對被告人追究刑事責任的過程中,雖然不去考慮行為人的主觀過錯,但是允許被告提出合情合理的辯護理由,被告對法律的無知或者認識錯誤,或已盡最大努力來防止危害結果不能作為辯護理由。三是被告人實施了危害社會的行為。四是該行為是在具體罪過形式支配下實施的。五是適用嚴格責任的犯罪行為,只能是刑法所規定的。
二、英美刑法當中的嚴格責任
英美刑法中的嚴格責任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制定法意義上的嚴格責任,第二種是普通法意義上的嚴格責任。
前者主要有:一是公害罪,指違背法律或不履行法律義務,因而阻礙、影響或者妨害女王陛下的臣民行使基本權利的行為,公害對于公眾健康有潛在的危險性,因此該罪必須有一部分公眾受到危害的事實。二是中傷性誹謗罪,指以長久的形式公布對某人或某一類人具有誹謗內容材料的行為。只有在具備正當的辯護理由,即公布的內容是真實的時候,而且這種正當理由只有當公布材料的目的是公眾的利益時才不構成犯罪。三是褻瀆性誹謗罪。指一個人以長久的形式公布攻擊基督教義、圣經、英格蘭教會信條或者其他圣者的內容,只要公布的材料傷害或者侮辱宗教情感就構成該罪。四是蔑視法庭罪,在該罪的某些范圍內,特別是影響到社會輿論的情況下,要確定被告人的刑事責任,一般不需要對被告故意或者明知做出證明。
關于普通法上的嚴格責任,主要涉及工商管理、交通管理之類的法規行為,由于這類案件數量迅猛增長,立法機關立足于效率的角度,在立法文件中未使用明確語言規定某一犯罪以故意過失為要件,而由法院在適用法律的過程中具體適用嚴格責任的規則,主要體現在諸如《1914年破產法》《1950年公路交通運輸法》當中。
由于在英美刑法當中大多是將行政不法轉為刑事不法,同時其對從事高危作業的人的注意能力提出了高于一般人的標準,要求公民時刻保持高度警惕又非易事。因此,其一般不適用于重罪,并且對于適用于嚴格責任的犯罪所規定的刑罰一般為罰金。
三、嚴格責任在中國的命運
嚴格責任允許在某些情況下對行為人的主觀罪過實施推定,與中國主客觀相一致的定罪原則相矛盾,因此,中國多數學者對此持反對態度,但也不乏對此持贊成態度的學者。持贊成態度的學者當中存在分歧。有的學者認為,總則當中的防衛過當、避險過當以及醉酒人在喪失責任能力的情況下仍應負刑事責任屬于嚴格責任的適用;有的學者認為,嚴格責任只適用于具體的罪刑關系當中,如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罪以及其他一些持有型犯罪[4]。
醉酒的人完全喪失責任能力的原因可以歸結為兩種:一種是行為人故意或者過失使自己陷入醉酒狀態,然后利用醉酒狀態實施犯罪行為。這種情況下,則稱之為原因自由行為。對于此種行為的可罰性,即使在英美刑法當中也不用嚴格責任而是用其他理論來加以解釋,如“事先過錯理論”。另一種為不可抗力導致行為人陷入醉酒狀態。這種情況下仍然要求行為人負刑事責任實屬不當,不能用嚴格責任加以解釋[5]。
防衛過當的罪過形式一般由疏忽大意的過失構成,特殊情況下可由過于自信的過失或者間接故意構成[6]。至于立法針對暴力犯罪規定的特殊防衛權或者無限防衛權,這里有必要對特殊防衛權當中的造成他人傷害的后果是否屬于正當防衛所要求做出的后果做出界定,行為人在沒有任何思想準備的情況下遭受不法侵害,身心處于高度緊張的狀態,法律在這種情況下為了鼓勵行為人積極與犯罪做斗爭,允許行為人的行為造成他人傷亡這一合法后果,因此這種情況下行為人的心理狀態并非罪過的心理狀態,屬于日常生活中所說的故意或者過失,而非罪過形式當中所說的故意或者過失。
刑法分則中規定的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罪當中存在嚴格責任,學界一般予以認同。國外有財產申報這一配套制度,不在財產申報之列且遠遠超出合法收入范圍的財產很容易被認定為不法財產,這種不法財產本身因其來源的合法性成疑,既表明了行為人存在的主觀犯罪故意,不言而喻地顯示了這種行為亟待刑法上的否定性評價,司法機構不必再去刻意證明持有者的犯罪惡意。2017年頒發的《領導干部報告個人有關事項規定》和《領導干部個人有關事項報告查核結果處理辦法》的執行力逐漸增強,國內的財產申報制度從無到有,從無章可循到逐漸制度化,從試點到推廣,從流于形式到加強抽查,從每年只是象征性地填表到加強對隱瞞不報的內部監督,都說明國內的財產申報制度逐漸成熟,對于遏制腐敗起了一個很好的預防作用。但是這些黨內的監督絕不能替代法律的作用,認可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罪嚴格責任的存在對于有效地節約司法成本、打擊腐敗仍然有不可忽視的重大意義。
持有型犯罪的客觀方面由于沒有明顯的身體動靜,造成對其主觀犯意的證明具有一定的困難性。持有型犯罪形式作為第三類犯罪種類,有別于作為犯罪和不作為犯罪。作為犯罪的危害性表現在行為人的身體動作中,不作為犯罪的危害性表現在其對法定義務的違反中,巨額資產來源不明罪作為一類十分典型的持有型犯罪,它的客觀方面的表現形式表現為行為人持有了大量巨額資產,這為其主觀方面是否具有過錯提供了證明上的困難,主觀惡性經歷了這樣一個發展歷程:古希臘時期,蘇格拉底和柏拉圖倫理上對其進行倫理上的惡性評價,亞里士多德第一次把主觀惡性從倫理角度上升到法律高度,發展到羅馬法時期,古羅馬法學家把惡性引入到了刑法領域,到現代時期主觀惡性在英美法系國家和大陸法系國家有了各種各樣的稱謂,被稱之為“責任”或者“犯意”,無論是責任抑或是犯意,全部都是行為人的內心世界和內心活動,只有外在表現為行為人的身體活動或者對法益的破壞,才能為人所把握和掌控。這類犯罪主體其內心意圖相比其他類型的犯罪,在司法實踐中更加難以把握,堅持嚴格責任的立場就成為當然抉擇。但是同樣的,在適用時應有所限制,一方面只適用于那些行為人主觀上有罪過,但又往往難以證明的持有型犯罪;另一方面又可以通過轉移證明責任的方式提供無罪的辯護理由。此外,立法上可以考慮對此類適用嚴格責任的罪行處比較輕的刑罰。
參考文獻:
[1]? 劉生榮.論刑法中的嚴格責任[J].法商研究,1991,(1).
[2]? 鄭耀華.英美刑法中的嚴格責任[J].法學與實踐,1991,(4).
[3]? 孫光駿.論英美刑法中的嚴格責任[J].法商研究,1998,(1).
[4]? 馬登民,鄔明安,等.試論刑法中的嚴格責任[G]//改革開放與刑法發展.北京:中國檢查出版社,1993.
[5]? 王晨.我國刑法規定了嚴格責任嗎[J].法學研究,1992,(6).
[6]? 馬克昌.犯罪通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9.
[責任編輯 百 合]
收稿日期:2020-05-08
作者簡介:朱小玲(1979-),女,河南開封人,副教授,碩士,從事刑法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