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全球老齡化的形勢越來越嚴峻,我國農村老年人的養老問題越來越突出。相對于沿海農村地區,東北地區的農民養老面臨更大的困難。以四平地區的農民為研究對象,分析當地農民養老存在的主要問題和金融支持存在的問題,并提出養老金融支持的策略,以期通過普惠金融措施改善該地區農民的養老局面。
關鍵詞:四平地區;農村養老;金融支持
中圖分類號:F832?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0)33-0044-02
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很多資源的分布都存在不平衡的現象,養老機構和養老資源的分布也呈現出很大的不均衡性。具體表現為,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區,養老資源豐富,養老產業發展較好,老年人的生活狀況更加理想;而經濟欠發達的地區,養老資源也比較欠缺,由于資金不足,養老產業的發展遠遠滯后于養老的需求,養老問題矛盾重重。隨著人口老齡化腳步的加快,全世界范圍都面臨著如何解決好人口老齡化問題。廣大農民為我國的經濟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但是由于經濟資源的趨利性質,農村地區獲得經濟資源的機會非常少,這種不平衡極大影響了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農村地區養老問題所面臨的困難更加突出。因此,加大對于農村地區養老問題的研究,改善農村地區老年人的生存質量已經刻不容緩。
一、四平地區農業農村概況
四平市,歷史悠久,具有英雄城的美譽,作為東北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農業是該地區的核心產業。
隨著地方經濟的快速發展,四平地區農業的發展也比較快,農業產值呈現出逐年上升的局面,但是糧食播種面積近幾年有所下降,糧食播種面積下降的原因有很多,但是與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進城務工,導致耕地無人種植也有一定的關系。四平地區的主要糧食作物有區域、水稻、大豆,在這幾種農作物的播種面積中,玉米的種植面積呈現出下降的趨勢。
在四平地區的人口結構中,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全市人口共計318.2萬,其中城鎮人口116.2萬人,鄉村人口202.1萬人,鄉村人口占比為63.5%。在我國城市化率的統計調查排名中,排名靠前的一些城市最高已經達到了100%,大部分也達到了70%以上。而對比而言,四平的城市化率比較低,因此解決好農村農民問題對四平來說更為關鍵。
二、四平地區農村養老存在的主要問題
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由于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出務工,致使農村“空巢老人”數量急劇增加,老年人的精神負擔和生活負擔越來越重,部分農村老年人的生活處于相對貧困狀態,而這些問題都亟待妥善解決。
四平地區的農村養老體系主要由三部分構成:家庭養老模式、社區養老模式和機構養老模式。盡管是三種模式并存,但是起主要作用的還是家庭養老模式,由于養老產業資金的短缺,社區養老模式和機構養老模式的發展都比較緩慢。除了金融支持以外,這兩種模式發展緩慢主要還有兩方面的原因。其一,來自農村家庭的問題。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農村家庭有一些老年人和其子女不認同養老機構養老,認為送老年人去養老機構是一種不孝順的行為,會被人恥笑,由于文化水平低,對養老機構的認知有限,不愿接受養老機構的服務;其二,養老機構本身存在一定的問題,相對于日益增長的老齡人口,養老機構的相對數量明顯不足。存在的這些問題導致機構養老目前的發展狀態也不理想。
然而,在四平農村地區主要的家庭養老模式的現狀也不容樂觀,表現為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與子女在一起共同生活的老年人負擔過重。四平地區很多農村家庭青壯年勞動力到城市務工,除了秋收時節回家幫助老人秋收,大部分時間都留在城市,無法陪伴老人,卻把整個家庭的重擔交給父母。同時由于留守兒童的存在,使得留守的老年人不僅要照顧自己的起居,還要負責照顧孫子女或者外孫子女的生活起居,身體和精神上都非常辛苦。
2.獨居老人生活難以自理。農村的很多老年人因家中的多種原因不能與子女們在一起共同生活,只能選擇獨居生活,獨居老年人的承包地難以耕種,家庭的生計難以支撐,加之有些老年人的子女經濟條件差,在經濟上不能贍養老人。這樣的家庭老人只能靠自己,體弱多病喪失勞動力,缺糧缺錢,艱難度日。
3.無子女老人的生活無法得到保障。這部分老人都屬于五保戶,分散居住,一年由政府發給五保供養款,村委會負責維持生計的糧食和柴火,不過由于農村土地承包責任制的實行,村民素質的差別和村集體經濟的薄弱使有些村在給五保戶兌現糧食和生活護理方面出現問題;部分入住鄉鎮敬老院的五保戶,敬老院包吃穿住醫,生活水平較高,但由于敬老院管理經費不足,對生活不能自理的五保老人不能接收。
三、金融支持存在的問題
我國農村養老的現狀不容樂觀,盡管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金融支持力度偏低是一個突出的問題。
眾所周知,金融行業向來是逐利的行業,資金必然會流向收益率更高的地區和行業,因此,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大多數資金都流向了城市,流向農村的資金相比之下就很少,盡管有向農村傾斜的政策性銀行,比如農業發展銀行,但是銀行為了利潤也都會爭奪城市的資源,即使存在一些專門針對農村服務的政策或者服務,但也不足以解決農村地區資金短缺的問題。這是一個固有的問題,而農村養老產業的高風險、低收益的特點,更使得金融資金無法更多地投入進來。
盡管各保險公司有一些針對農村養老設計的險種,但是由于在農村地區的宣傳力度不夠,同時由于養老保險產品本身存在投資回報率偏低等問題,使得本來就對保險產品持懷疑態度的農村老年人參與商業保險的可能性更加偏低。
由于目前我國金融行業對于農村養老產業的支持力度偏低,無法對我國養老產業的發展起到足夠的支持作用,所以,我國的養老產業發展相對一些養老體系發達的國家而言要落后許多,尤其是農村的養老產業。農村養老產業發展的落后,嚴重滯后于經濟的發展速度,因此農村老年人的生活質量也無法得到保障和提高。金融支持的方式有很多,像社會基本養老保險、商業養老保險、養老基金、銀行理財產品和土地流轉信托等多種方式,但是這些方式尤其是基金和信托市場基本上還是個空白,理論和實踐經驗都比較少,由于多因素的影響,對農村不論是養老產業還是經濟建設的支持力度還是偏低的。一個完善農村養老的金融支持體系需要多方面力量的相互配合,需要有完善的養老機制、豐富的適合農村老年人的保險產品、農村養老基金的穩定的較高收益以及適合農村來年人的理財產品等,而我國的金融支持在以上幾個方面顯然都存在不足之處。
四、國際養老模式經驗借鑒
1.美國具有成熟的以房養老模式。在美國,住房反向抵押貸款市場化程度較高,以此作為支撐促進了以房養老模式的建立和完善,通過財務自由、房屋保有和保險示范計劃三種抵押貸款方式,分別面向經濟條件高、中、低三種人群市場,涉及每一層次的居民,使每位居民都可以通過住房反向抵押得到貸款來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而美國是金融市場化程度比較高的國家,大量的養老金流入金融市場,金融市場的發展為養老產業的發展增強了后勁,提供了有力保障,投入在金融市場的養老金,通過其穩定的高收益,增強了養老保障的經濟基礎,可以說是所謂的金融養老模式。
2.在德國的養老模式中,盡管也是家庭養老、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相結合的模式,但是這三種模式的適用對象是非常明確的。其中,在三種養老方式中占比最高的是家庭養老模式,按照這種模式養老的老年人基本都具有良好的身體狀態,日常的生活都是自己來負責的,不需要其他人的協助。社區養老的地點也是以家庭為主,但是這種養老方式的老年人通常是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需要其他人比如家人或者護理人員的協助才能照顧好自己的生活。而機構養老以失去勞動能力、離不開別人照顧的老年人為主,他們在專門的養老機構中,由專門的護理人員進行照料,安度晚年。此外,德國的“時間儲蓄”也是值得我們借鑒的方法。年齡稍小的老年人,可以通過照顧其他需要照料的老年人來儲蓄時間,而這個時間待到今后自己需要照顧的時候就可以換回等量的被照顧的時間,這樣也減輕了對于護理人員的需求壓力。
五、四平地區農村養老金融支持的策略
1.利用積極的政策吸引社會資金進入養老產業。針對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面臨資金困境的難題,政府部門需要制定一些有利于吸引資金的積極政策,提高社會資金投放在養老產業的投資回報率,加大國家的支持力度,加大宣傳力度,適當放寬政策約束,給予社會在農村養老產業創新的空間。隨著農村居民對于政策的理解和思想觀念的轉變,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和城鎮化速度的進一步加快,農村具有更加廣闊的升值空間。
2.銀行業等金融機構加強針對農村養老產業的支持。普惠金融的思想強調的是資金的使用機會平等和金融的可持續發展。從目前的金融資金配置來看,城市擁有更多的資源,農村地區處于劣勢。因此,從國家大力支持的普惠金融角度出發有必要引導銀行等金融機構將資金投向農村地區。雖然這些機構都是以營利為目的,但是從一國經濟發展的宏觀角度考慮,不能只將眼前的利益放在首位,要目光長遠,制訂長期計劃,實現機構平衡,在更大程度上盈利。要看到農村地區的未來優勢,只要合理利用資金,把控風險,加強管理,當農村的養老產業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后,收益必然會逐漸最大化。同時,也要鼓勵銀行等金融機構積極創新,開發更適合農村地區的金融產品,實現共贏。
參考文獻:
[1]? 高鵬.商業銀行個人養老金融產品研究[J].經濟視角,2014,(3):24-26.
[2]? 賀強.建立中國養老金融體系勢在必行[J].國際融資,2011,(4):35.
[3]? 馬榮真.試析美國養老模式對我國的借鑒意義[J].工會論壇(山東省工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1,(3):21-22.
[4]? 李中秋.中國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的多元化養老模式研究[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2013.
[責任編輯 晨 丹]
收稿日期:2020-05-07
基金項目:2020年四平市哲學社會科學課題研究項目“四平市人口老齡化條件下農村養老普惠金融保障措施研究”(SPSK20038)
作者簡介:王雪麗(1982-),女,黑龍江雙城人,講師,碩士研究生,從事農村金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