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在民事訴訟領域中虛假訴訟案件數量增多,類型更是多種多樣,這種情況的發生不僅損害了案外人的合法利益,還浪費了有限的司法資源。雖然《民事訴訟法》對不誠信行為已經進行了相關規定,但是仍應當進一步采取相應措施加強對民事虛假訴訟的遏制。本文討論的是當事人虛假訴訟的情形,并從概述、危害、成因及規制方法四個方面來對民事虛假訴訟進行闡述,希望對民事虛假訴訟的規制有所助益。
關鍵詞:虛假訴訟;誠信原則;司法資源
一、虛假訴訟的概述
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當人們面臨糾紛時,越來越傾向于使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訴訟成為人們解決糾紛的重要方式。民事訴訟制度是一種通過一系列程序,保護民事實體法所規定內容的制度,然而近年來卻出現了利用該制度損害他人利益的情形,也就是民事虛假訴訟。民事虛假訴訟的當事人將訴訟這一糾紛解決途徑作為工具,破壞了社會的和諧發展,加大力度遏制虛假訴訟行為成為急需解決的事情。2016年發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防范和制裁虛假訴訟的指導意見》對虛假訴訟的五個方面的內容進行了規定。
民事虛假訴訟大多發生在財產性案件中,并且當事人之間常存在關聯關系。虛假訴訟表面符合起訴的條件,但是雙方當事人不存在真實的糾紛,通過虛假陳述、偽造證據來隱瞞真正的目的。在參加訴訟的過程中,虛假訴訟當事人為獲得非法利益,極力掩飾真實的事實,因此,虛假訴訟的發生不易被人察覺。
二、虛假訴訟的危害
(一)使案外人的合法權益遭受損失
虛假訴訟的當事人常常在主觀意圖中有故意的成分,非法損害他人利益,特別是財產利益。在實踐中,案外人可能根本不知道虛假訴訟的存在,虛假訴訟一旦成功,當事人便可能得到本屬于案外人的財產利益,案外人會損失對應的財產利益。不僅如此,即便案外人知曉虛假訴訟情形的發生,后續往往會為維權而花費大量的時間以及精力去進行訴訟,經過繁瑣的程序才能夠最終被糾正,因此,這一行為嚴重損害了案外人的合法利益。
(二)危害司法公信力
人與人在交往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發生各種各樣的糾紛,人們可以選擇多種解決方式。但是當人們無法通過相對簡單的方式解決問題時,便會選擇訴訟這種公力救濟途徑解決糾紛。訴訟的程序法定,規范程度最高,并且以強制執行力作為保障。司法人員在查明案件事實、準確適用法律的基礎上,通過公正的裁決最終處理好雙方矛盾。因此,人們對訴訟的處理結果是信賴且認同的。然而,虛假訴訟的當事人提起訴訟的目的不同于正常參加訴訟的人,其并非為了維護自身合法利益,而是把訴訟作為一種手段,使自己獲得不正當利益。由于虛假訴訟具有不易識別的特點,在訴訟過程中,一旦損害了案外人的合法利益,就可能會危害司法公信力。
三、虛假訴訟的成因
近年來,虛假訴訟案件數量上升,這種情況使審判人員擔憂。虛假訴訟的社會危害性自不待言,探究其發生原因,大致可以概括為以下幾方面:
首先,民事訴訟程序中立法的缺失給不誠信行為提供了生長的土壤。在實踐中,對行為人的懲罰力度不夠,違法成本很低。當行為人認為其收益大于成本時,才會付諸實施。其次,在司法實踐中,法官傾向于使用調解方式結案,相對于審判來說調解具有其自身特點,調解沒有按部就班的程序規則,它的程序更加靈活,因此糾紛解決的過程更加簡便迅速。調解也更注重對當事人的隱私方面的保護,因此以不公開調解為原則,也由于虛假訴訟的隱蔽性,若適用調解結案,法官不易發現虛假訴訟的端倪。再次,當今時代,經匯總后的海量信息數據是非常重要的資料,信息的歸納、整理、共享以及最后的運用步驟,不僅是法院適應信息化時代的要求,同時也是提高法院審判管理能力的需要。實踐中,法院之間的信息交流并不是暢通有效的,阻礙了法官對虛假訴訟的識別,不利于遏制虛假訴訟行為。另外,虛假訴訟當事人自身缺乏法律思維和誠信品質也是產生虛假訴訟的一個重要原因。
四、防范虛假訴訟的措施
(一)增加虛假訴訟的違法成本
《民事訴訟法》在第112條規定了當事人若實施了不誠信行為,法院可根據情形對其罰款、拘留。該規定位于第十章,就是“對妨害民事訴訟的強制措施”這一章中。該條文規定的是一種法律制裁,并不是關于民事侵權責任內容的闡述。民事訴訟過程中,訴訟當事人實施虛假行為,故意損害他人合法權益,事實上屬于一種侵權行為,其應當承擔侵權責任。虛假訴訟行為雖然構成侵權,但缺少對這種不誠信行為具體如何承擔民事侵權責任的規定。因此應當在有關條文中增加民事侵權責任的規定,以減少虛假訴訟的發生。
將虛假訴訟行為納入法律條文中,可以填補實體法對虛假訴訟行為規制空缺的問題,有利于實體法與訴訟法進行有效地銜接。可設置懲罰性賠償機制,被侵權人可以向法院提出侵權之訴,要求侵權人對其進行賠償,這樣既能夠保護被侵權人的合法利益,為其提供救濟途徑,而且還可遏制虛假訴訟這一行為,最終減少此類案件的發生。若虛假訴訟當事人與他人共謀,參與到虛假訴訟案件,共同損害他人合法權益,在這種情形下屬于共同侵權,被侵權人可以要求實施虛假行為的人承擔連帶侵權責任。
(二)虛假訴訟多發領域慎用調解
適用調解需要符合自愿合法原則,調解更注重當事人的意愿和所實施的處分行為。法院調解是法院行使審判權、當事人對自身處分權加以使用相結合的行為。實踐中,虛假訴訟當事人更愿意去選擇用調解的方式參與訴訟。因為在調解過程中,虛假訴訟行為更不易被察覺。
法院調解可出現在訴訟的各階段,它是一種審判活動。通過調解結案和以判決結案都是處理完畢案件的一種方式,具有一樣的法律效力。使用調解進行結案時,首先法官需要在事實清楚的基礎之上進行調解,若發現調解協議侵害國家利益、社會利益、他人合法利益的,應不予確認調解協議;其次,對虛假訴訟案件經常出現的領域要注重審查,例如民間借貸案件、離婚案件等。當事人間存在特殊關系的案件也要引起足夠重視,在實踐中,夫妻之間以逃避償還所欠的債務為目的,主觀具有轉移財產的故意,通過不誠信行為進行虛假訴訟的情況常有發生。因此,案例中若出現有特殊關系的情況,例如自然人中的親屬關系、朋友關系以及法人中的利益關系,法官應當重點觀察,排除虛假訴訟的可能性。
(三)建立法院信息共享制度
信息化建設的完善是法院審判能力現代化的重要體現。在司法改革的背景下,信息共享制度的建設可滿足人們的司法需求,實現審判流程的優化,提高法院的審判能力,信息共享制度的建設對于司法改革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法院應當建設信息共享制度,法院的工作人員可以通過共享平臺獲取相關案件信息,使有關聯的案件得以處于明朗的狀態,加快法院之間信息的傳遞速度,資源得到共享,從而加大對虛假行為的識別。另外,為防范虛假訴訟,可以建立失信人員信息庫,將已被發現的不誠信人員相關信息輸入該信息庫,當這些人員一旦被記錄在失信信息庫中,他們所參加的其他訴訟案件將被嚴格地進行關注和審理。除此之外,最高法院可發布一些指導性案例。這些案例來源于各級法院的實踐工作,在由法官、學者、專業人才研究后,總結虛假行為不同類別的識別方法,使法官有具體案例來進行參考,從而更利于遏制虛假訴訟的發生。
(四)積極宣傳法律知識和誠信原則
首先,應當定期開展法律宣傳活動,通過普及法律知識,倡導人們合法地參與訴訟。公開虛假訴訟典型案例,積極引導人們誠信參與訴訟,營造誠信司法環境,推動整個社會的誠信建設。
其次,應當積極宣傳誠信原則。隨著我國經濟不斷發展,民事案件數量的增加,濫用訴權的現象發生,舊《民事訴訟法》及其司法解釋不能有效解決該問題。新《民事訴訟法》在條文中規定了誠實信用原則,使誠實信用原則由一項道德義務上升為一項原則。
民訴程序中誠實信用原則規制的對象不僅包括法院還囊括參與到程序中的所有訴訟參與人。法官以及所有的訴訟參與人在整個訴訟程序中不能夠實行不誠信行為。對于當事人而言,該原則的主要功能是制約不誠信行為。避免濫訴、濫用訴訟權利等行為損害司法秩序和司法公正。誠實信用要求所有訴訟參與人正當行使訴訟權利、履行訴訟義務,真實地陳述案情、提供證據,使法官在此基礎上公正地審理案件。
除此之外,還可利用新聞平臺、社交軟件宣傳法律知識和誠信原則,培養人們的法律思維,使誠信原則成為人們的思維習慣,從而推動社會的發展。
五、結語
民事訴訟是訴訟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解決糾紛,本文針對虛假訴訟提出了相關看法與建議,以期推動民事訴訟的進步。
參考文獻
[1]牛穎秀.民事虛假訴訟識別的二元控制模式研究[J].北京社會科學,2019.
[2]田海鑫.論民事虛假訴訟的類型化體現及規制——基于北京市司法實踐的考察[J].法律適用,2018.
[3]吳澤勇.民事訴訟法理背景下的虛假訴訟規制——以《民事訴訟法》第112條的適用為中心[J].交大法學,2017.
[4]洪冬英.論虛假訴訟的厘定與規制——兼談規制虛假訴訟的刑民事程序協調[J].法學,2016.
作者簡介:趙悅(1993-),女,漢族,籍貫:山西陽泉人,西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17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訴訟法學,研究方向:民事訴訟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