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生?史詠梅?王艷秀?李兆坤

如何在新時代的背景下,提高校長專業素養,打造“龍江教育”高地?2018年哈爾濱市在全國率先提出并實施校長發展共同體研修項目。校長發展共同體由領銜專家與成員校長共同構成,是研究校長專業發展與學校發展的研修團隊。項目實施三年來,取得階段性成果并在教育界引起廣泛關注。
豐富實踐新策略
以共同愿景為靈魂、以制度體系為框架、以規則程序為紐帶,共同體確定了“專家引領、團隊互助、自主研修、課題牽動”的實踐策略。
專家引領制,提升校長素養。專家引領制與校本研修的專業引領類似,既有領銜專家的有計劃專業引領,也有外請專家的有針對性的專業引領。共同體聘請了全國知名專家,幫助校長們找準工作發展中的問題,精準提升。在此基礎上,各共同體還結合各自的課題研究內容和成員校校長需求,邀請專家進行專題培訓和交流指導。如張曙濱校長發展共同體先后邀請了山西太原尖草坪一中盧文清校長、哈爾濱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溫恒福教授、天津師范大學康萬棟教授做主題報告。
團隊互助制,匯聚團隊力量。校長發展共同體項目啟動以來,借助團隊優勢、資源優勢、前瞻優勢,校長、教師在專業發展上變被動為主動,逐步形成以強帶弱的校長發展新格局。何偉校長發展共同體深入成員學校診斷問題,探尋優化路徑,推出了100余節研討課,激發了普通高中發展的內在動力。如今,共同體開展的把脈診斷式互助活動已覆蓋60%的成員學校。2018年、2019年組建的21個校長發展共同體還成立了兩個卓越校長聯盟,打造美美與共的良好局面。
自主研修制,激發內生動力。自主研修更多體現在共同體成員的專業反思中,這種反思建立在一謀多參的基礎上,表現為共同體成員相互之間對話的平等性、集體智慧的凝聚性以及共同決策的修正性。就個體發展而言,每一位校長都是自我發展的承擔者和推動者。譚彩英校長發展共同體成立之初,就結合團隊研究主題,設計制定了校長職業生涯規劃。李軍校長共同體通過主題讀書活動,激發校長內生動力,不斷為事業尋找新的增長點,在反思中實現自我超越。
課題牽動制,促進內涵發展。共同體實施雙導師制,聘請教育理論專家任理論導師、領銜專家任實踐導師,通過有計劃的深度學習、思考、探究、實踐,將問題轉化為課題。如周瑛校長發展共同體的“立足學校課程建設,以課題研究為牽動,增強校長的課程領導力”、那冬巖校長發展共同體的“基于信息技術促進學習方式轉變的實踐研究”等研究,從教師綜合素質、校長領導力提升、信息技術應用等多方面進行深入研究與實踐,解決了學校發展現實問題,促進了團隊的內涵發展。
構建課程新體系
我們依據不同共同體的實踐特征,將培訓內容進行初步梳理,總結出了六類課程作為共同體課程體系的雛形。
研究型課程。我們把共同體課題研究的內容課程化,從著眼于學校未來發展的角度,對基本問題、難點困惑問題進行梳理及歸類和拓展,最終上升為“研究型課程”。研究型課程以課題研究為主要形式,幫助成員校長破解難題、突破瓶頸,在課題研究中獲得發展。
共享型課程。我們把在共同體成員校長及教師間開展的資源共享系列活動統稱為“共享型課程”。按照共同體“專家引領制”的實踐策略,鼓勵每一個領銜專家把自己學校的優質成果共享出來,樹立“聯合互補、資源共享”的理念。
交流型課程。校長發展共同體實施三年來,各共同體開展主題研討與交流活動達1000余場,50000余人次參與了活動,有效帶動了330所學校校長和教師的專業發展。通過多種形式的團隊交流,校長們及時發現學校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促進了共同體成員發展的多樣化。
引進型課程。我們把共同體引進外部優質資源開展的系列研修活動統稱為“引進型課程”。今年疫情期間,通過引進外部優質課程資源,校長們足不出戶與全國教育專家、各地名優校長進行交流,校長們從容面對突發事件所帶來的挑戰與沖擊,提高了線上教學管理水平。
訪學型課程。與引進外部優質資源相對應,各共同體從實際出發,適時走出去,實地學習分享優質教育資源。我們把共同體開展的外出訪學等研修系列活動統稱為“訪學型課程”。其重在新舊經驗的整合與升華,為校長們提供更多的理性認知,為學校帶來了喜人的變化,這正是校長專業發展的應有之義。
線上型課程。我們把共同體在線上開展的研修系列活動統稱為“線上型課程”。線上課程超越時空限制,利用網絡平臺軟件的交互性等特點,為共同體網上同步開展活動和即時交流提供了方便。尤其是疫情期間,面對特殊形勢各共同體積極發揮網絡優勢,開展了內容豐富的網上研修活動。
探索實踐新路徑
為踐行共同體理論,達成共同體愿景,我們在實踐路徑方面進行六大探索。
示范引領與互訪交流相結合。示范引領與互訪交流的結合,不僅提升了共同體校長的領導力,也促進了區域教育的優質均衡發展。王明偉校長發展共同體依托哈爾濱市第三中學教師隊伍的優質資源,對成員學校開展了引領性、培訓性、檢查性、展示性、實踐性、總結性和評價性督導,促進了成員學校的學科建設,帶動了成員學校的整體發展。
診斷分析與專家指導相結合。為找準實踐研究的切入點,各共同體領銜專家在走進成員校實地調研的過程中,進行診斷分析及靶向指導。領銜專家丁麗輝校長帶領成員學校校長到方正縣特殊教育學校調研時,提出了在智障生中開展“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滿族民間撕紙(剪紙)教學的設想。領銜專家曹詠鳴校長多次帶領專家團隊走進黑龍宮鎮中心校調研,把脈診斷。
課題研究與活動展示相結合。以課題研究為手段,交流展示經驗成果,提升學校教師隊伍的專業素養,推進成員學校走科研興校之路。張海燕校長發展共同體從學校課程建設與課題研究入手,開展親近經典,弘揚祖國優秀傳統文化誦讀評比、“傳承紅色基因,爭做新時代好少年”主題教育活動展演等,幫助各成員校深入挖掘各自學校的課程亮點和特色,促進了共同體學校的共榮共贏。
理論學習與考察訪學相結合。理論學習是提升校長專業水平的重要方法,考察訪學是積累實踐經驗的有效途徑,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促進了校長專業能力的提升。周瑛校長發展共同體組織成員參加“促進學習真實發生的教學改革”研討會,聆聽顧泠沅教授《課堂視野中的教師及其指導者》的報告,開闊了成員的教育視野及辦學思路。
自主研修與團隊研修相結合。研修是教師專業成長的“保障性工程”,也是學校、校長、教師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團隊研修與自主研修的有機結合,在助力校長個人成長的同時,也實現了團隊的整體提升。李軍校長發展共同體為成員購買《課程論》《教育哲學》《G20國家教育研究叢書》等多種學習書籍,將個體感悟與集體研修結合,促進了共同體校長由普通校長向學者型校長的轉變。
線上培訓與線上教學相結合。今年疫情期間,共同體成員校一手抓校長的線上培訓,一手將校長培訓的發力點轉移到線上教學的推進與管理方面。千萬教師從臺前走到幕后,網絡成為校長開展教育教學管理和教師實施教學的主陣地。共同體成員學校將培訓與教學資源共享,帶來了校長教學管理質量與水平的不斷提升。
(作者單位:哈爾濱市教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