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濱??h八巨鎮前案小學 王 靜
閱讀,能拓展學生的認知視野,增加學生的語言積累,促進學生的表達交流,幫助學生形成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審視當前的語文閱讀教學,教師以問替思,沒有讓學生真正融入文本,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也是片面的,難以形成深度的理解。
興趣為學生的閱讀提供了動力,學生只有感受到閱讀帶來的快樂,才能積極地參與其中汲取知識的養料。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用激情激趣,醞釀自己的情感,能與文本的情感產生共鳴,引導學生順利地參與閱讀。教師也可以用疑問激趣,抓住文本中的一些關鍵詞句設置問題,能引發學生的思考,讓學生通過思考交流,使費解的內容變得易于理解。如,在學習《十六年前的回憶》一文時,教師讓學生說說哪些句子最能觸動你?說說自己的理由。教師引導學生從“父親”的早出晚歸中感受到局勢越來越嚴重,他在為革命工作而奔忙;從“現在是什么時候”中感受到李大釗完全明白形勢的險惡、處境的危險。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依據不同文體為學生設計不同的導語,或激情盎然,或引人深思,引發學生自主閱讀的欲望。教師要依據學生的特點錘煉導入的語言,讓語言變得生動有趣,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如,在學習《北京的春節》一課時,教師播放動漫童謠,讓學生感受北京的孩子是如何過春節的,并導入如下:現在讓我們一起跟隨作家老舍走進北京,一起過一個京味十足的春節,感受獨特的民風民俗。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情,敏銳地感受學生,了解學生的情感變化,要運用自己的機智引發學生參與閱讀的興趣,讓文本散發出內在的魅力,促進學生的主動感知,促進他們與文本對話交流。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創設出利于學生自主閱讀的情境,教師或插入圖片,或語言引導,或播放音樂,讓學生盡快融入情境,更快地進入角色,從而拓展他們的視野,豐富他們的閱讀體驗。如,在學習《跳水》一課時,教師創設情境如下:大家看過跳水嗎?我國的奧運健兒在跳水項目上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令所有中國人都感到自豪,今天我們要說的“跳水”,不是體育比賽,而是一個驚險的故事。教師板書課題,并提出問題:是誰寫的?你還了解些什么?看了課題,你想知道些什么?教師以語言創設情境,讓學生對課文內容產生閱讀的期待。
多媒體集聲音、圖像、動畫等于一體,能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給學生帶來身臨其境的感受,教師可以借助于多媒體創設情境,能產生圖文并茂之效,能產生意想不到之效。如,在學習《牧場之國》一課時,教師以多媒體呈現荷蘭風光圖片,讓學生仔細觀察,發揮想象,說說自己想象到的畫面。
每個學生的認知能力、背景知識、學習興趣等方面都會存在差異,教師要因學而教,依據學生的差異,采用分層教學的方法,讓他們都能收獲成功的體驗。如果教師對學生提出“大一統”的要求,很多學生往往因難以達到要求而產生挫敗感,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差異,依據學生的不同能力設定不同的目標,提出不同的問題,布置不同的作業,采用不同的評價,能讓學生獲得最大可能的發展。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三個層次不同的作業,C層次學生可以完成基礎的閱讀作業,而A層次學生可以選擇有難度的閱讀作業。分層作業能調動學生參與閱讀的興趣,讓他們體會到自主閱讀帶來的快樂,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有所收獲。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往往簡單地認為學生沒有問題,其實學生由于缺乏自主思考、感悟的空間,難以產生深入的理解。教師要讓學生在自主閱讀的基礎上,談談自己的閱讀感受,提出自己的質疑??v使學生的疑問較為淺顯,但也是學生獨立思考的結果,不能為教師所忽略。教師要鼓勵學生質疑,讓他們邊讀邊思,積極主動地發現問題,通過質疑、思考、發現的循環往復,促進學生知識的積累。如,在學習《金字塔》一課時,教師讓學生閱讀課題,說說從中知道了什么?教師以問題引導學生去思考,能促進他們的理解。教師讓學生邊讀邊疑,讓他們提出自己的疑問,有學生問:塔高146 米,這個究竟有多高?教師說出教學樓的高度,給學生帶來真實的感受,同時體會文中作比較、舉例子的說明方法。學生質疑“塔身……中間沒有任何水泥之類的黏著物,至今仍很難用鋒利的刀刃插入石塊之間的縫隙”,教師引導學生邊讀邊推斷,并進行組內交流,讓他們感受到金字塔的精巧。
總之,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留有自主閱讀的空間,教會他們閱讀的方法,讓他們在自主閱讀、思考中掌握規律,產生深刻的閱讀體驗,從而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教師要為學生的自主閱讀提供指導,讓他們邊讀邊思,形成個體的感受,提升閱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