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逸君
我國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明確提出了完善教師教育體系和教師專業發展制度的戰略任務和關鍵路徑,從而賦予我國區域教師專業發展學校(機構)新使命和新機遇。為把國家教師教育的頂層設計在實踐中有效落地,我們需要積極探索區域教師發展學校(機構)的實踐模式。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把建設中國特色教師教育體系作為戰略任務,“健全教師培養培訓體系,支撐各級各類教師的專業發展”,改革教師專業發展模式,“推進地方政府、高等學校、中小學‘三位一體’協同育人”,強化對教師實踐能力的培養。《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指出,“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的關鍵路徑是建立教師教育體系與專業制度體系。《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2018—2022 年)》提出,要不斷優化教師教育布局結構,基本形成以國家教師教育基地為引領、師范院校為主體、高水平綜合大學參與、教師發展機構為紐帶、優質中小學為實踐基地的開放、協同、聯動的現代教師教育體系。《江蘇省教師教育創新行動計劃》要求加強教師教育體系建設,建立省、市、縣、校四級教師專業發展體系。
從新時代黨中央、國務院、教育部、省教育廳以及省級師資部門出臺的相關政策中發現,建立健全教師培養培訓體系是落實教師隊伍建設的戰略任務,改革重點是建設各級教師發展學校或機構,尤其是要做強設區市級層面的教師發展學院或教師發展中心。
聚合多方力量共同支持教師教育是我國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任務,因此而提出的“四位一體”協同培養教師,是教師發展模式改革的重要內容。在聯合政府、高校、中小學、教師發展機構等方面力量協同培養教師方面,設區市級教師發展學院應該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成為核心紐帶。
本文提出把教師發展機構稱為“教師發展學校”,并探索其實踐模式的重要命題,這既借鑒國際教師發展趨勢和浪潮,體現出建立教師發展學校是推動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方向和主要方式;同時也旨在把教師發展機構真正建立成為服務教師專業發展的學習和研究的地方,即“學校”。因此,新時代教師發展學校,就是在新時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的歷史方位下,為建設新時代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建立現代化教師教育體系,健全教師培養培訓體系的需要,所建立的有學校實體的新型教師發展學校或機構,包括省級、設區市級、縣區級教師發展機構和教師專業發展基地校。
本文重點討論設區市級教師發展學校或學院。設區市級教師發展學院是本區域教師專業發展的學習、研究、資源、管理和服務中心,是具有小實體、多功能、大服務特征的“教師家園”,擔負著本區域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職責和功能。
建立并做強設區市級教師發展學院,使其成為教師教育體系的重要環節,是國家層面的頂層設計。頂層設計在具體實踐過程中必然需要解決理念轉化、瓶頸突圍等諸多問題,這就帶來了建構新時代教師發展學校實踐模式的必要性。
建構教師發展學校的實踐模式需要正確的理論認識。這就需要在“全球化”“傳統文化”“現代化”等理念框架觀照下,系統建構滿足我國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的目標要求并具有中國特色的教師發展學校實踐模式。因此,有關教師知識獲得的學習理論、教師專業發展理論、教師專業社群理論、教師教育課程理論以及教育管理理論等,都應成為建構新時代教師發展學校實踐模式的重要理論基礎。
但是一個正確的理論未必會獲得實踐的成功,這中間需要一個能夠解決問題的實踐模式。因此,實踐模式的建構還需要關注現實中具體問題的破解。
教師發展學校或機構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業已形成本土問題域。例如:在組織的相關調研中,如何確定設區市級教師發展學校或機構的功能定位?而做到與省級教師發展學院和縣區級教師發展中心之間的相互錯位與準確定位并沒有一致性的看法。再比如:如何在教師培養體系中,發揮連接大學、中小學之間的紐帶作用?如何在內部建立有效的以科學研究促進學校可持續發展的機制?特別是如何借鑒美國教師發展學校和專業發展社群等實踐模式,形成依托設區市級教師專業發展學院的教師培養實踐模式?這些問題亟須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形成具有中國特色和區域特點的系統解決方案。
實踐模式的建構還應該關注情境,關注自身以及所服務對象的優勢。優勢視角取向的實踐,就是立足于發展,尋求和利用自身和所服務對象的優勢資源,協助服務對象達成目標。在建立“四位一體”協同育師的體系機制中,教師發展學校就應該充分挖掘自身、高校、中小學和政府的優勢資源,做到把各類資源統籌于高質量服務區域教師專業發展上。
高校或研究機構具有專業優勢,中小學能發揮教師教育實踐基地的作用,政府在教師發展各項制度設計上具有優勢,作為設區市級教師發展學校,本身具有統籌全區域教師發展各類資源的優勢,因此,設區市級教師發展學院就應該發揮各方優勢,積極參與教師發展制度設計與實施,主動尋求高校的專業支持,推動中小學向著教師發展學校的方向邁進,為全區域的教師提供全方位、高質量的教育服務。
基于上述論述,新時代教師發展學校的實踐模式可以從目標定位、功能劃分、運作機制等方面來呈現其基本樣態,力圖展現出在省、市、區、校四級教師教育體系中,設區市級教師發展學校發揮其小實體、多功能、大服務的本土特征。
作為設區市級教師發展學校,在教師教育體系發揮紐帶作用的過程中,需要跟不同的服務對象交流、溝通、合作,從而實現其四位一體協同培養教師的功能;與此同時,也需要建立能夠支持其發揮作用的內部管理機制。因此,在實踐模式的建構過程中,重點考慮實踐模式的兩個側面:一是外部的服務實踐模式,二是內部的運行管理模式。
設區市級教師發展學院為實現協同培養教師的目標,需要與政府、高校、中小學以及其他機構開展不同內容、不同側重、不同方式的合作活動,在大服務中實現自身價值。可以說,設區市級教師發展學院實踐模式是最能體現供給側改革的服務實踐模式,因為需要面對不同對象,發揮不同作用,提供不同服務。
1.建立動力機制:設計實施統整的教師發展制度。
在與設區市教育局的合作中,主要體現在積極參與教師發展制度的設計與實施。通過自身所具有的專業研究機構特質,一方面通過深度參與教師發展制度設計,把教師分級制度、教師評價制度、教師培養培訓制度聯系統整起來;另一方面通過對特定區域、不同教師群體或個體發展狀態的調研,為教育行政部門等提供教師發展促進方案,推動形成教師發展的有效動力機制。
2.提供智力支持:建構完善的教師教育課程體系。
設區市級教師發展學院要在教師教育課程體系的建構中發揮積極作用。在師范生職前職后一體化課程體系建構中整合資源、協同力量。例如:我院設計了“新時代·新教師”“新時代·好教師”“新時代·名教師”培養體系,實現區域不同發展階段教師的體系化培養;充分利用高校專業力量,與高校合作開展各類研究項目和培養培訓計劃,如成立課程教學研究中心、教師評價研究中心,開展高端學者教師訪學活動;幫助上級師訓部門和縣區級教師發展中心開發教師教育課程,承擔相關培訓任務;指導中小學校形成校本化的教師發展規劃并有效實施教師教育課程。
3.推動合力發展:設計全納式的教師發展項目。
為實現教師發展模式的轉型,讓學術模式、實踐模式均能在教師發展中發揮作用,實現理論與實踐的融通,教師發展學院應該積極適應教師專業發展的趨勢,設計全納式的教師發展項目,讓中小學、政府、高校和教師發展學校(機構)均能夠積極參與教師專業發展中來。當前的重要發展模式是依托各類項目促進教師專業發展。例如,江蘇省“四有”好教師團隊建設,就是緊緊圍繞綜合育人項目的實施來凝聚各類教師把力量集中到育人上來,在推動育人方式轉型的過程中,促進教師隊伍在師德發展、育人水平和科研能力等方面的整體提高。這就是基于項目的整體性聚合資源并指向教師發展。
4.共擔發展責任:全方位的教師發展合作機制建立與實施。
教師發展學校要與政府、中小學、上下級教師發展機構等共擔教師發展責任。積極落實上級政府和教師發展機構下派的任務和責任,也要分解任務到各縣(市、區)教師發展中心,壓實研究教師發展、促進教師發展的擔子和責任。結合教師發展示范基地校、省市名師工作室等項目加強與中小學的聯系,推動中小學發展成為教師專業成長的繼續教育學校,探索其實踐價值和路徑。
內部的組織架構和運行,將直接影響著對外服務功能的發揮。作為初創期間的教師發展學校,本身就是一個小實體單位,人員不多,但是每個成員在機構中發揮的作用卻非常大。因此,教師發展學校應該具備多樣化的教育管理模式,如此才能發揮學院每一位成員的積極作用。
當代教育管理模式呈現出多樣化的發展特征。例如:有強調組織等級制度、領導者權威、管理效率的正規模式;有強調組織中成員分享領導權和決策權,重視專業權威,以專業判斷為決策依據的學院模式;有把決策作為協商過程,讓成員從事政治活動,謀求組織中權力分配的政治模式;有強調組織中個體的價值觀、信仰和行為規范以及個體的認識如何被組織認可的文化模式;有因為經常面對復雜情境下進行決策而采取的適當分權的模糊模式,等等。
顯而易見的是,設區市級教師發展學校因為面對諸多服務對象,在對外發揮功能的過程中,需要應對各種復雜情境,因此,僅僅采取一種管理模式或者偏重一種教育管理模式就會帶來一定風險。因為,上述這些教育管理模式都有自身的價值和局限性。教師發展學校應該采取更加系統的教育管理模式,綜合各種教育管理模式的優點,從整體優化的精細化角度出發,在合適的情境下采取不同的教育管理模式,協調各要素的關系,營造出學術嚴謹、制度嚴格、執行有力、主動發展、活潑寬松的育師環境,從而激發各方的創造性、主動性和積極性。
研究和探索我國新時代教師專業發展學校的使命、內涵和實踐模式,有助于推動教師發展學校相關理論向縱深發展,創生教師專業發展學校的新樣態,特別是為設區市級教師發展學院提供可資借鑒的破解發展難題的綜合性方案,也為促進區域教師專業發展提供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