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鵑
(聊城市第二人民醫院 心內科監護室,山東 臨清)
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和醫學模式的轉變,病人的需求在不斷地增加,這就意味著護理質量將面臨更高的挑戰,需要不斷的進步和發展。這一方面要求廣大的醫護人員提高自身素質修養,另一方面需要找到護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提高護理工作的質量,更好地滿足病人的需求[1]。品管圈是科學的企業管理方法,在日本、美國等大企業的發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廣泛應用于中國、日本等各大醫院。同時,對住院病人進行健康教育是整體護理的一項重要內容[2]。本科針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健康教育知曉率偏低的情況,運用品管圈活動的方法對病人進行健康教育,通過品管圈的活動,充分發揮每個人的思維能力,調動全體人員的工作積極性,提高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護理質量,現將報告如下。
隨機抽取2014 年3~5 月我科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 例作為對照組,未進行品管圈活動,男29 例,女21 例,平均年齡57.54 歲,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15 例,初中25 例,高中及以上10 例;隨機抽取2014 年7~9 月在我科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50 例為實驗組,進行品管圈活動,男32 例,女18 例,平均年齡58 歲,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14 例,初中25例,高中及以上11 例。發放自行設計的問卷調查并統計健康教育知曉率情況。調查內容包括:治療、護理、飲食、心理等知識。兩組住院患者均神志清楚,已臨床確診為急性心肌梗死,知曉并愿意配合調查。排除昏迷、意識障礙、病情不穩定需搶救、精神疾患、交流溝通障礙、不愿參與調查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兩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品管圈概況小組成員共10 名,護士長擔任輔導員,圈長經全體圈員投票產生,負責制定活動的計劃監督進程。本組圈員年齡(27±5)歲;本科學歷6 人,大專學歷4 人。
(2)品管圈活動召開圈員會議,投票選定圈名為“心飛翔圈”,主題為“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健康教育知曉率”,并制定圈會制度,決定每月的第1 周、第3 周的星期一早晨為圈會活動日。全體圈員從可行性、預期性、迫切性、執行力四個方面對本次活動進行評估,并將結果上報上級部門審批,通過后立即開展活動。
通過活動前后知曉率的變化來評價品管圈活動在提高心肌梗死病人健康教育知曉率中的作用。其中知曉率= 調查得分/滿分×100%,調查得分為調查每個項目累計得分,滿分為每個項目累計滿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健康教育知曉率情況評估表的調查項目包括四個方面(治療、護理、飲食及心理),12 個問題,每個問題均設有知曉、部分知曉、全不知曉三種選項,分別賦予5、3、1 分,滿分為60 分,影響因素統計表內容包括了護士因素、家屬及患者因素,其中護士因素包括宣教時機不當、宣教頻次較少、宣教形式單一、宣教不全面、護士不夠耐心、不理解宣教內容,家屬及患者因素包括更換陪護、不配合、未認真聽、遺忘。
所得數據采用SPSS 17.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通過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全科護理人員均接受了問卷題目的培訓,統一了調查標準,在患者轉出的當天進行調查,由責任護士協助資料收集員依據評估表的內容逐項對患者進行詢問,調查回收率為100%。品管圈活動之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健康教育的知曉率由72.40% 上升至91.80%,達到了設定的目標值,即實驗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全體圈員根據80/20 原則,為每個小要因打分,重要為5分,一般為3 分,不重要為1 分。去除重復要因并再次臨床驗證,最終確定要因為健康宣教流程不完善、學習途徑少、宣教材料不形象生動、未體現個性化指導等。
品管圈活動通過科學的方法找出并確定護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針對性地解決了這些問題,不但有效地提高了住院患者健康教育知曉率,并且在活動過程中,使圈員掌握了選定主題、把握現狀、解析問題以及對無形成果進行評價等一系列品管的手法,為持續推行品管圈奠定了理論基礎,也為下一期品管圈更好地開展提供了堅實的后盾。品管圈活動無形之中也加強了護理團隊之間的溝通和默契,增強了集體榮譽感。在醫療護理活動中,許多醫療糾紛都是由于缺乏有效的溝通引起的,加強與患者交流是常常被護理人員忽略的重要內容,應用臨床護理路徑就要求護理人員必須主動向患者講解有關疾病的知識,密切了護患關系,提高了護士的自身價值,提升了護士及醫院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