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萬勇
(彝良縣畜牧獸醫技術推廣站,云南彝良 657600)
彝良縣地處云南省東北部的云、貴、川三省結合部的烏蒙山區;總的屬亞熱帶季風氣候,但從河谷到高山區可細分為中亞熱帶、北亞熱帶、南溫帶、中溫帶四個氣候類型;西南部高溫少雨、日照較多,東北部多雨潮濕、日照較少;年平均氣溫13.4℃,降雨量774.6mm,相對濕度72%,日照1320.3h;海拔520-2780米,地形地貌分為河谷、二半山、高山區三種;國土總面積2804平方公里,山地占全縣國土面積的96%以上,25°以上陡坡地43.3萬畝,占全縣耕地面積60.5萬畝的71.5%,種植有蜜源農作物(玉米、水稻、豆類、南瓜、黃瓜、)約25萬畝;全縣荒草地186.09萬畝,其中暖性草70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44.25%,折合蜜源面積約2.8萬畝;林地104.95萬畝,其中蜜源經濟林果40.38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24.95%;野生蜜源植物豐富,品種繁多,主要有野生板栗、刺槐、五倍子、漆樹、椿樹、桅子、野生櫻桃、映山紅、香薷、山茶花、小葉杜鵑、矮蕎、苕子、樹莓、馬桑、金銀花、火棘、野菊花、烏泡等),折合面積約5萬畝;有蜜源粉源總面積約73.18萬畝;花期覆蓋周期長達10個月,蜜源承載養殖量可達30萬箱,是中華蜜蜂的最佳養殖區。
彝良縣山區群眾素有養殖中蜂的傳統習慣,截至2018年底,全縣養蜂戶3753戶,養殖中華蜜蜂18260箱;50箱以上養蜂戶75戶、養殖中華蜜蜂4875箱、占全縣總存欄數的26.70%,20-50箱養蜂戶267戶、養殖中華蜜蜂7743箱、占全縣總存欄數的42.40%,20箱以下養蜂戶3411戶,養殖中華蜜蜂5642箱、占全縣總存欄數量的30.90%,全縣現有養蜂戶戶均養殖4.865箱;2019年產蜂蜜73噸左右,產值約1750萬元。
彝良縣位于云南省東北部,是云南省北上的重要交通樞紐,地處我國西南區域中華蜜蜂養殖重要區域的烏蒙山區。
彝良縣蜂產品加工業空缺,無品牌、無法進入規范、成熟市場。
多年來,彝良縣中華蜂蜜未形成真正的產品,均以散貨形式在本地小范圍內銷售,2019年銷售價格在100-180元/500g,未進入規范、成熟市場銷售、未形成產品品牌。
彝良縣中華蜂養殖大多處于深山地區,生態環境好,采百花香蕊、食草藥精華、飲甘泉之水,加之彝良民風淳樸,摻雜使假現象很少,蜂蜜品質好、安全有保障,備受本地消費者青睞。
彝良縣中華蜜蜂產業經過多年自由式發展,養殖產業基礎較好,具有了一定的規模。但總體來看,養蜂產業仍處于松散、自發的低層次發展狀態,對標國際、國內先進技術,還存在很大差距和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對全縣十五個鄉鎮137個村(居)委會養蜂戶調查統計,全縣百箱以上的規模養殖戶(場)不到20家,養蜂戶戶均養殖4.865箱(且國標活框箱比例只占46%),最少的1-2箱、養蜂規模偏小。同時標準化、良種化、科學化、健康化、設施化程度較低,病蟲害防治水平低下,抵御自然災害和市場競爭及市場風險的能力較差。
因無蜂產品初加工企業帶動,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蜂產品,主要以原料型散貨本地銷售為主,品種單一,低端化、同質化問題突出,缺乏醫藥保健、化妝美容等高附加值的蜂產品,無品牌影響力,無加工企業,無上下游產業鏈擴張能力。
養蜂行業組織化程度低,合作社在技術推廣、技術服務、維權服務、產銷對接等方面作用發揮不充分,上游無加工企業,且合作社和蜂農之間缺乏風險共擔、利益共贏的利益聯結機制,采集、銷售信息不對稱,蜂蜜產量較低、有價無市現象時有發生。
缺乏權威的蜂產品檢測檢驗機構,蜂產品監管體系不健全,執法人員專業水平不高、手段落后。部分蜂農質量安全意識淡薄,農作物、經濟林果農藥使用未得到有效控制,蜂群受農藥侵害時有發生。養殖戶重產量輕質量、蜂蜜農藥殘留、加糖造假等問題依然存在。
習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工作指明了發展思路、發展方向。養蜂業既不與種植業爭土地,又不與養殖業爭飼料,利用蜜源植物便可獲得豐富的蜂蜜,是一項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綠色經濟、朝陽產業。彝良自然條件優越,蜜源植物豐富,養蜂基礎良好。大力發展蜂產業順應國家的政策方針,符合彝良的縣情實際。
現代農業必然是生態農業。蜜蜂被譽為“農業之翼”、“帶翅膀的媒人”。發展蜂產業對于提高農作物產量、改善農產品品質、保護生物多樣性、維持生態平衡等具有重要作用,兼具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大力發展綠色農業、生態農業,為養蜂業賦予了重要使命,提供了用武之地。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優質蜂產品供給不足,亟需擴大規模、優化結構。從全國北方和沿海發達地區分析養蜂資源不足,蜂產品產量少,但消費需求大,常年依賴南方購買,我國每年生產蜂蜜40-50萬噸,年出口蜂產品達到14萬噸左右,且呈價漲量增態勢。人們消費需求對蜂產品營養保健作用的認識日益加深,蜂產品廣泛用于制藥、保健、養生、食品、美容等行業,消費量逐年增加。發展蜂產業具有十分廣闊的消費市場。
2019年是彝良縣脫貧摘帽之年,蜂產業特別是養蜂業以投入少、見效快、回報高、為建檔立卡貧困養殖戶創收增收,在脫貧攻堅產業發展中作用明顯。為積極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發展步伐,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發展蜂產業助力鄉村振興補齊短板發揮重要作用。
根據彝良縣自然資源、養蜂發展實際、蜂產品加工水平、蜜源植物利用現狀等,將蜂產業開發規劃分為五個區域。
4.1.1 優質蜜源植物保護區。按照“統一規劃,現狀保護、分區分時栽培,相對集中采集,蜜源花期連貫”的原則,在河谷、二半山區大力栽植苕子、蕎麥、紫花苜蓿、枇杷等蜜源植物,高山區及旅游沿線種植油菜、蕎麥、向日葵、紫云英、紫花苜蓿等蜜源作物,建立優質蜜源基地,使區域、時間兩個維度得到均衡,滿足養蜂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需求。
4.1.2 中華蜜蜂飼養區。在蜜源植物豐富、養蜂基礎相對發達的鄉鎮發展中蜂規模養殖,擴大蜜蜂飼養量。
4.1.3 蜜蜂授粉優勢區。在果品和花椒產業規模集中鄉鎮,建立蜜蜂授粉專業服務隊和蜜蜂授粉示范基地,提升蜜蜂授粉覆蓋率,促進農業提質增效。
4.1.4 蜂產品加工貿易區。選址建設蜂產品加工集中區,培育壯大蜂產品深加工龍頭企業,實施品牌帶動戰略。利用農業產業發展協會和縣畜牧獸醫站的體系優勢,建設蜂產品電商交易中心和蜂產品質量檢測中心,配套建設產品文創、產品研發、產品展示、倉儲物流、現貨交接、信息發布、價格結算等功能設施,搞好蜂產品流通貿易,促進彝良蜂產品走向國內市場。
4.1.5 蜂產業旅游文化示范區。挖掘蜂產業開發潛力發展蜂產業觀光、旅游、休閑、體驗、蜂療等項目,建成蜂文化休閑養生園、蜜蜂小鎮、烏蒙花谷等一批旅游產業,延伸產業鏈條,促進三產融合。
4.2.1 建設標準化養蜂基地。以標準化規模養殖示范場為引領,以村集體資產經營管理有限公司為基礎,建設中蜂養殖場。以鄉鎮蜜源較好的村建設標準化中蜂養殖示范場,輻射帶動周邊群眾養蜂,力爭 2023年總量達到200000箱。積極推廣科學化養蜂技術,提升優質成熟蜜生產水平,打造健康化養蜂基地。
4.2.2 健全蜜蜂良種繁育體系。加強中華蜜蜂種質資源普查和保護利用,逐步探索建立中華蜜蜂種質資源保護區。建立良種蜜蜂供應基地,提升良種供應能力;充分利用蜂業專家工作站并建立中華蜜蜂良種繁育中心,開展種蜂選育優化、人工授精和人工育王技術推廣。健全良種(蜜蜂)供應體系,提升良種覆蓋率,通過3-5年的發展,形成“彝良中華種蜂”品種,年出欄產量達到10萬群。
4.2.3 積極實施名牌戰略。制定、推廣優質蜂產品生產標準和技術規程,主打“綠色、生態、成熟原蜜”牌子,把彝良蜜源優勢轉化為產品優勢。鼓勵加工企業科技創新,開發拳頭產品,創建知名品牌。深度挖掘彝良蜂業的優勢,開展“彝良成熟原蜜”地理標志認證,創建“全國蜂產業發展示范縣”,做靚彝良最具特色的“優質成熟中華蜜蜂原蜜”等優勢品牌,宣傳造勢,提升彝良蜂業知名度。支持有實力的蜂產品精深加工企業“走出去”。
4.2.4 推進重點項目建設。按照“三產融合,全產業鏈開發,市場化運作”發展思路,堅持“開放、共享、公平、互惠”的建設原則,構建“四大平臺”、建設“六個實體”,聚集蜂產業生產、加工、流通、貿易等各環節資源要素,推進產加銷一體化發展,提升蜂產業綜合實力和市場競爭力。
(1)蜂產品質量安全溯源平臺:建設蜂蜜產業數據庫和質量追溯體系,搭建蜂產品質量安全溯源平臺,實現從產地、生產到加工、銷售,直至餐桌的全程質量溯源。
(2)“互聯網+蜜蜂”平臺:建設專業化、多功能互聯網信息交易平臺和蜂產品網上商城,開發電子商務和眾創空間,為養蜂生產者、產品營銷者、蜂產品加工者和消費者了解蜂業前沿技術和消費信息、開展項目合作、實現產品交易提供及時快捷的服務。
(3)“金融+保險”支持平臺:建立蜂產業發展基金,支持養蜂生產、蜂產品加工及貿易。建立養蜂生產保險機制,增強養蜂生產抵御自然災害和市場變化能力。
(4)技術支持平臺:聘請科研、院校蜜蜂研究有關專家和彝良縣畜牧站技術骨干,組建彝良蜂產業發展智庫,從行業咨詢服務、產業技術支持、人力資源培養等方面,為蜂產業發展提供支持。提升養殖、加工、銷售全產業鏈技術研發水平,提高彝良蜂產業的科技含量,增強彝良蜂產業發展的軟實力。
(5)蜂產品檢測中心:在管理體系建立蜂產品檢測機構,取得國內國際質量認證,建設權威性蜂產品檢測檢驗中心,打通彝良蜂產品走向國內市場的壁壘。
(6)蜂產品交易中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落實投資主體,建設蜂產品交易、倉儲、物流、結算、貨物交接等為一體的蜂產品線上線下交易及展示體驗中心,開拓蜂產品銷售市場。
(7)蜂業工程技術研發中心:建立由企業、科研機構共同參與的蜂業工程技術研發機構,開展養蜂新技術研究與推廣、蜂產品研發、市場營銷及技術咨詢服務,為蜂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
(8)蜂產品加工及相關配套產業集群:制定優惠政策招商引資,培育、發展高端蜂產業加工集群及相關配套產業。
(9)標準化養蜂示范場:大力發展標準化規模示范場,推行標準化生產,生產優質高端蜂產品。
(10)蜂文化主題產業園:建立以蜜源植物種植、養蜂生產及產品展示、蜂文化宣傳、蜜蜂養殖生產體驗、觀光旅游、蜂療為主要內容的蜂文化主題產業園,促進蜂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政府及時研究出臺扶持蜂產業發展政策,每年安排專項資金,用于支持中蜂標準化養殖場建設、蜂產品研發、蜜源植物保護、蜜蜂良種繁育等工作。優化發展環境,在土地使用、加工企業稅收減免、金融服務、檢疫檢驗、綠色通道等方面制定優惠政策。探索建立彝良縣養蜂業風險救助基金,開展蜂業氣象指數保險試點,降低養殖風險。建立招商引資激勵機制,吸引社會資本投入蜂產業開發,對引進的大項目好項目,堅持“一事一議”、“一企一策”,全力做好服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