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巴堅參
(西藏林芝市工布江達縣農業農村局,西藏林芝 860200)
西藏地區有七成以上的土地都處在四千米以上的高海拔高寒干旱地區,并且其中有兩成的土地都屬于難利用土地,這些地區不僅干旱、嚴寒,并且生態條件非常差,無法實現草地開發。另外,在這些難利用草地冬貯割地草也非常匱乏,其中六成以上都是暖季放牧草地,另外有23%的面積是用來冷季放牧草地,但是冷季草地放牧的時間可以達到7到8個月,由此可以看出,在西藏草地畜牧業發展中,冷季草地缺乏已經成為主要的限制西藏草地畜牧業發展因素。除此之外,草的產量偏低,全國草地平均1.3hm2的再續能力為48.6%,而西藏地區1.94hm2草地才可以承載一個羊單位,這是限制西藏畜牧業發展的另一個主要因素。
近些來,西藏畜牧業人口和牲畜數量都與日俱增,從而增加草地畜牧業的負擔。畜牧是牧民生產和生活資料,因此,為了可以實現良好的生存和延續生產,必須要保證留有足夠的數量,從而在西藏牧民思想中,不愿意淘汰牲畜并不舍得殺的情況非常明顯。例如,當雄縣屬于純牧業的區域,在32年之間,牧民所擁有的牲畜數量都保持在20個羊單位沒有變化,也就可以說,如果在該區域每增加一個人,就必須要給草地承載量增加20個羊單位,如此必然導致牲畜平均占有的草地面積也在不斷減少,從而導致草地超載過牧的情況。
2.1.1 西藏東南部多數都處于山地溫帶,如林芝、昌都地區,具有較低的海拔,從而草地水熱條件都比較好,具有較高的生產力,仍然有一定的載畜能力可以開發。此地區年降水量達到400mm以上,絕大多數都適合于進行改良發展旱作人工草地。在很多東南部的地區,都可以充分利用林下和疏林草地,從而進行放牧或者是進行割草。但是如林芝地區,畜牧業的開發起步較晚,從而還沒有形成充分的草地利用,特別是在林線之上的草地,多數都還處于沒有被利用的狀態,當前還有38萬左右的羊單位載畜能力有待開發,因此,這個地區有能力接受外來遷入的牲畜。
2.1.2 在西藏中南部的“一江兩河”流域之中,具有平坦的地勢,如拉薩、山南等地區,都是西藏的重要農區,這些地區具有良好的灌溉條件,秸稈、谷物飼料等農副產品的產量都很高。因此在這些地區發展畜牧業的過程中,應該秉承以農養牧、農牧結合的途徑,在該地區開發興建越冬、育肥等級低,從而開展牲畜異地越冬或者是育肥的工作。
2.1.3 應該對西藏地區的草地經營范圍進行合理化調整,按照天然草地的適宜性進行區域劃分,可以具體分為草地自然保護區、無人區、畜牧業經營區、野生動物繁衍區。只允許在經營區草地進行放牧,其他草地嚴令禁止放牧。并且禁止向生態脆弱、無人區邊緣擴張放牧范圍。建議將尼瑪縣等無人區邊緣牧業點撤銷,從而將經營區之外的草地還給野生動物。
2.2.1 大力發展草產業:西藏天然草地超載過牧的情況較為明顯,尤其是在冷季缺草的情況嚴重限制了畜牧業的發展。一般情況下,每個牧民至少有20個羊單位的牲畜,才可以維持最基本的生活、成產需要,但是現有的存欄牲畜不能淘汰。因此,應該大力增加飼草的供給量,才可以謀求出畜牧業的發展。如此,需要盡最大努力發展改良型或人工性草地,同時要與牧民定居工程形成有機結合,如果地區的年降水量超過350mm,就可以開發人工草地,而如果年降水量不足350mm,但該地區擁有灌溉的條件,則可以發展人工草地,以滿足牧區草地牲畜的安全越冬飼料供給為目標。在西藏中部農區,要積極、切實執行退耕還草的工程,從而最大限度的將草地植被進行恢復,與此同時,要大力發展和建設越冬、育肥基地,并強化農田種草工作,最終提升農區牲畜飼草料保障,另外需要大力增加舍飼牲畜的占比,同時延長舍飼牲畜在舍中的飼養時間。
2.2.2 發展綠色肉類食品加工和生產:西藏生產牦牛肉,并且牦牛肉屬于優質的綠色食品,在全國乃至世界范圍內都有較高的知名度,且深受消費者的歡迎。與國際市場牛羊肉的價格比較,我國的價格低50%以上,而當我國加入到WTO以后,我國的牛羊肉出口貿易也迎來了重要的基于。另外,我國青藏鐵路通車之后,牦牛肉和活畜也有了更好的對外運輸基礎條件。再者,還可以以小城鎮建設為出發點,在青藏鐵路的沿線城市,建設開發具有一定標準的牛羊肉冷凍、屠宰加工企業,大力發展綠色莫牛肉生產,以及綿羊肉包裝等產業。從而有效帶動西藏地區的牦牛也和季節畜牧業的發展。
綜上所述,基于西藏地區畜牧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限制因素分析,應該在合理利用、重點建設、全面保護的方針、政策指導下,對具有良好條件的冷季草地進行改良和建設,從而實現牧民定居,發展家庭農場。再者大力發展畜牧產業,依托于地區優勢及政策,強化如牦牛肉生產、銷售基地發展,最終實現西藏草地畜牧業發展戰略的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