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扎達·木拉提別克
(富蘊縣庫爾特鄉畜牧獸醫站,新疆富蘊 836105)
阿勒泰馬是哈薩克馬的一個類群。歷史資料證明阿勒泰地區(Алтай)、土克曼尼亞(Тур?кмениия)、阿拉比亞(Арабия)等地區是駿馬的故鄉。哈薩克斯坦哈薩克馬歷史研究者Ахмет То?табай認為成吉思汗侵略戰爭時代從阿勒泰退出來的乃蠻部落、克烈衣部落把自己的馬種帶到薩熱阿日哈(Сарыар?а)地帶[1]。關于阿勒泰馬1964年中國科學院新疆考察隊主編的叢書《新疆畜牧業》中認為阿勒泰馬是一個獨立的哈薩克馬為基礎而形成的品種[2],他們還把阿勒泰馬列為新疆優良的品種之首,認為在新疆本地選育的品種中阿勒泰馬、伊犁馬和焉耆馬是算優良品種。
2015年分別兩次在新疆阿勒泰地區福海縣、布爾津縣、富蘊縣、青河縣共63匹(10匹公馬、53匹母馬)馬進行體尺體表測量與體型外貌特征觀察等資源調查。
器具包括測仗、卷尺、卡尺、實驗記錄本、記號筆、相機等。
馬的四大體尺測量:體高、體長、胸圍、管圍。
阿勒泰馬具有群牧馬的生態特征,其骨骼粗實、皮厚毛密,鬃、鬣、尾毛濃密而長,體型較粗重,外貌勻稱,有良好的兼用型結構,頭中等大,顯粗重,頸短而粗。鬐甲中等高或略低,髖部肉厚,寬胸、腹部大、肋骨彎曲、體驅長而粗糙、腿短而粗。阿勒泰馬的工作能力比較強,能搭載體重40% 的重量,每日工作8 h左右。放牧條件下青年馬容易育肥。夏季母馬晝夜平準產奶8~10 L[2]。適應性具有適應于大陸性干旱、寒冷氣候的特性。冬春季節能在-30℃左右的嚴寒下,在積雪20~30cm厚的草場上,刨雪覓食,吞雪解渴。夏秋在水草豐盛的草原上放牧時,能快速增重。
根據侯文通教授主編《現代馬學》書可看出[3],體尺指數是判斷經濟類型的重要依據,乘用馬體長率一般102%以下,外型近似方型。重挽馬在106%以下,體型長方形。兼用馬在103%~105%之間,要求力速兼備。阿勒泰馬的體長率/胸圍率/管圍率分別是104%、115%、13%,可鑒定阿勒泰馬按經濟類型屬于兼用型馬品種。由表1可以看出,阿勒泰馬的體高、體長、管圍高,而胸圍稍低于巴里坤馬。阿勒泰馬的體高、體長、胸圍管圍顯著低于伊犁馬。
阿勒泰馬屬于哈薩克馬的一個山地類型,與巴里坤馬、培育品種伊犁馬體尺體表做比較,結果表明阿勒泰馬的體尺體表各方面都高于巴里坤馬,低于培育品種伊犁馬,但是在耐高寒、耐力、耐粗飼、抗病力、適應能力方面優于其它品種,因此,在發展天氣寒冷,山城阿勒泰地區馬產業有巨大的經濟價值和用途。但對馬品種改良工作的不重視,以及錯誤的認為馬是草場退化的主要因素,導致阿勒泰馬的數量和質量減退現象嚴重,需要保護和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