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廣智 何志明
(廉江市橫山畜牧獸醫站,廣東廉江 524443)
牛肉與牛奶備受社會關注,其富含大量營養元素,成為人類提升抵抗力的關鍵食品。牛制品的大量需求,為養牛業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加強牛病防控力度,減少牛病發生,提升牛制品的食品性,成為養牛業獲取可觀經濟效益的最佳途徑。
犢牛腹瀉的發病特征為:不存在固定發病季節。此病的病理部位為:犢牛胃腸道。此病的不利影響:制約犢牛正常生長。大規模的養殖牛場,此病高發致死現象較為嚴重,死亡率大于50%。犢牛腹瀉的發病成因:胎兒階段的發育不良、脫離母體后飼養不善、牛棚環境不佳等。引起腹瀉病癥的因素:細菌感染、病毒侵擾、飼養管理不完善、新生犢牛消化不良等。
第一,牛腹瀉感染的細菌是以大腸桿菌為主的多重細菌,牛犢感染細菌后,在腸道中釋放一定量的毒素,毒素在牛犢體內亂竄,引起牛犢腸胃功能紊亂,產生腹瀉病癥。
第二,牛犢腹瀉遭受的病毒侵擾,包括冠狀病毒、輪狀病毒等。
第三,新生牛犢胃腸系統尚未發育完全,極易受到客觀因素影響,產生腹瀉反應。客觀因素包括:敏感性刺激、高溫環境、寒冷氣候、驚嚇情緒波動等。
加強牛犢的飼養管理,保障牛棚環境衛生清潔,為犢牛營建健康舒適的成長環境。發病的犢牛進行隔離治療,為其提供必要性治療,包括藥物、環境消毒等,并且及時對其采取補液措施,防止犢牛產生脫水現象,保障犢牛健康成長。
結核病具有較為強勁的傳染能力,能夠傳染給人類。此病的感染病菌為:牛型結核分枝桿菌。傳染源:患此病的牛。傳染渠道:患病牛將糞便排出時,讓周邊環境分布著其感染的病菌,以空氣為介質,傳播給其他生物體。
現階段,國內對結核病治療獲得初步成效,但是基于此病菌具有較強的環境適應能力,其病毒危害不容小覷。應采取定期疫病檢測方式,保障牛群的健康程度。如若在檢測期間,發現患病牛,及時采取隔離措施,減少病菌傳播面積。如若病癥高發,應加強牛隔離,采取擴大消毒面積、增加消毒次數的方式,并且無公害處理牛糞,減少病毒對環境的污染,保障牛群健康[1]。
牛感冒病癥的產生原因是氣候驟然變化引起的疾病,牛在患感冒病期間,出現影響其食欲,體溫呈現上升趨勢等癥狀。此類病癥危害性不大,病牛無生命危險。但是對孕牛有較大影響,甚至會造成流產事件。
此病的防控措施為:密切關注氣溫變化,結合地區氣溫實際溫度,采取防寒保暖、通風降溫等措施,為牛提供舒適的生活環境,防治賊風侵害牛的健康。此外,青霉素對牛感冒病癥,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大規模養牛環境中,容易引起牛棚空間不足,造成牛運動量降低、精飼料使用過多的不良現象,導致牛代謝功能紊亂,誘發營養代謝病,嚴重威脅著牛的健康成長能力,削弱其產奶效率。
此病的防治途徑為:均衡飼料營養,適當增加牛運動量。可采取分批運動形式,增加牛的運動時長,科學控制營養代謝病癥發生。依據牛在成長階段的營養需求,結合其體質,采取合理的飼料搭配,并且結合消毒工作,改善牛棚環境質量。
瘤胃積食病癥的產生原因:粗飼料未能有效消化,殘留于牛瘤胃中,造成瘤胃膨脹,瘤胃壁呈現外張狀態,影響牛瘤胃的正常消化功能,造成牛體能紊亂問題。牛瘤胃積食的病發因素有多種:牛在飽食后,尚未進行有效休息,直接投入勞作中,產生的過度勞役問題;飼料配比不科學,粗飼料成分過多,給牛消化帶來了壓力;粗飼料保存方式不科學,影響粗飼料質量,間接造成牛瘤胃積食事件;牛暴飲暴食、進食不規律,引發病癥;牛過度肥胖、孕后期,引起的牛全身重心下降,造成瘤胃功能不足,引發病癥[2]。
防治瘤胃積食病癥,應以酸中毒為參考基礎。此病癥的治療方式多種,結合患病牛的實際情況,慎重選擇治療方案。患病不嚴重的牛,應采取按摩方式,緩解病癥,將手掌放在牛左側軟肋位置,輕緩按摩瘤胃內部的積食,促進其瘤胃消化。按摩應保障每次在10min,按摩間隔不少于30min,按摩治療期間,讓牛飲用溫水,提升瘤胃消化能力。患病較為嚴重的牛,以藥物治療,增強瘤胃功能。用藥含量以患病牛實際情況為依據。
通過對牛病進行分析,由此發現,牛病產生原因主要歸結于兩方面:環境衛生,運動量不足。為此應加強牛飼養管理力度,加大牛棚消毒力度,為牛營建較為健康舒適的生活空間,并且合理規劃其飲食,保障其身體機能處于正常狀態,為養牛業創造經濟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