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鴻亮
(蘭州市七里河區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甘肅蘭州 730000)
牛布魯氏桿菌病氏由布魯氏菌感染牛后所引發的發熱、流產等一系列癥狀的疾病,這種病菌技能感染牛同時也能通過傳播途徑感染人,從而引起人的發病。該病會對養殖業造成嚴重影響,更甚者會對經濟造成顯著損失,并嚴重威脅到了養殖人員的自身安全。因此要對該類病菌進行嚴格防范,探究該病免疫防控要點,做出相應的防空措施。
一般情況下有著時間不等的潛伏期,在潛伏期過后會表現出臨床癥狀,母牛的臨床表現大多為發熱、關節炎、乳腺炎等明顯癥狀,而懷孕的母牛通常都會在妊娠的7個月左右開始流產,這是懷孕母牛的患病表現,同時出現流產現象的胎兒大多數都是死胎或者是帶菌的弱胎。部分母牛發病之后可能會出現康復的情況但是在懷孕期間仍然會出現流產或是胎衣不下的情況。在患病之后的病理變化通常是在病發后胎衣逐漸增厚,病有膠凍樣的浸潤,或是在某些部位能看到胎衣上有纖維素樣的沉淀物或是膿液。流產的胎兒脾臟以及淋巴結部位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腫脹,肝臟部分出現壞死灶。而公牛的病理變化則表現味睪丸出現腫大,甚至會出現化膿和壞死的情況,病程時間長的可以看到睪丸萎縮。
在密集的養殖場或是散養戶中,牛的布魯氏菌病是通過消化道、呼吸道、眼結膜以及出現破損的皮膚等多種途徑而傳染的。牛群中若是其中一頭牛因布魯氏菌病流產,由于流產母牛從胎兒、胎衣、羊水等多處向外排除大量的布魯氏菌,會對這些觸及的環境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當附近的健康未患病牛吃到布魯氏菌污染的草、料、水等受到污染的部位都會被感染,因此,牛布魯氏桿菌的一旦出現感染,感染的范圍較大,不易防范,因此有效規避的最有效措施是做好該病的免疫防控,抓住各種要點及逆行集中防控,減少因病菌帶來的經濟損失。
在飼養時加入微生物制劑抵抗病菌能夠有效抑制牛體內的病原微生物,通過這種方式來提高機體的免疫能力。只有將動物群體的抗病能力不斷增強才能夠有效的抵制傳染性疾病發生,從而減少經濟損失。除此之外,還要通過科學有效的方式和途徑管理牛群,相關的動物防疫監督機構要建立起牛群管理檔案,以保障牛的健康,給養殖戶簽發相應的、具有資質的牛群健康證,并使用專門的耳標進行標注,實行一牛一標,體現監督和防控的重要性,在實際的養殖過程中對牛群健康證實行動態管理方法。
在注射疫苗時禁止一針多用,要切實做到一畜一針,人工授精的器具要做到一畜一消毒,避免出現交叉感染,擴大感染范圍,使得經濟損失加大。檢測出的陽性奶牛在隔離之后要對病牛污染的畜舍、運動場以及各種飼養用具進行消毒,保證每個角度都是干凈的,不會留有病菌。流產胎兒、胎衣、羊水等更是要進行及時處理,以及接觸到這些的養殖人員和地面等全部進行徹底消毒,防止病菌攜帶。
牛布魯氏桿菌不僅在牛群中會傳染,同時還會出現人畜感染,因此要加強畜牧獸醫工作人員的管理與培訓工作,以保障工作人員的自我防范意識,使得各項工作能夠進行規范操作,從而降低疾病傳播的概率和范圍。再者,要不斷加強對農牧民的培訓工作,使得每個工作人員都能夠掌握好相關的疾病防治知識,真正做到科學養殖,增加經濟效益,降低經濟損失。除此之外,專業人員要做到定期進行全面消毒工作,并對牛群排出的糞便進行無害化處理工作,進一步加強自我防范意識。工作中必須要接觸牲畜的工作人員要及時進行科學的疫苗接種,并對這些人員給予重點保護。養殖人員本就是決定防控工作程度和效果的直接因素,因此提高養殖人員自身素質水平能夠優化養殖場內的養殖水平,增強養殖人員的防控意識。
增強牛布魯氏桿菌病的檢測力度,將患病牛及時進行隔離,以保護好健康牛群,每年都需要按時進行牛群的疫病監測工作,對該病的監測率要保證達到100%,檢測出的陽性牛應該及時進行撲殺,逐步清理,建立起健康的牛群。新引進的牛要進行嚴格且全面的檢查,并按照規定進行報檢、隔離和檢測,檢查出結果后呈陰性便可以將其放入養殖場內進行混養。除此之外,對整體牛群進行檢查至少每年一次,并及時發現患病牛,一旦發現之后要及時將其淘汰,在養殖群中反復進行檢查淘汰,以免出現漏網之魚。
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人的生活已經離不開牛肉和牛奶,成為了人們生活的必需品,因此牛的健康十分重要和關鍵。養牛是發展專業化生產,是走上致富道路的重要方式,然而牛布魯氏桿菌病的流行嚴重制約和威脅著養牛業的持續發展,甚至對公共衛生安全起到負面影響,因此在養殖過程中要切實做好免疫防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