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躍偉
(云南省羅平縣馬街鎮畜牧獸醫站,云南羅平 655813)
非洲豬瘟由非洲豬瘟病毒引起,傳染性極強,到目前為止尚未研制出非洲豬瘟疫苗,所以在應對疫情上普遍采用撲殺的方法。為預防和控制非洲豬瘟的流行,生豬養殖場的管理人員需要切實采取預防和控制手段,切斷傳播途徑,將風險和損失降到最低程度。
首先是生物媒介傳播。利用空氣、直接接觸都可以傳播非洲豬瘟病毒,老鼠、蒼蠅、蚊子都可以機械傳播病毒,不過主要的生物媒介是蜱蟲,生豬被叮咬后就會感染和攜帶病毒,在養殖場中生豬的頻繁接觸就會導致疫病傳播。其次是在生豬的貿易往來中,通過接觸非洲豬瘟病毒感染豬或非洲豬瘟病毒污染物(泔水、飼料、墊草、人員、車輛、精液、豬肉及其制品等)傳播。最后是野豬接觸,我國邊境地區廣泛生存著野豬,這種雜食性動物會進食有非洲豬瘟病毒的豬肉制品,進而在和生豬的接觸中傳播病毒。
養殖場需要在本地動物防疫機構的指導下制定出防疫制度,并且加強日常的消毒和管理工作。在進行消毒工作時要科學選用消毒劑,主要使用戊二醛、次氯酸鹽類消毒劑等,在地面的環境消毒中可以使用生石灰、氫氧化鈉,并且按照配合比使用。豬圈內帶豬消毒建議使用聚維酮碘,不僅消毒效果較好,同時可以最大程度減輕對豬眼睛、黏膜、皮膚的刺激。在飲水中可以加入漂白粉、次氯酸鈉等含氯消毒劑進行消毒。辦公室、宿舍、公共食堂等場所使用消毒劑消毒。消毒劑要合理使用,避免出現耐藥性問題。對進入的車輛、飼料進行嚴格消毒,任何人員都要全身消毒,進入養殖區域要更換衣物和鞋子,并且清洗手部。如果當地出現可疑疫情,養殖戶要每天對圈舍進行3次全面消毒,并且持續1個月以上。
豬場物資主要包括食材、獸藥疫苗、飼料、生活物資、設備以及其他物資等。豬場和生產區入口處均設置物資熏蒸房,對進入生產區的物品實施“二次熏蒸”。物資由污區側(豬場外)進入,消毒后由凈區側(生活區)轉移至場內。采用多層鏤空架子隔開,生活物品攤開且分層上架,常規藥品和部分食品(拆去外層包裝)等須經臭氧消毒2h以上。生物制品和精液,入場前須多層包裝,經過一道入口脫去一層外包裝,保留最小外包裝后,采用擦拭消毒后進場。
車輛管理的重點是做好外部車輛的清洗、消毒,以及與內部人員和內部車輛隔離。有條件的豬場要建立車輛的清洗消毒中心,選擇醛類、酚類等高效消毒藥用于對車輛的消毒,做好車輛的洗、消、烘等工作。非本場車輛可先在其他地方進行預處理,噴灑消毒藥,用清水或清洗劑(去污劑)初步沖洗清除糞便等雜物,然后進入清洗消毒中心消毒烘干。車輛進入清洗消毒中心的臟區,拆除廂壁及隨車攜帶的隔離板或隔離柵欄,移除墊層,清掃車內臟物→低壓噴熱水浸泡15min→60℃以上熱水高壓沖洗→低壓噴泡沫清潔劑浸泡15min→刷子刷車→60℃以上熱水高壓沖洗→低壓噴泡沫消毒液→駛上30°斜坡,瀝干水分→加熱烘干(70℃保持20min以上)→停放凈區。如果豬場無條件建立消洗中心,可讓外部裝豬車輛提前2d到達,清洗、消毒、瀝干3次后方可裝豬。
嚴防鼠、蠅、蟲、鳥等隱患,禁止它們在豬場內和周圍出現,防止其可能攜帶危害豬群健康的病原。豬場四周建有實體圍墻,與豬舍間距不少于50m,墻高不低于3m,圍墻外可種植防護林,可減少氣溶性疫病的傳播。場內禁止種植樹木,豬舍周邊定期清除雜草、雜物。不保留魚塘等水體,糞尿池用黑膜等覆蓋或密封,以防孳生蚊蠅。選用密閉式大門與地面的縫隙不超過1cm。每月巡視豬場圍墻2次,發現漏洞及時修補。
開展非洲豬瘟的防疫工作,需要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的要求,并且在當地動物防疫機構的指導下制定免疫程序,對生豬養殖中常見的口蹄疫、藍耳病、豬瘟做好免疫抗體監測,避免重大疫病的發生和傳染。
外來無害化收集車輛非常危險,豬場可配備焚燒爐、化尸池等病死豬無害化處理設施,且用專車運輸防止交叉感染。將病死動物運送至無害化處理設施后,應對無害化處理設施周圍、人員、車輛、沿途道路等清洗、消毒。運送人員返回養殖區域前應淋浴,更換衣服鞋子,進行嚴格消毒。如采用深埋處理,應對死豬掩埋點周圍用酚、醛制劑浸泡10cm以上的泥土。
通過多維度、多層次控制措施抑制疫情的大面積暴發,將有力保護豬肉生產安全。但是徹底消滅非洲豬瘟病毒需要所有國家的有效合作,這將是一個十分漫長且艱辛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