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繼昆
(昆明市西山區動物衛生監督所,云南昆明 650100)
豬囊蟲病是指豬囊蟲寄生在病體肌肉、腦及眼部等器官中,形成半透明狀的囊泡,是一種人畜共患的感染病。目前,檢驗豬囊蟲的方法是宰前與宰后綜合檢疫模式,可以有效控制豬囊蟲病的傳播,同時,通過藥物治理、無害化處理與科學預防等綜合防治手段,能夠實現驅除蟲體、降低傳播率的目的,是保障生豬養殖安全的重要途徑。
宰前檢疫是檢測生豬是否患病的基礎工作,同時,也是有效控制病豬流入市場的重要技術手段。患病個體的臨床癥狀受蟲體數量、寄生位置、染病程度等方面的影響,存在差異化的表現。一般情況下,生豬感染后表現的癥狀不明顯,因此,宰前檢疫的技術難度較大,技術人員需要全面觀察、仔細鑒別。如果生豬在屠宰前出現感染癥狀,如被毛雜亂、沒有光澤,生豬嗜睡、經常倒地,并出現咳嗽、流鼻涕等情況時,檢疫人員應該予以重視,進一步觀察。如果生豬感染病狀嚴重,就會出現肩部肌肉加厚、肌肉突起的情況,可以確認感染。同時,進行生豬檢疫時,可見眼瞼和舌苔都發生明顯腫脹,用手觸摸眼部和舌部存在形狀不規則、米粒大小的硬結,由此也可以初步判斷豬感染囊蟲。
宰后檢疫可以通過對生豬兩個階段患病癥狀的對比,提升豬肉檢疫的專業性與可靠性,最大限度的避免病豬肉流入食品市場。具體來講,生豬在經過屠宰后,檢疫人員必須要剖檢咬肌、隔肌、深腰肌等部位,如有需要還可剖檢、觀察可能寄生有豬囊蟲的其他部位、器官,如眼部、肩部肌肉及內臟等。通常情況下,如果檢測表明該豬患有豬囊蟲病,則可以在病豬體內發現蟲體,囊蟲呈白色、透明狀,大小在米粒至黃豆粒之間,囊泡內存在無色液體,直徑在5-8mm之間。為確保診斷結果正確,可以選擇鏡檢、免疫學檢測等方式,進一步進行分析。
為保證豬肉市場的安全,衛生監督部門不僅應嚴格依照檢疫規范進行專業性檢測,同時,對確診的豬肉應進行無害化處理,利用高溫、鹽腌、冷凍等方法,消除豬囊蟲。其中,采用高溫方法對豬肉進行處理時,規定肉塊重量必須控制在2kg以下,厚度小于8cm,一般采取高壓蒸汽法,要求在1.5個大氣壓下持續處理1h,豬肉的切面呈現灰白色,流出的肉汁為無色時即可。在采用冷凍的方法進行處理時,應注意豬肉的深層處于—12℃的環境中,保持低溫狀態四天以上、選擇鹽腌的方式處理病豬時,應腌制20天以上,鹽的比重應占據肉重的12%以上,經由腌制處理的豬肉含鹽量應處于5.5%-7.5%范圍內。
在防疫的過程中,管理人員與技術人員應定期進行普查,對檢測結果呈陽性的病豬進行藥物治理。可以按照60mg/kg的規格,在飼料中添加氯苯咪唑,在清晨生豬空腹時投藥,每天一次,連續四天。也可按體重使用60~65mg/kg丙硫苯咪唑,添加適量的豆油或者橄欖油配制成6%的懸液,然后進行肌肉注射,或者按照病豬的體重,按照20mg/kg的標準進行口服,間隔1次/d,連續服用3次;此外,還可以注射、服用吡喹酮。如果采用直接服用的方式,應按照50mg/kg的標準口服,1次/d,一共3d。采用注射的形式則需要在吡喹酮中添加液體石蠟調和成20%的注射液進行肌肉注射。
在使用藥物進行防治的過程中,需要注意注射、服用吡喹酮會致使病豬體內的囊蟲膨脹,因此如果患病癥狀表現嚴重的病豬與妊娠母豬應減少用量,避免生豬死亡。同時,可在飼料中添加3g滅絳靈(氯硝柳胺),在早晨空腹時混飼一次,經過2h再口服20~30g硫酸鎂,對于病豬體內驅逐出的豬囊蟲應進行深埋處理,避免出現重復感染情況。如果處于豬囊蟲病的高發區域,為預防生豬患病,可以在生豬育肥前期喂服丙硫咪唑驅除蟲體,有利于生豬增重、降低感染率。
衛生監督部門應大力推進科學養豬技術的普及,做好技術指導工作,在規范生豬飼養的同時,積極推動養豬產業的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具體來講,在圈養豬群時,應合理搭配喂養飼料,盡量選擇全價飼料,控制飼養周期。同時,應經常清理豬圈內的排泄物,運送到定點位置進行發酵,制作基肥。養殖場應禁止貓類、犬類動物進入,定期使用化學藥物驅蟲。此外,應依照養殖規范對養殖場進行消毒,保證環境清潔。衛生監督部門還應加強豬囊蟲病危害、傳播途徑、癥狀等知識的宣傳,通過發放防治手冊、進行技術講座、開展衛生檢查活動等形式,讓養殖戶、單位樹立起科學防治的理念。
衛生監督部門應注重豬囊蟲病癥的檢疫、預防與控制,在保證豬肉養殖產業經濟效益的基礎上,維護地方食品市場的安全。為此,衛生監管單位不僅需要做好宰前、宰后檢疫工作,了解病豬的臨床癥狀,還應加強預防管理,規范衛生檢查工作,定點屠宰,從源頭對豬肉市場的安全進行把控。同時,對確診病豬進行針對性治療,最大限度的避免豬囊蟲病的大范圍傳染,推動區域養殖產業的安全、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