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以寶
(南寧市良慶區南曉鎮水產畜牧獸醫站,廣西南寧 530233)
藍耳病是養豬業中較為常見的傳染性疾病,一旦處理不當很有可能發展成豬瘟。染上藍耳病但卻不及時采取措施,會導致豬死亡率增高,并且會伴隨著出現母豬不易繁殖、無法正常呼吸等多種情況,處理不當會給養殖戶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所以要求管理者及時采用藥物進行治療,通過多方面的防治手段來減少藍耳病發生的可能性。
根據以往的藍耳病的治療案例可以發現,當生豬發生不良應激反應的情況下會容易感染藍耳病。例如在高溫潮濕的環境中、豬舍通風情況不好、晝夜溫差大、豬舍衛生不達標等情況中都容易導致生豬染上藍耳病。并且當養殖場在外購買種豬進行引種之前如果沒有做好相關的檢疫工作,一旦種豬發病會很容易將病毒傳染給豬舍內的其他豬[1]。除此之外,當有外來人員在豬舍內頻繁來往的情況下也容易導致豬感染藍耳病。
當養殖人員在日常養殖過程中沒有給豬補充維生素與其他微量元素的情況下,豬會因為身體免疫力低下,無法產生抗體,從而導致感染藍耳病。
藍耳病的病毒種類較多、分布地域也較廣,在歐洲、美洲與中國地區都存在藍耳病病毒。而藍耳病的致病率與致死率都較高,在我國藍耳病作為一種變異性疾病,病毒中含有多種結構蛋白,而這些結構蛋白在豬體內會在不同階段產生不同的抗體,增加了藍耳病治療的難度[2]。目前我國有許多養豬業都是因為病毒變異感染所引發的藍耳病,發生病變時間較長的情況下很容易引起藍耳病的大規模爆發。
目前許多養殖業都為了節約時間以及人工成本,所以采用的都是較為現代化的管理方式。雖然現代化的管理方式能夠有效促進農業的發展和進步,但是同時也為養豬行業帶來了不小的挑戰。實際采用現代化管理方式對于飼料的新鮮程度掌握的還不是很到位,而長期使用不新鮮的飼料是導致生豬免疫力下降的關鍵原因。
并且在我國有很多養豬業都是散戶自行養殖,許多散戶不具備較為專業的養殖知識以及技術管理方式,同時也不注重豬舍的衛生以及環境改善等相關問題,這也是加大了藍耳病治療難度的原因之一。
加大對飼養環境改善力度,是有效防治藍耳病感染和傳播的主要工作之一。干燥、通風且干凈的豬舍能夠利于生豬的健康成長。而潮濕、密閉的空間則會加強藍耳病的發生與傳播。因此養殖人員要重點關注豬舍的溫升問題,及時清理豬舍。對于外來人員流動采取限制措施,結合當地氣候及季節變換更改豬舍溫度,春夏季做好通風降溫工作,而秋冬季則做好保暖工作。
同時應當堅持自繁自養原則,做好日常檢疫工作。當在外購買仔豬和種豬時應當選擇沒有疫情的豬場購買,引進豬舍時也要做好隔離觀察工作,確認生豬沒有傳染性疾病時才能進行混合飼養。除此之外還要定期進行檢查,一旦發現染病生豬必須第一時間采取相應措施。
定期消毒能夠把疫病傳播渠道以及病原體有效消除。使用普通的消毒劑是無法徹底清除病毒,所以養殖人員在消毒時應當使用一些刺激性小的消毒劑。例如可以使用復方戊二醛溶液,當沒有疫情發生的情況下按照1:8000倍的比例稀釋進行飲食器具和豬舍的消毒;一旦出現疫情則需要把消毒次數提高至一天兩次,以此來控制病毒蔓延[3]。
除此之外,在使用消毒產品時應當選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產品進行交叉使用,避免病毒產生抗藥性,從而降低消毒效果。并且要對生豬排泄物進行科學的處理,減少對豬舍環境的污染。
喂養生豬的飼料質量以及安全問題也是影響豬肉質量的主要因素。飼養投喂會直接影響到生豬的健康狀態,飼料是為生豬的生長提供安全保障的,如果飼料質量出現問題、或者沒有進行充分的晾曬導致飼料受潮、變質,再將變質的飼料投喂給生豬會令生豬的健康狀態下滑,并且容易被感染疫病。變質的飼料本就容易攜帶病菌,在進行投喂只會增加生豬感染藍耳病的風險。
所以在進行飼料管理時要將飼料貯藏在通風且干燥避風的環境里,定期將飼料進行晾曬,同時在購買飼料時也要根據養殖場的消耗量來決定購買數量,不需要過多囤貨,在確保飲用水以及飼料的安全基礎之上再進一步將飼料營養水平進行提升。
養殖人員在日常管理中應當加強對藍耳病的防治工作,除了要關注豬舍環境、飼料質量、消毒等外界因素,還需要定期對生豬進行疫苗注射,避免出現生豬大面積感染藍耳病。選擇接種疫苗通常根據生豬的生長環境、養殖場地等多方面因素進行考量,再選擇合適的時間與疫苗類型即可。
疫苗接種可以選擇接種滅活苗或者是火苗。滅活苗作為濃縮型的疫苗可以對已經染病的公豬使用,正常情況下應當在公豬進行配種的前十天對其進行滅活苗的注射工作,注射量在三毫升。母豬接種疫苗的話,則是應當在進行配種前的三十五天進行滅活苗的注射工作,注射量同樣是三毫升[4]。在注射完畢的五周后應當對生豬進行免疫注射。在這之后將每間隔半年對生豬重新進行免疫注射,以此來確保疫苗注射的效果,從而降低生豬感染藍耳病的概率。
當發現有生豬感染藍耳病時首先應當采用藥物治療,在最大程度上控制病毒蔓延,注意要選擇合適且有效的藥物進行治療。在使用藥物治療的同時還可以給生豬投喂抗菌類的藥物,能夠幫助生豬提高病毒抵抗能力、避免病毒在體內進一步的擴散,從而加快痊愈速度。
藍耳病作為一種對生豬具有較強致病性和致死率的疫病,應當與相關部門一起構建起相應的動物疫情防疫體系,為生豬養殖提供相關的疫病防治知識以及治療方式和資金的支持,從而為我國生豬養殖行業、豬肉安全和質量提供一定的保障。
在實際防疫制度建設的過程中,應當注重對體系內制度的完善和規劃,通過加強動物疫情監管力度來減少生豬感染藍耳病的情況發生。例如組織專業的獸醫或技術人員定期舉行關于藍耳病的診治活動,組織專業人員下鄉進入養殖場與養殖人員實地交流,規范當地獸醫從業制度,等。通過這些活動和措施能夠加強養殖人員對藍耳病的防范心理,從源頭開始防控便能有效減少藍耳病的發生。
綜上所述,養豬業作為我國養殖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藍耳病又會影響豬肉的品質以及市場的穩定性。所以一定要做好藍耳病的防治工作,通過加強飼養管理方式、及時的藥物治療以及嚴格的防疫制度等等,從全方面改善飼養管理方式。并且要讓養殖人員全面了解藍耳病的形成原因,再通過科學的治療來抑制藍耳病的發生,從而進一步加強我國生豬養殖業的發展。